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下旬以来,我国主要冬麦区气温持续偏高,特别是黄淮华北主产麦区近20天平均气温偏高1-4℃,小麦生长发育迅速,已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时期。目前,冬小麦在西南大部和陕南处于乳熟至收获期,长江中下游、江淮、江汉处于扬花后期至灌浆期,黄淮、华北南部、陕西关中处于抽穗扬花期,华北北部、西北南部、南疆处于拔节至孕穗期,西北大部和北疆处于拔节期。截至4月30日,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4.5899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4%。其中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累计发生面积分别为2045万亩、4251万亩、12054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50.4%、68.4%、2.2%;蚜虫、麦蜘蛛、吸浆虫、赤霉病累计发生面积分别为16979万亩、7961万亩、2219万亩、390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4.5%、3.8%、10.7%、62.5%。随着长江以南地区小麦陆续黄熟,小麦病虫害发生重点区域已转移至黄淮华北麦区,当前蚜虫密度急剧上升,条锈病向东向北快速扩展,白粉病迅速蔓延局部重发,赤霉病具备流行天气条件,穗期病虫重发态势明显。
一、 发生动态
蚜虫近期在黄淮和华北南部麦区虫口密度急剧上升。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750头、550头、466头、331头、144头。各地均有高密度田块出现,河南大部、山东西南部(菏泽、济宁)、山西南部(运城)、陕西关中、河北南部(邯郸、邢台)等地均已上升至旗叶甚至穗部为害,部分严重地块甚至出现“油株”,其中河南内乡、陕西蒲城、山东菏泽、山西万荣、河北大曹庄最高百株蚜量达到28517头、20000头、5000头、5000头、4500头。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处于始盛期,北京、天津平均百株蚜量为20-100头,甘肃、宁夏、新疆平均百株蚜量低于10头。
条锈病4月中下旬在湖北江汉平原和西北部、河南中南部麦区见病区域多、发生面积倍增,陕西关中、甘肃陇南、安徽沿江和江淮麦区集中显症,4月底至5月初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始见。目前,除西南4省(市)以外的发生面积为1408万亩,占全国发生面积的68.9%。其中,湖北、河南发生面积分别为691.5万亩、510.0万亩,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5倍、4.8倍,为近5年来最高,且湖北大部、河南南部已进入全田扩散流行阶段,豫西和豫北黄河南岸已零星见病;陕西、甘肃、安徽发生面积分别为143.8万亩、57.3万亩、5.3万亩,略高于去年同期,分别比两周前增加了2.7倍、1.8倍、52倍,大部地区处于点片发生状态;山西芮城、山东成武分别于4月24日、5月4日查见发病中心,始见期分别比去年偏早5天、19天,比常年同期偏早10天以上,且田间发病由中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
白粉病在江淮黄淮麦区发生面积大、局部地区偏重发生。目前,江苏、河南、山东、山西、陕西5省发生面积达3149.8万亩,占全国发生面积的74.1%。其中,山东济宁、山西运城、陕西关中、河南北部灌区等地一般田块病叶率15%-30%,部分稻茬麦、早播旱地麦病叶率为75%-100%,陕西眉县常发区重病田病株率100%,病叶率49%,严重度10%-40%-60%,病情指数19.6。
赤霉病在湖北江汉平原和鄂东、安徽江淮中南部、江苏南部和沿江陆续显症,全国见病面积比2014年、2013年同期分别减少62.5%、10.6%,接近2012年同期。其中,湖北主要发生区为江汉平原荆州、天门、仙桃和鄂东黄冈,病田平均病穗率4.4%,高于历年同期,但低于2011年的7.7%;重发区平均病穗率,江汉平原为12.8%-19%、鄂东5.2%-8%,团风县重病田平均病穗率达26%。安徽、江苏一般病穗率为0.1%-1.9%,发病程度较低。
二、发展趋势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报,5月份,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降水接近常年或略偏少,其中安徽和江苏北部、河南北部、山东和河北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5-1℃,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10%-20%,有利于蚜虫等喜旱性害虫的发生危害;河南西部、山西、西北大部、新疆北疆和东疆降水较常年偏多10%-50%,有利于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的扩散流行。另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十天,江淮、黄淮、华北麦区将出现数次降雨过程,有利于条锈病向北扩展,白粉病发生程度会进一步加重;同时,由于该地区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的易感生育期,赤霉病流行风险大。
鉴于黄淮华北麦区穗期病虫重发的严峻态势,各地应加强监测、做好防控。对蚜虫要查明重发区域、及时防治,压低虫口密度;对条锈病应在始发地周边开展普查,尽早做好防控准备,力争将病情控制在为害初期;对赤霉病要根据扬花期天气预报,抢时抢晴预防。
(病虫害测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