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成本剧增 市场风险太大 在祝原村,村民张先诚正坐在路边整理着刚刚从地里抽出来的蒜薹,问起今年的蒜价,张先诚一脸喜色:“今年菜价好,一亩地卖上两三千元不成问题!光是蒜薹就能卖到2000多元,再过个10天半月的,底下的鲜蒜又是一笔收入。” 问及今年一直居高不下的蒜价,是否意味着种蒜的蒜农收入也会增加,张先诚和周边的相邻异口同声地传递出相同的信息:菜价高只是比往年好卖出了,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去年鲜蒜每市斤卖出超过1元,最好时到了1.4元,今年是什么价还不知道,看眼下的形势应该不错。可前年每斤鲜蒜卖不到1毛钱,无奈只能倒河沟里,很是伤了蒜农的心。蒜农们普遍认为种大蒜是划不来的生意,而且还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 俗语说:“三月蒜泥中站”,种蒜相比种麦强度要大得多,作为经济作物当然相比麦子一般收益也大。头年8月底开始种蒜,要经过8个月的生长期,期间除了正常的施肥、喷药除草外,特别是一过年到来年的三月,天气转暖到了大蒜的生长期,地几乎就不能湿,上面天暴晒,地上一遍一遍浇水,几乎是一周一次,还要不停地施肥,等到4月底蒜薹就成熟了。因为采摘期集中只有20天左右,又要不停地请人抢收,一个人一天也就能收个150斤左右。 “今年雨天多,光照少,蒜薹收成比往年要少一些,一亩也就能收个1000多斤蒜薹,500-600斤蒜头。我请了三个人帮我收蒜,每天三十元是不能再低的了!”张先诚家今年种了三亩大蒜,其中两亩是以结蒜薹的白蒜为主,另一亩主要收蒜头,亩产大概也就是这样打个倒儿。而随着物价的上涨,一年的农资加上人工少说也得千把元,如果两样平均卖不到1块钱也就没什么利润了。而前年每斤蒜头只卖到8分钱,真是连本都包不住,他哥哥这两年就坚决不种大蒜了,改种了麦子。 5月20日,在祝原村村口,一个自发地蒜薹交易市场正在繁忙地收购,下午时分,周边收获的蒜薹正源源不断地往这里汇聚,蒜商贾老板正忙着过磅付款。贾老板是当地人,今天已收了16000斤蒜薹,已发出一车运往甘肃平凉。 “这个市场一天也能成交10来万斤蒜薹,今年最高时收购达到每市斤2.8元,今天的收购价是每斤2.2元,蒜薹也就再收两天就下市了。”据贾老板介绍,今年收价贵的主要原因还是种植量少了,全国都一样,所以菜价就高。蒜薹和鲜蒜都是这样,采收期集中,每样也就前后二十多天,跟着市场走,今年整体蒜价高,但因种植量少蒜农的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近来随着全国性鲜蒜的大量上市,蒜价正快速地回落! 谈起即将收获的大蒜价格时,贾老板淡淡说了句:“说不准呀!” 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是关键 统计显示,自中国加入wto后,大蒜的出口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009年我国大蒜出口再创历史新高,出口量达174万吨,已出口到148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单项出口额最大的农产品,居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位。 “目前农副产品已形成全球性的市场。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山东,山东大蒜看金乡”,吴国国对流传于蒜商中的这句话情有独钟。因此,当其他省份的大蒜产量、出口量及价格波动时,所有地区都会作出连锁性的反应。 “出口多了,产量减了,市场上供货少了,加之游资炒作的推波助澜,是农副产品价格疯狂上涨最主要因素。” 据吴国国介绍,陕西的大蒜主要走西北市场。由于市场意识薄弱,兴平的蒜农依然效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法,蒜头做工粗糙,正常年份也只能以内销为主。加之陕西大蒜的产量在全国算不上大户,外包装也跟不上,与山东、河南等地制作的如工艺品般的蒜头相比,差距太大,缺少市场竞争力,这是影响陕西大蒜价格整体走强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果蔬保鲜技术的大量推广应用,特别是大蒜在低温情况下就可以保存两年。2007年、2008年大蒜市场出现全国性蒜贱伤农,导致近年来种植面积减少。2008年底甲流又让国际市场对大蒜的需求猛增,致使2009年以来,特别是下半年大蒜价格大幅上涨,今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位。 “大蒜价格往往是高一年,低几年,具有周期性,对市场的把握不灵,信息不畅是蒜农最大的担忧。虽受鲜蒜上市的冲击,近期大蒜市场会整体下调。但冷库贮存的大蒜,近三年的存量几乎卖空,今年整体蒜价还将会处于高位。”吴国国断言。 针对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吴国国建议,除了建立农产品信息的预警机制外,政府能否多扶持扶持农产品冷藏、深加工等使农产品保值增值的涉农企业项目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其价值链,让农户多与市场对接。像现代保鲜技术下,菜花、芹菜、西红柿等这些鲜菜都能在冷库长期贮藏,充分发挥好冷库这个农产品保值蓄水池也是很好的办法。现在全国很多省份像甘肃对冷库等涉农项目都是按农电来计费,而我省对冷库这样的涉农项目,还是按一般性商业用电收费,企业负担很重。 专家评价,价格大起大落,农户必然受伤。市场低迷时,农产品收购价低得可怜,农户直接承担损失。价格上涨时,农户获得的利润并不相应增加,一则,屡次农产品价格上升,利润上升总是直接作用于流通环节,传递到农户手上的利润增加总是有限;二则,农户的生产行为相对价格变化总是滞后的,产品在价格顶峰大量抛入市场的,往往不是来自农户,而是来自产品的囤积者。因此,如何保护弱势的农民,避开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获取稳定的收益,是政府需要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