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热议农业话题 代表委员将目光聚焦在这里

网友投稿  2017-03-20  互联网

金娟 杨杰

编者按: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三农”的话题中,李克强总理将目光锁定在精准扶贫、农业保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问题上,这让多年从事“三农”工作的人们喜上心头。在为期十三天的全国政协会议中,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围绕中国农业将如何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农民增收、新型职业农民提质?如何为农业增添一份保障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话题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自2012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就连续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旨在加快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培育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脱节,严重影响了培育工作的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脱贫攻坚过程中,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任务同样十分艰巨。特别是当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农机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给农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职业要求。

现代农业必须以规模生产、集约经营、实现农业增效为前提,因此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来适应新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与一般的农民有本质区别,职业农民必须具备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科技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培育职业农民的关键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

全国政协委员刘建军:

现在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会发现新时代的农民非常少,地地道道的新型农民几乎找不到。因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当务之急。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改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允许地方以更加灵活高效的方式使用年度预算资金,以便结合农时安排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取消专项培育补助资金对同一培训对象三年内不得重复支持的限制,或不做硬性规定,加大财政培育资金向西部和农业大省的倾斜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周锋:

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实体经济发展要转型、提高质量,需要培养大量高技能型人才。目前,技师型高技能人才仍十分缺乏。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引导社会舆论,逐渐改变“重学历、轻应用”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干部选拔上设计技术人才通道。第三,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希望政府更好地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由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共享性的通用性大型实训基地,更有效地培养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安徽省主委夏涛:

近年来,我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都高度重视,但在调研中也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培育工作缺乏精准度尤为突出,如培育对象遴选不够精准、培育形式不够精准、培育后管理不够精准等,不仅难以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导致培育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脱节。

为此建议,一要依据产业需求精准识别培育对象,真正做到“以产业育人才,靠人才强产业”。要将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以及中高职院校回乡毕业生、青壮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对象,分产业、分层级确立培育对象,为精准培育打下坚实基础。二要优化培育资源配置,提高培育效率。要顺应生产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时季节和不同需要,把集中培训分解为应季、应时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更加注重向产前、产后延伸,特别是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精准农业培训。三要对获得资格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多部门的支持,针对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精准提供如财政补贴、示范项目、基础建设、土地流转、金融社保等扶持政策,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以此提高吸引力,实现“要农民学”向“农民要学”的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监督委员会副主任陈清华:

职业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领头羊,理念比较新,资金、技术等实力比较雄厚,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强于一般农民。目前,国内尚没有关于职业农民的全面统计数据,但从福建漳州11个市级农村固定观察点230个农户十几年来的跟踪调查数据来看,真正为职业农民的占8.18%。由此可见,职业农民在整个农户中所占比例很低,但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远高于一般农民,这表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还比较滞后。因此,要通过规模种植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扶持社会化服务等引导和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在政策上要从补贴生产向补贴“职业农民”转变,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技能培训、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另外,创新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国家强农富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同时,要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还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帮助,有效促进职业农民的成长。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一种不同环节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条件。如各省可鼓励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将产业链条延伸到田间,把农业大田建成“第一车间”,鼓励村里的种田能手成立农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的合法流转,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的经营模式。

 

话题二:精准扶贫

近年来,在中央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下各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效益,国家在“精准”二字上狠下功夫。究竟该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应重点着眼于“谁来精准”、“精准什么”、“怎么精准”这三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谢庆生:

在扶贫中,应特别重视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用科技的方式指导农民、改进生产模式和产品结构,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农工党中央在产业扶贫、医疗扶贫等方面形成了很好的推动模式和示范项目工作,建议在实施一校帮一村,一所帮一村的基础上,整合多方面的力量,真正实现“万企帮万村”。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

民建中央去年对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金融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国家金融扶贫的政策和制度,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便于具体实施;将用于扶贫的财政资金明确为金融扶贫资金的贴息、担保和风险补偿资金;在财政部门内部建立国家级的财政扶贫担保机构和风险补偿机构;建立国家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将现有国家保险机构中明确保险公司,为“三农”及扶贫工作提供专门保险服务;明确主体责任,将金融扶贫的主要职能指定落实到一家金融机构,调动金融机构扶贫积极性;高标准选定金融支持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程振山:

作为新疆地区,要想实现扶贫工作,我认为应先改变新疆牧区道路建设滞后的现象。目前,正常交通无法保证,已经影响到了边区牧民生产生活、脱贫增收和边境安全,阻碍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增加了草原保护监管难度。为此,我希望国家能将新疆牧区畜牧转场牧道纳入国家道路交通总体规划,设立新疆牧道建设专项资金;将新疆1万多公里主要转场牧道纳入国家道路养护管理范围,实现牧场牧道养护常规化;支持新疆牧区牲畜机械化转场,鼓励个人、企业和牧民合作经济组织购置大型转场机械。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马忠明:

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提议,一是加强富民特色产业的培育,整合资金和技术资源,加强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集成,做强特色产业。二是要重视发挥返乡农民的作用,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分类技能培训。通过能人的带动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实体,带动全村致富。三是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支持发展电子商务。四是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加强中央对重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周然:

扶贫既是国家的大事,也是山西的大事,作为政协委员责无旁贷。通过调研,我真切感受到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如何让农民真正实现扶贫,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以农业科技创新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包括乡村公路和体育文化卫生设施等建设,让贫困地区老百姓更多更公平的共享改革成果。三是健康扶贫数字统计应更加准确,真正做到总书记所强调的靶向治疗。

 

话题三:农业保险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离不开农业保险有力保障。”这句话为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增添了不少信心。近年来,中央很重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已经在全国各地区全面起步。但总体看,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农业产值的3.2‰,覆盖面积仅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4,还面临发展模式不成熟,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隆平高科常务副董事长伍跃时:

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实施大灾保险”“提高理赔标准”对我们从业者来说是一大喜讯,让我们很高兴。我在通过深入调研后发现,在规模化种植趋势下,种植业保险的直接物化成本不包含土地流转成本,一旦发生大的灾害,种植大户难以恢复再生产;种业生产保险各地标准不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大;种植业保险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基层农业系统保险意识淡薄。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助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升种植业品质和保护农民效益,稳定国家粮食生产,我认为,首先,需要持续进行扩面、增品、提标、创新,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助推种植业提质增效;其次,应对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实施大灾保险,调整部分财政救灾资金予以支持,提高保险理赔标准,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以持续稳健的农业保险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波:

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制度创新、品种创新,已成为化解农业巨灾风险、保证农户增收和农业增效的保护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撑,然而,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的瓶颈日益显现。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撑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安全网”,我提出几点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政府推动、市场经营、农户自愿参保”的“共保体模式”;进一步创新升级农业保险品种,推动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区域特色农业保险品种;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依靠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和村组干部队伍来协助开展保险展业和定损理赔;进一步增强农户参保吸引力,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农业保险,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

 

话题四:互联网

近年来,全国上下正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产业跨界融合,打造新引擎,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引领、支撑作用的新业态、新产业。作为传统农业如何借助“互联网+”,进一步朝新型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迈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民进中央:

大数据、物联网、电商等互联网技术是驱动农业产业链实现全新变革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农业信息化平台发展迅速,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几点问题,一是发展规划缺乏总体设计,各地互联网农业一哄而上,各自为政,发展战略规划缺乏总体设计;二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多数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三是与现代农业融合不深。

为此,民进中央希望一是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及业务应用系统,进一步整合、集约涉农信息资源,逐步继承耕地地力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业务地理信息。二是推进农业经营信息化管理。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保证土地流转规划有序,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生产集约化、管理智能化、交易电子化、服务规范化。三是推进农业生产加工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步伐,以物联网技术为重点,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等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四是开展互联网农业专项行动,促进智能农业升级,重点发展农业传感器、北斗卫星农业应用、农业精准作业、农业智能机器人、全自动智能化植物工厂等前沿重大关键技术;开展面向作物主产区和主要粮食作物的长势检测、遥感测产和估产等农业生产智能决策支持服务。打造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

民革中央: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形势正在形成,但各地同时也存在推进力度不一、企业投入不足、人才吸引不足等现实制约因素,不仅影响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推进,也不利于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以促进农民有效增收。所以,一要高位谋划,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各地加快出台专门文件,加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和相关资金补贴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先行先试,做大规模、做强品牌,促进相关企业规范、快速发展。

二是夯实基础,提高技术支撑。加大农民信息化教育培训力度,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好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农民和经营主体有效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

三是完善服务,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互联网农业保证和激励机制,吸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积极参与其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推进互联网农业配套物流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服务速度和质量,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逐步解决互联网在现代农业建设主体融资难题。



http://farm.00-net.com/nz/nj/2017-3-20/nj_76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