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田也要提高“翻桌率”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7-09  互联网

萧镇平 洪锦城

印象中,每当插秧时节,田野里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他们扎起裤腿、挽起袖子,踩在没过小腿的水田里插秧。而今,这种场面在福建省漳浦县已不多见了,机械化甚至智能化的农田耕作开始代替传统的耕种模式。育秧工厂宛如水稻的“育婴室”,专门生产“秧苗宝宝”。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传统育秧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粗放式育秧相比,工厂化育秧实现播种自动化、精细化,育秧管理集约化、规模化,插秧机械化、专业化,不但省工省种、缩短育秧周期、减少成本、提高秧苗质量,更重要的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水稻生产中用工难、用工贵的难题,为粮食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几年,漳浦县抢抓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契机,以发展育秧工厂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以粮食生产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建设,水稻生产正朝着育秧工厂化、供秧商品化、种收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方向阔步发展。

漳浦县集中利用连片抛荒田,采取工厂化、机械化等现代化手段种植水稻,在蔬菜基地空当期抢种早稻,提高土地利用率——

 

“翻桌率”通常用来比喻一个饭店的经营情况,每张饭桌每天接待几拨客人。那农田怎么也有“翻桌率”呢?其实农田的“翻桌率”就是它的复种指数。

漳浦是福建省漳州市2个省级粮食产能区项目县之一,是该市面积最大的产粮区,全县已建设13个水稻工厂化育秧示范点。当地采取“育秧工厂+”模式,将抛荒田集中利用,发展水稻生产,统一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等,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

集约化耕种 荒田变稻田

6月15日上午,大雨刚过,漳浦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洪彬艺来到位于漳浦县石榴镇梅西村的一片稻田里查看水稻长势。这片稻田共有60多亩,是当地村民陈富元从许多农民手流转过来的抛荒地,秧苗全部由自家“育秧工厂”培育的。陈富元今年68岁,种了50多年的田,几年前在农业部门支持下成立榕盛农业合作社,专门种植水稻、蔬菜,建立水稻集中育秧基地,使育秧技术逐步实现配套化、规范化,育秧管理走向集约化、商品化。

“农村里以前经常会有一些田地被抛荒,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多,缺少劳动力,二是每户农户手上的土地只有一两亩地,地块小而且不规则,无法机械化耕作,成本高,不划算。”洪彬艺说,多年来,漳浦县农业部门极力开展抛荒土地整治工作,助推美丽田园和美丽乡村建设。

“我只有1.2亩土地,荒了好久没耕种了,陈富元的合作社要流转土地去种水稻,我每年能得到几百斤稻谷,挺不错的。”村民陈逢山今年60多岁,这几年一直在外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任由田地长杂草,怪可惜的,由于自己的合作社有育秧工厂,也有机械插秧机等,于是便和村民们商量,将周边的田地都租用下来,集中成这片60多亩的土地。”陈富元说,60多亩虽然不算大,农业机械基本能派上用场,几年下来,这些原来只长杂草的土地,每年都能结出几万公斤稻谷。

位于赤湖镇的进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则以合作入股的形式,将许多农户的土地集中统一耕种,农户变社员,现吸纳社员68户。“水稻种植需要规模化,我加入合作社后,收益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赤湖镇后湖村村民许顺杰共有70亩田,包括自家的及流转而来的,几年前加入进丰合作社后尝到了集约化种田的甜头。

菜后种早稻 多翻一台桌

“今天帮一个龙海的客户育秧中稻,供300多亩田种植用。”6月16日下午,在漳浦县赤湖镇的进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里,一条水稻播种全自动流水线正在工作。填底土、喷底水、自动化精量播种、覆土,然后送温室,盖上黑色地膜进行保温暗化育苗,3天左右就可以把苗送进大棚,再经过20多天的科学管理,就可以插秧入田了。

陈进步是漳浦县后湖村村民,早年做生意,2005年开始经营农产品种植园,后来成立了进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门种植蔬菜、水稻。该合作社目前已建成5座高标准育秧工厂,水稻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拥有大中型轮式拖拉机、微耕机、培土机、插秧机、水稻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28台(套)。“机械化设备多了,产能高了,还有剩,发现还能再耕种一些地。”陈进步说,于是到处再找一些适合耕作的田地。由于业务关系,陈进步常和一些蔬菜种植基地有联系。他发现,本地的蔬菜基地在春季蔬菜收获后,由于进入雨季,基地里的水较多,不适合再种植蔬菜,于是土地大多闲置,要到七八月份才开始除草,种植下一季蔬菜。

“我测算了一下,蔬菜基地有三四个月的空当期,完全可以利用起来,种植一季早稻。”陈进步与多家蔬菜公司商谈,采取“育秧工厂+”模式,将蔬菜基地空当期利用起来发展水稻生产。合作的方式是由进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工厂化育秧、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施肥管理、统一机械收割,合作的蔬菜公司、合作社提供田地和负责管水,每亩地可分得200公斤稻谷或300—350元钱。于是在一些蔬菜基地,蔬菜收成后,进丰合作社人马及机械就立即进驻开展作业。

陈进步说,这种合作模式很受蔬菜基地的欢迎。今年,合作社用这种方式在6个乡镇多种了1866亩早稻。在盘陀镇蒲野村的一个蔬菜基地里,榕盛合作社也用相同的方法,种植连片早稻250亩。在漳浦县,采取这种方式的还有许多,使得很多农田“多翻了一台桌”,提高了复种指数,释放更大的土地产能。

育秧工厂化 种粮机械化

“时代在进步,种田的方式也在进步,现在都机械化、智能化了。”陈富元说。但城市化也给农村带来新的问题,粮食生产面临着农村空心化、农户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等一系列挑战。漳浦县大力培育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并延伸链条,推广“育秧工厂+”,较好地破解土地抛荒、无人种地等难题。

迎丰农业公司总经理蔡军乐说,早稻收割后,稻秆粉碎回到田里还能当肥料。洪彬艺说,蔬菜基地的空当期种早稻,经过水旱轮作后,改良土地,减少地里的虫害,有利于蔬菜种植。有人会问,又是种蔬菜,又是种水稻,土地的负荷会不会太重呢?“不会,我们是轮番耕种,公司这片蔬菜基地共有800多亩,分为两三块,今年在这块利用空当期种早稻,另两块就闲着长杂草,而明年换一块地种早稻。”蔡军乐说,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个方法很有用。

工厂化机插育秧可有效解决传统人工水稻机插育秧难题,填补了漳浦县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空白。“原来水稻有2个环节没有实现机械化,一个是播种,一个是插秧或者抛秧,现在通过建设工厂化育秧大棚,配套机械化插秧,就把这两个环节的机械化问题解决了。”洪彬艺说,育秧工厂出来的秧苗适用于机械化育插秧。

“现在合作社里已有两台无人机,撒肥、喷药都可以用无人机来实现,而且效率高、效果好。”陈进步说,目前合作社积极和智能农械厂商联系,准备再引进一些机械化、智能化的农械。

育秧工厂改变了耕种模式,也推动了现代粮食产业机械化甚至是智能化的发展。“育秧工厂+”的模式在漳浦春耕生产中大放光彩,推进该县水稻生产从品种到技术水平长足进步,激活现代粮食产业新动能。



http://farm.00-net.com/nz/nj/2019-7-9/nj_7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