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宇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值春季农忙时节,湖南的水稻种植户也开始为早稻种植忙活起来了。作为我国种植双季稻最多的省份,湖南上年种植双季水稻4300多万亩。众所周知,在水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插秧环节最为关键,秧苗插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水稻的产量,而且插秧也是最耗费人力的环节。湖南省为了提高双季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突破机插秧的瓶颈,从2011年开始,连续几年抓住“主攻为机育秧、力推大户购机、层层办点示范、强化技术指导”四个环节,使水稻机插秧技术得到迅速普及,截至2016年底,全省采用机插秧种植的水稻面积达到了1700余万亩,水稻机插秧率达到26.98%,比2011年增长近22个百分点。
双季稻机插秧这块骨头难啃“2011年,我省仅有机插秧水稻300万亩左右,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少了。”回忆起当年水稻机插秧的水平,湖南省农机局局长王罗方感慨万千。与东北、华北等地区相比,湖南省地形复杂、田块细碎,这些自然因素,是造成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与种植一季水稻的地区相比,双季稻水田种植对机械与技术的要求更高。我们仔细合算过,在同样面积的土地实现机械化,我省需要的机械动力是黑龙江的3倍。”王罗方说。
除了自然条件和水田作业对农机、农技要求高这两个因素以外,造成湖南省水稻机插秧率低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农民长年累月形成的耕作方式。“湖南有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水稻品种多样,种植模式也很多。农民一家一户自己育秧对于插秧机来说是不过关的。另外,农民已经适应了人工插秧、抛秧等种植方式,让他们花钱购置插秧机械,还是有难度的。”王罗方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愿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同样,湖南处在“一带一部”的位置上,是东部沿海重要的劳动力供给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失势必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作为农业大省,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必须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水稻是湖南最为重要的农作物,其耕作与收获基本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在这个时候,实现水稻机械化种植就显得更加迫切。“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机械化种植是短板,双季稻区是难点。双季稻区品种熟制、自然条件、种植模式的多样性、复杂性、独特性注定水稻机械化种植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且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这一点上,湖南做了有益的探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毅表示。
解决“为机育秧”技术难点“即使耕、收两个环节机械化水平再高,只要有人工插秧、抛秧,都不算实现了机械化。”王罗方斩钉截铁地说。为了提高水稻机插秧水平,湖南省率先提出了“为机育秧”的理念。由于双季稻种植的特殊性,育秧时间掌握对于机插秧十分重要。在两季稻收获与播种的衔接期,如果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了正常收获时节,秧苗不能按照原定时间栽插到田间,可能造成秧苗成长过高,不再适合机械栽插,因此,育秧对于机插秧十分关键。
解决“为机育秧”问题,技术是重点。对此,湖南制定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规范》,对机插秧作业中各项指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为了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湖南省农机局根据不同地域特征与水稻生产特点将全省分为湘北、湘中、湘南及湘西南四个片区进一步展开分片培训,每年培训数千名“为机育秧”能手。据了解,仅2016年,湖南各重点县乡骨干技术指导人员、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共1200人次参加了培训,于早稻浸种前全部到位;各市县也扎实组织开展了对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手的系统培训,共举办培训班389场次,培训技术人员、机手2.3万人次。“除了加强培训以外,我们还要求地方每年选择70个县作为机插秧示范点,切实将机插秧做给农民看,打消农民的顾虑。”王罗方介绍道。在各基层的不断努力下,湖南省已经有83个县设立了709个机插秧示范点。
懂育秧的人都知道,秧盘的选择对于机插秧的效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秧盘的软硬厚薄不同,机插秧效果也不同。过去,农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秧盘,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王罗方说,“对此,我们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水稻育秧软硬盘标准》。技术人员前往基层,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特点,前后做了27次对比试验,最终制定出这个标准,帮助农户选择最合适机插秧的秧盘。”
王罗方表示,《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规范》和《水稻育秧软硬盘标准》两个技术规范相互配套,使得湖南省发展水稻机插秧有了非常清晰的技术要求,解决了“为机育秧”的技术难题。
“机插秧+绿色农业”两手抓据了解,2011年湖南省仅有机插秧水稻300万亩,2012年发展到610万亩,2013年增加至980万亩,2014年再增加至1200万亩,2015年又增至1480万亩,到2016年,整个湖南省机插秧水稻面积达到1700万亩,不断上涨的数字说明了机插秧推进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农民已经逐渐认识到机插秧的好处。
然而,当前机插秧水平仍旧远远低于水稻机耕和机收,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湖南省水稻机耕率和机收率分别为93.5%和84.4%,而机插秧率为26.98%,这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在未来,提高水稻机插秧水平,推进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仍旧是湖南省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推进水稻机插秧整体趋势是好的,但是,具体工作还要加紧完成。继续主攻‘为机育秧’,针对机插育秧薄弱环节开展培训,强化县乡基层技术人员岗位教育和技能培训,实行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分片区实行轮训。”王罗方说,“在今年继续选择70个县开展机插秧示范。力争今年全省实现机插秧水稻2000万亩,使机插秧成为我省最主要的水稻栽插方式。”
随着机插秧水平不断提高,湖南省又开始在插秧机上做文章。湖南除了有鱼米之乡的称号之外,也是有色金属之乡,由于环境保护、土壤污染等问题,导致湖南很多土地被严重污染,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吸收了重金属无法及时排出,从而导致大米镉元素超标。前两年,湖南镉大米事件发生后,除了给消费者带来了恐慌,也令种植大米的农民遭受严重损失。在湖南,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根据实际情况,今年,湖南省在推进机插秧的同时,大力推广化肥同步深施机。“这种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机可以一次性完成插秧和施肥,节省了劳动力,同时,能够使化肥直接作用于水稻根部,提高化肥使用率。与传统人工抛洒化肥相比,能够节省近50%的化肥使用量,既节本增效,又能够减少化肥对土壤、水体的污染。”王罗方告诉记者,“今年,我省预计推广500台化肥同步深施机,减少化肥施用量2000吨以上。”
插秧机在田间作业
湖南长沙望城区水稻育苗中心
有序高速抛秧机作业现场
记者观察:齐心协力打赢双季稻机插秧这场硬仗双季稻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水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5%,是我国南方的大粮仓。南方双季稻区主要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5个省区。双季稻区温光水热资源充沛,蕴含着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产的巨大潜力。通过机械化手段,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措施,实现双季稻两熟高产,进而提高我国双季稻区粮食总产量。然而,由于地形、种植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南方双季稻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普遍较低,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机械化种植是短板,双季稻区是难点,因此,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是整个双季稻地区的头等大事。
随着我国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双季稻区的各省区也将提高机插秧率作为工作重点,成效也十分显著。湖南省率先提出“为机育秧”,可以说是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典范,同时通过加强典型示范带动农户积极性、创新科技等手段,一方面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另一方面发展了绿色农业,可谓一举多得;广东省也通过政策手段和市手段“双管齐下”,扶持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把水稻机插秧等先进技术应用到更广阔的范围,为农户提供机插秧便利条件。这两个省的做法也为其他双季稻产区提供了借鉴的样本。
今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将推进南方双季稻区机插秧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组织双季稻主产省区开展“补短板促机插”集中示范活动,以种植机械化的突破带动双季稻区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全面推进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对此,湖南、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积极响应,将在今年通过“补短板促机插”集中示范活动,加快推进水稻机插秧,打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据了解,今年湖南、江西、湖北、广东、广西5个省区预计将有300多个县区参加到集中示范活动当中,活动力度空前,着实可见各省区农机部门对于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决心。过去,由于我国双季稻区整体水稻机插秧水平低下,使得各地区之间缺乏借鉴与参照,对于推进水稻机插秧的方法与措施也莫衷一是。如今,通过此类集中示范活动的开展,也为各省区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找准瓶颈问题、明晰路径措施、推广典型模式,营造良好的分为效果。
2016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5%,这意味着,农机已经全方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角,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进度,而且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十三五”时期全国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国双季稻区“补短板促机插”集中示范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巡视员王家忠强调,推进全程机械化需要一个作物一个作物抓,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抓、一年接着一年抓,更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协调推进。对于双季稻区来讲,大范围实现水稻机插秧就等于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因此,提高水稻机插秧水平更需要双季稻区齐心协力、需要农机部门与种植户齐心协力、需要企业与科研机构齐心协力,共同打赢双季稻机插秧这场硬仗。(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