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现代化农业体系格局,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短板,是打破农村发展瓶颈,实现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必由之路。 2015年,辽宁省农业克服了春季低温、夏季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发展思路,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的目标。农业机械化推进步伐加快,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7.2%,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335个,实现加工业总产值6670亿元;高效农业平稳健康发展,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4.7万公顷;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57元,实际增长6.3%。 今年春耕以来,辽宁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亮点纷呈,粮食作物播种进展顺利,生产形势好于去年。水稻整体育秧水平高,秧苗长势壮。锦州、营口、盘锦等地水稻大棚育秧实现了订单销售,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大棚育秧除供应本地外,有的还销售到其他地区。在玉米调减面积较大的辽西北地区,农民通过设施农业、中草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成功实现了转产。 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辽宁省着力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千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千万亩水果提质增效工程的创建,标志着辽宁省农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华丽转身。去年辽宁省果业、蚕业、花卉、中药材和西甜瓜总产值达到284.1亿元,特色产业面积扩大到30万公顷,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数增加到14个。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辽宁省的设施农业面积高居全国第二位,日光温室设施蔬菜面积高居全国第一位。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确保县域经济稳定、补齐短板的重要手段。去年辽宁省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有423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59亿元。“一县一业”特色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影响力全面提升。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数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支撑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中,辽宁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试点建设深入开展。截至去年底,辽宁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6.7万公顷,比前一年增加20万公顷。全省270个乡(镇、街道)的103万农户完成确权登记颁证66.7万公顷。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5万个,比上年增长38.2%;家庭农场达到3900个,比上年增长21.2%,经营土地面积9.3万公顷。 今年,辽宁省加大了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力度,以辽西北为重点调减玉米播种面积13.3万公顷,同时推进设施农业、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设施农业面积将稳定在80万公顷左右。今年,通过蔬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辽宁省将重点扶持一批国家级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在重点区域建设水果高效栽培示范园333.3公顷,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性示范区10个、省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20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精品示范区30个。 到2020年,辽宁省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52.8万公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6万亿元、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均实现倍增;家庭农场达到1.5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万个。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业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沿海地区、城市郊区、辽河流域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