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乡村如何振兴?代表委员齐献策

网友投稿  2018-03-14  互联网

王晓宇 杨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版,将农业农村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乡村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下棋讲究纵观大局,运筹帷幄,如何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

产业兴旺是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很有发言权。地处贵州高寒山区的岩博村是她工作的地方,余留芬告诉记者,以前,“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是这里的真实写照。2001年,余留芬当选岩博村村支书不到一周,就破土动工建造通村公路,修好公路后,她又着手贷款盘回村集体林场,淘到了集体产业第一桶金。后来,她又带领村集体成立砖厂、养殖场和“人民小酒”为拳头产品的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到2015年,岩博村全部实现脱贫。“村里1012户共3450人,人人有股份,企业发展得好,所有村民都受益。去年底,后并入岩博联村的两个贫困村也实现了全部脱贫。”余留芬激动地说。当前,农村空巢化是阻碍乡村发展的一大难题,但是,这个问题在岩博村完全不存在。余留芬告诉记者,岩博村几乎不存在农民外出的状况,可见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是农村留住人的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田表村村支书羊风极表示,乡村振兴就是“党的好政策+好产业”。“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带领村民种植橡胶、在林子里养猪养鸡、办专业合作社,现在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羊风极说。

“乡村振兴首先是要从经济方面振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乔晓玲表示,“从农业角度发展产业,首先就是要延长产业链,在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做大量工作。原生态产品价格是有限的,通过深加工之后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一直以来,我们都提倡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另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就是说,在产业发展的同时,除了把主要原材料用起来,其他附产品也应该吃干榨净,让农业产业良性循环。”针对农村该如何精准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这个问题,乔晓玲表示,“过去是地里产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现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机制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解决特色农产品缺乏、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产业与生态应当有机结合。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委员江泽林表示,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对此,他建议改造提升农村传统产业。通过产业融合、功能融合、主体融合,改造传统产业,注重生态性,实现产品和服务品质效益提升。在产业融合方面,重点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消耗,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到产业上中下游有效衔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在功能融合方面,有效拓展农业的多功能领域,不仅强化农业的产业经济功能,更需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文明承载与继承功能,让农业农村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生活、体悟人生的理想去处。在主体融合方面,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紧密结合,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好其引领带动作用,把小农户吸引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和互利互惠。做大做强生态产业,要把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产业,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科技创新为引领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紧握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加速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用新科技、新装备武装的农业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农业,让农民由身份名词转变为职业名词。

纵观当前农业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利用农业高技术垄断挤压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的趋势愈加明显。当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不平衡,迫切需要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技术壁垒,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从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日益普遍,生物、信息、材料、能源等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搭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车,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益和科技含量。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认为,实现以科技引领的乡村振兴,要“软”“硬”并重。 

陈萌山指出,“软”主要是指要有科学的规划统筹、科学的发展结构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要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规划,统筹乡村振兴的战略设计。就发展结构而言,城乡间要加快二元体制改革,实现土地市场价值化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农业内部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要科学评价地方、部门在“重要进展”“决定性进展”和“全面振兴”等关键节点的完成情况和“四个优先”的落实情况。“硬”主要是指要有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创生物固氮机制、植物纤维裂解机理等一批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智能装备、节能减排、智能制造等一批颠覆性前沿技术;攻克全基因组分子设计育种、个性化营养功能性食品制造、天空地数字农业等一批关键技术;集成组装一批绿色提质增效的技术模式;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品种、新肥料、新兽药、新疫苗、新农药以及农业机械等新产品;推广一批绿色高产高效、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禽重大疫病防治、农机农艺结合等关键技术。

对此,陈萌山建议以管理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特性,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优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方案,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充分发挥多元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构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态势、符合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都需要机械化,要用现代化的装备和技术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凤之说,“中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生产方式需要转型升级,这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果树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他介绍道,目前我国果树种植面积接近2亿亩,产量接近1.8亿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价格上涨,果树种植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水果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以前的出口优势已经没有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就是要降低生产成本,依靠机械化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近两年,我国在植保无人机、果园施肥机械等方面的研发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对于整个果树种植产业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人才应用很关键

在乡村振兴中,人才是首位。农村发展,既需要产业领军人才,也需要乡村治理人才。在采访中,余留芬为记者讲述了她的人才强村之路。在村干部队伍的培养上,余留芬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引导有文化、懂发展的农村青年向组织靠拢,着力把有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党员引进班子。常年制定全村创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培养8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为了解决班子人才脱节问题,采取“专人帮带、定期培训”等方式,实行“一带一”和岗位轮换“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将本村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干部等人纳入后备干部建设计划。村领导班子的问题解决了,岩博村党委又在企业人才上下功夫。对于地处边远山区的岩博村来说,如何引进并留住人才是一件棘手的事。为此,岩博村实施“十万年薪引人才”、“五年培育本土人才”两个计划。同时,采取“持股引才”的方式,成功引进50多名平均年龄28岁的知识青年,培育本土人才10余名。

除了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外,要运用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储备。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国众联行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规划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西勤指出,全国4000多万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管理技术人员要把个人才智奉献社会,在服务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中建功立业。致力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运用,促进创新,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实现农业生产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提升“三农”的智能化水平和效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提供交流渠道和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运用,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和信息化,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http://farm.00-net.com/nz/nj/2018-3-14/nj_7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