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园林植物造景所涉问题综述

网友投稿  2016-09-07  互联网


  植物造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乡土植物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而成为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但植物造景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有的甚至已成为植物造景发展的阻碍。
  “
  绿量与景观质量
  绿量,是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指所有生长中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广义上还包括一切有利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因素。当前植物造景中的绿量问题主要有两个极端:
  大草坪泛滥
  ;&&
  目前的植物造景,特别是城市广场绿化中,无不是千篇一律的大草坪绿化模式,以求“开敞景观”、“热带风光”等效果,其弊端众人皆知。究其原因,除了流行风气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设计者缺少对绿量的重视。倘若我们在设计中将绿量及其产生的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纳入综合考虑中,相信一味追求单一的视觉效果的大草坪流行模式将会得到制止。在这一点上,英国风景师早已提出的“没有量就没有美”的做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乔木+灌木+草坪(地被)模式的滥用
  ;&&
  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的植物搭配模式来源于我们对自然植物群落的学习,是一种理想的生态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模式,然而却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而导致不分绿地性质、面积大小、环境负荷而滥用。园林建设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植物造景同样如此。只有因地制宜、因园制宜,结合绿地使用性质、面积大小、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绿量才与景观质量成正比。一味地按自然植物群落中的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的结构搭配,不综合考虑园地大小、土壤贫瘠程度、交通安全、视觉安全等而滥用,其结果往往是造成大量植物死亡(超过植物承受的环境负荷力),甚至成为病虫滋生、犯罪猖獗的地方(因植物阻碍视线而使得场地不能得到周围游人的监视)。如果说大草坪的流行是缺少对绿量重视的极端,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的模式则是在缺乏对绿量含义真正理解的情况下片面、过分地强调绿量的极端。
  “
  植物景观群落
  多样性与稳定性问题
  ;&&
  植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的稳定性源于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理解。在自然植物群落中,稳定性是由小到显微结构的生命,大到巨大的森林树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结果,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随种类的增加而增强。而在城市环境中这一群种类中的大多数种将很难生存。因此,城市中的植物类群之间的那种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关系也很难存在。
  种单株与种群体的问题
  ;&&
  时下的植物造景中,植物配置模式大多采用“自然式”、“三株一丛、五株一群”的零星点缀方式,这是源于传统的自然山水园的种植设计手法。事实上,将植物以群体集中的方式进行种植,其在绿量上的景观累加效应,同种个体的相互协作效应及环境效益都大大优于单株及零星的种植方式。从生物个体发育来看,大多数生物总是以群体的方式生存下来的,植物要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其个体才能稳定地生存下来,单株的种类常因环境的竞争而被淘汰。
  “
  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
  适地适树是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倡大力发展乡土树种,适当引进外来树种。然而,随着栽培及引种技术的发展,在国内苗圃市场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各地相继引进了一批适合本地生长的造景植物种类。但是,在丰富本地造景植物种类及植物景观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
  地方特色保护
  ;&&
  植物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之一,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土质、水质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它是地方环境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不同的地方植物常常还是该地区民族传统和文化的体现,大量地引种外来植物易对地方文化特色造成巨大冲击。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关系无处不在,我们早已知道在世界上盲目引种动物的危害(如澳大利亚野兔引种事件),但却缺乏对盲目引种植物危害的了解。外来引种植物造成本地植物种类的消亡、生态结构单一化等问题早已在国外进入了治理与恢复阶段。“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不能先引进后治理,不能走别人的老路。
  另外,对稀有植物、保护植物的引种保护也应适可而止,因其对地方特色及物种多样性的冲击影响不可估量。

http://farm.00-net.com/hq/1/2016-09-07/hq_11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