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资金缺、市场乱,是目前正规农膜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这是许多农膜企业老总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致看法。
陕西永丰塑料科技公司的吴总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生产农膜所需的PE价格是11800~12000元/吨,生产一吨农膜耗电700~730千瓦时(采用节电设备,否则高达850千瓦时),按现在0.51元/千瓦时电价算,吨农膜电费成本约360元,另外还有运输、销售、人工、设备维护、检修及折旧费150多元,再加上银行贷款利息、物料损耗、库耗、财务及管理费用140元,一吨农膜的完全成本达12450多元,而目前农膜市场零售价只有11.50元/千克。也就是说,每生产一吨农膜,企业就要亏1000元,生产越多,亏损就越大。
'资金短缺是农膜企业面临的又一大难题。现在,许多农膜企业不仅已经亏损,而且负债累累。'吉林喜丰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无奈地说。据这位负责人反映,国家对农膜价格的监管和限制,加上广大农民购买力有限,农膜价格不能随成本增加而上涨,导致绝大多数农膜企业微利或亏本经营,根本没有资本积累。农膜属常年生产季节性消费产品,每年销售旺季只有三四个月,但企业得常年备料生产,占用资金量大,财务成本高。比如,一家年产1万吨农膜企业,至少需流动资金6000万元,捉襟见肘的农膜企业为了维系生产,只有向银行贷款或借款。以农膜行业目前微利或亏损经营的现状,企业往往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还清这笔款子,到头来还得贷款或借款。这样循环往复,企业的资金越来越紧张,贷款或借款越来越难,许多企业因此不得不停产、转产甚至倒闭。
'不仅如此,正规农膜企业还承受着假冒伪劣农膜低价销售和不公平竞争带来的伤害。'永丰的吴总一提起假冒农膜,气就不打一处来。
吴总举了不久前被众多媒体曝光的山西一家农膜企业的例子。他说,这家企业的产品前几年在业内是响当当的,深受农民喜爱。但近两年,这家企业为了'节本增效',不仅自己使用60%以上的再生料生产劣质农膜,而且以'有偿服务'方式把自己的商标转让给众多无证经营的个体户,这些个体户用不到8000元/吨的成本生产山西某某公司的产品,再以10000多元/吨的价格批发给个体经销商,经销商又以11.50元/千克甚至更低的价格销售。由于其价格低(零售价有时比正规企业成本价还低900多元/吨),批零差率高,包装上又写着农民们熟悉的企业和商标,所以一段时间销售十分火爆,甚至供不应求。相比之下,优质农膜产品因没有价格优势,反倒经常滞销和积压,导致市场上优质农膜比例持续下降,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2005年,湖南省查处假冒伪劣农膜2735卷,市场抽检合格率仅58%;今年一季度,安徽市场销售的农膜有三成不合格;5月上旬,西安市场地膜抽检合格率竟然只有25%!仅今年5月,陕西、河南、甘肃、安徽等地的30多个县市就查处伪劣农膜4500多吨!
事实上,农膜企业的状况远比反映的糟糕。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农膜专委会统计,到2005年末,90%以上的农膜企业出现亏损。在203家较大规模农膜企业中,因不堪巨额亏损和负债而转产、停产、半停产的达111家,占企业总数的54.68%。而据记者近日对国内年产1万吨以上的36家农膜企业的调查,有34家出现亏损,30家负债经营,其中负债5000万元以上的有4家,负债超亿元的有1家。
面对这种情况,有关专家认为,企业应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加快技术研发,生产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功能膜等新产品,来提升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但永丰的吴总却说:'专家的指点不无道理,却不现实。'他说,近几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变频节电设备、压缩管理费用、裁员、总费用包干等节本增效的办法,但对于大幅上涨的原料费、电费、运费和下跌的产品价格,这些措施有些杯水车薪。
对农膜企业来说,目前需要通过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信贷支持,或借鉴化肥淡储的经验,在每个省选择1~3家有规模、有技术、讲信誉、质量可靠的大型骨干企业,拨给一定的淡储资金,在解决农膜'常年生产,季节消费'的资金占用问题的同时,有效控制农膜价格的波动。同时,要通过有关部门加大对不法商贩和农膜生产企业的检查打击力度,给正规农膜企业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继而通过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膜产品,以满足广大农民对优质高档农膜的需求,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富裕,以及农膜行业与农业的长久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