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植物保护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17年重庆市再生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网友投稿  2017-07-24  互联网

我市水稻生产周期的温光条件是一季不足,两季有余,因此,利用中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不仅可充分利用温、光、水、土资源,实现一种两收,增加稻田产量和农民收入,而且可促进资源节约,提升稻米的商品价值,是实现水稻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历来是我市晚秋生产的重中之重。为了抓好今年的再生稻生产,特提出技术指导意见,供各地参考。

头季中稻收获可根据各地农村劳动力富裕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人工收获或机械收获方式。机械收获由于收获机械碾压,会导致部分再生芽死亡,影响发苗而降低再生稻产量。因此,要使再生稻获得高产高效,可采用人工割稻留桩,机械脱粒的半机械化收获方式。

人工收获中稻蓄留再生稻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技术:

1.合理布局。蓄留再生稻宜选择在海拔350米以下,有水源保证的沿江河谷地带再生稻适宜区。

2.选用再生力强的优良品种。蓄留再生稻宜选用选择头季生育期在160天左右,再生力强、品质优良,抗病及抗倒力强、两季丰产稳产性好的穗粒兼顾型超级稻、优质稻品种如宜香优2115、C两优华占、宜香优1108、深两优5814、川优6203等为主导品种。

3.抓好头季中后期田间管理

一是抓好头季中稻水浆管理:中稻孕穗期保持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灌浆,乳熟期后保持浅水层,水稻黄熟期保持湿润状态,提高水稻休眠芽的成活率。注意抗旱保芽,防止中稻生长后期因高温干旱造成田泥成块开裂、伤根,影响稻株正常吸水、吸肥而使腋芽呈休眠状态,或因稻秆失水干枯,腋芽枯萎死亡而不能萌发。若头季稻收获前稻田出现白土、发裂现象,需要灌跑马水保持土壤湿润。

二是注意防治穗期病虫害:头季稻稻株健壮与否对休眠芽的成活率、再生稻正常发苗和产量影响很大。各地要切实加强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减轻病虫危害。

4.早施、施足促芽肥。促芽肥是夺取再生稻稳产、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一般在头季中稻齐穗后、收获前10-15天亩施用尿素15~20公斤作促芽肥。

5.看芽收割头季,高留稻桩。蓄留再生稻田宜在全田谷粒黄熟95%以上、70%的植株倒二、三节芽长达2厘米以上时收割。采用人工割稻留桩,机械脱粒的半机械化收获方式可节省劳动力成本。同时,因稻株腋芽自上而下萌发,高节位腋芽具有生长优势,是构成再生稻有效穗的主体部分,因而应收获时留桩高度要求达到33~40厘米,争取倒二芽、倒三芽成穗,提高再生稻成穗率。

6.稻草覆盖,保护性耕作。头季稻收获后立即将稻草覆盖在稻桩行间,既可减少田间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有利于抗旱保苗,促进再生芽的生长,又可增加土壤的钾素营养,培肥土壤地力。

7.及时管水,施好发苗肥。收获头季中稻后立即复水,一直灌浅水至接近黄熟时排水。头季稻收后如遇连晴高温天气或稻田缺水时,应注意在收割当日傍晚及后两日早晚浇水泼桩。头季稻收割后1~2天及时施用发苗肥,及时用腐熟清粪水800~1500公斤泼施稻桩,再亩亩施尿素10~15公斤。施肥时应保持田间有一定水层,遇高温干旱,田间无水施用发苗肥时,可采用叶面喷施,争取多发再生苗,提高再生成穗率,增加有效穗,促进再生稻高产。

8.喷施“920”,及时防治再生稻病虫害。再生稻始穗期亩用“920”1.5~2克兑水50公斤喷苗,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兑水50公斤)1~2次,促进再生稻早孕穗、早成熟,适当增加穗长和粒数,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同时根据病虫测报情况重点防治叶蝉、稻纵卷叶螟、三代螟虫等虫害。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http://farm.00-net.com/news/zw/2017-7-24/22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