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江苏实践

网友投稿  2017-05-09  互联网

王晓宇

谷得雨而生。正是小麦扬花季节,江苏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媒体采访团来到江苏,了解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省建设情况。

加快装备转型升级,为粮食生产穿上“防弹衣”

在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加迟农机合作社承包的麦田里,两台高地隙喷杆式植保机正在田里来回穿梭,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据合作社负责人王加迟介绍,在遭遇去年历史罕见的连续阴雨情况下,今年的小麦长势超预期,没有去年新上的6台烘干机,小麦就不能按时播种,更不敢想象今年小麦能够有这样的长势。这两天,趁着好天气,赶紧进行赤霉病防治,防在前头,把到嘴边的肉要吃到肚里。

对此,江都区农机局局长张永新说:“农业弱就在于它靠天吃饭。我们抓住粮食烘干这个突出短板,按照5000亩建一个粮食烘干中心的规划,全区共建成烘干点100个,拥有烘干机512台套,批次烘干能力超过了9000吨,产地烘干能力达到了68%,有了粮食烘干机,就像是为粮食生产穿上一层防弹衣”。

该区浦头镇党委书记孙文荣也表示,小小烘干机,解决了民生大问题。去年秋季两个月连续阴雨,该镇5个粮食烘干中心24小时运转,保证了粮食颗粒归仓,全镇没有发生一起粮食霉变情况,在农民卖粮难的形势下,该镇水稻被粮食加工企业订购一空,每百斤平均较市场价格高出6—10元。据了解,2016年,江苏省全年新增粮食烘干装备近7000台套,占全国新增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粮食烘干能力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多举措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在高邮市界首镇金平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承包地里,该市农机推广站站长祝开华正在给全镇40多名机手现场上植保和育秧课。据扬州市农机局副局长殷立松介绍,为了响应省农机局提出的农机培训注重服务下沉、注重基层实际、注重培训质量要求,扬州市提出了农机培训实施“三个课堂”,即田头课堂、大棚课堂、场库课堂,把育插秧、维修保养等技术能手请到田里,把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推广到田间地头,做给机手看,带着机手干,保证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各项关键技术的精准到位。目前,该市已成功举办了110余期农机“三个课堂”培训班,培训人员3200多人。

“为了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到位率,我省以培训合作社理事长、农机操作人员和农机维修人员为重点,打造一支能操作、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2016年,全省共完成各类农机实用人才培训20万人次。”江苏省农机服务站站长徐金德说。今年以来,该省利用农闲时期,组织开展了800多期农机送教下乡活动,培训职业农民超过了2万人,将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方便机手就地就近培训,并做好训后回访和指导工作,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主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在金坛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内,该市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孙和平正在给示范方的小麦测产。他说,在2016年秋播期间,针对土壤墒情条件,农机农艺部门密切配合,提出了“开沟降水是关键”的技术策略,衍生出了“旋耕灭茬开沟后机撒播”、“套肥套种后旋耕开沟”、“复式机改装后一次完成旋耕开沟播种”等应变模式,为最大限度避免撂荒提供了技术保障。据了解,不仅在金坛,在江苏各地,农机、农业部门密切合作,水稻机插秧集成机械化还田技术体系、小麦机条播集成机械化还田技术体系、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等粮食生产关键环节的农机农艺紧密合作,打通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任督二脉”,加快了粮食种植环节、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机械化应用步伐。

多部门联动不仅仅体现在农机农艺融合上,在财政投入、合作社厂库用地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推动了该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的进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专家组组长张洪程说:“从技术巡诊和中期检查情况看,江苏首批15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进展超过预期,各指标均超时序推进,预计今年将顺利完成创建任务,第二批19个示范县的创建资金已经落实到位,各项工作措施正在落实过程中。”

抓住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这个“牛鼻子”

受土地经营规模的限制,我国稻谷、玉米的生产成本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生产率太低。据泰州市姜堰区农机局局长赵文澜介绍,为了加快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该区从用地、作业补助、维修保养、信贷等多个方面,出台扶持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主体发展的一揽子措施,激发这些主体种粮积极性。目前,该区粮食生产六个环节机械化水平均达到省定创建标准,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抓住了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这个“牛鼻子”。

在宿迁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农场集群、产业集聚、服务集中、发展集约”的思路,加快推进家庭农场集群建设,已建成家庭农场集群及公共服务中心50多个,各集群为家庭农场提供机械存放、维修保养、技术培训、粮食烘干等一系列服务,在集群作用下,全市已累计引进培育家庭农场530个,加快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巩固了粮食安全,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成、办不好”的问题。

“在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我省抓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契机,通过项目带动、技术推动、金融联动等措施,大力培育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2016年,全省农机合作社超过7000家,家庭农场超过2万个,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成为粮食生产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江苏省农机局生产管理处负责人说。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了“三赢”

2016年,江苏省粮食总产693亿斤,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高邮市市委常委、政府党组成员杨文喜算了三笔账:一是经济收益账。该市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活动,保守数字每亩可以为农民节本增效290元以上,全市85万亩粮食就可以为农民增收超过2个亿;二是社会效益账。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转移出来的农民可以从事收益更高的二三产业工作;三是粮食安全账。高邮作为粮食生产大县,通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巩固了粮食生产能力,确保了粮食安全。

 

                                   机播

 

                               水稻机收

 

                              秸秆处理

 

                                 粮食烘干

 

局长访谈

沈建辉: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要久久为功

记者:江苏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沈建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我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强调要“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要求各省开展粮棉油糖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2015年8月,农业部制定了《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农机发〔2015〕1号),提出在全国开展九大主要农作物六大环节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这为江苏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指明了方向。2015年9月,江苏省政府专门致函农业部,商请将我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明确力争到2020年全省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支撑。2015年底,农业部复函省政府,同意将我省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江苏成为全国首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

记者:江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迫切性表现在哪里?

沈建辉:我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农业生产对农机化需求迫切。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上涨迅速,迫切需要提高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来节本增效。近年来,我省规模经营比例超过50%,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我省农业作业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机化发展存在结构性短板。尽管《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我省农机化和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诸多“短板”。从作物上看,虽然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其它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从环节上看,虽然耕整地、收获等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但高效植保、烘干、种植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从区域上看,苏南地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较高,但其他地区相对落后。三是全程机械化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步伐,是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助力,通过发挥装备的保障作用,可以全面提高粮食作物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升粮食单产、保证粮食质量、巩固粮食产能,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粮食商品率,为农业结构调整留足空间。

记者: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沈建辉:2016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我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是,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要求,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对象,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小麦精量播种、玉米机收、高效精准植保、粮食产地烘干、秸秆机械化还田等农机化技术,进一步加强农机科技创新,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指标为:到2020年,全省水稻、小麦、玉米生产的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5%、80%、90%、95%、70%、80%以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其中水稻种植以机插秧为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纯作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产地烘干能力达到50%以上;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超过60%;机械化植保作业完成升级换代,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60%以上。

记者:2016年是江苏启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的第一年,主要做了哪些重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沈建辉:重点工作包括: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省委、省政府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明确2020年全省整体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目标任务。省政府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列为《省政府2016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内容。

二是明确目标任务。省农机局明确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十三五”期间全省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的通知》,全面部署推进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同时出台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市、县(市、区)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加强对各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的考核。

三是整合财政项目资金。经报请省政府同意设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项目,省财政“十三五”期间预算安排专项奖补资金4.44亿元,支持66个县(市、区)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

四是启动“补短板”系列行动。2016年省农机局组织开展了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主题的“补短板”系列活动,先后召开水稻机插秧、高效植保机械化、机务管理和“三秋”机械化生产系列现场观摩会超过500场次。

五是坚持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技术到位率。成立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教授领衔的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专家组。组织开展培训班,引导各地逐步形成完整配套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同时,组织专家组开展“技术巡诊”活动。

推进工作进行一年来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一是粮食生产机械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粮食生产机械装备结构呈现“高、大、上”发展态势,全省新增75马力以上拖拉机1.43万台,占拖拉机新增量的86%;新增乘坐式插秧机5540台,占插秧机新增量的60%;新增各类联合收割机1.99万台,薄弱环节的农机装备短板得以快速增补。二是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迅速提升。2016年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2%。三是整体示范创建氛围逐步形成。各市县分别组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村组和示范片建设,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示范创建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51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122个示范村组和303个示范片。四是推进模式不断探索创新。示范县在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探索形成了多种推进模式,为全省推广提供了实践经验。

记者:目前来看,推进行动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沈建辉:在推进行动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整体上苏北、苏中地区工作推进相对较快,苏南地区进展较慢,县与县之间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二是个别地区工作思路不够清晰,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合力推进示范创建工作。三是技术路线和模式不够具体。个别县(市、区)的技术路线为简单的技术流程图,并且大多数照搬现有公开的面上指导材料,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四是工作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示范县基层农机管理和技术推广力量较为薄弱,有些地区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部门之间协作不够密切,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不够到位。

记者:今年的工作重点在哪里?

沈建辉:2017年,省农机局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计划新增19个示范县,省财政预算投入1.1亿元,其中6400万元用于启动第二批示范县建设,4600万元用于首批15个示范县的第二年度建设。二是抓好典型示范。督促各示范县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做好示范创建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各市、县也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村、示范片创建活动。三是倒排时序进度。根据各地实际,逐一倒排“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时序进度,确保按期完成整体推进的目标任务。督促各地对照目标任务和存在的问题,逐项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加大工作督查考核力度。四是注重集成创新。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作业标准,加强新农机、新农艺的示范与推广,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与机具推广的同步。指导各地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模式。发挥各级专家组作用,针对技术难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五是继续组织补短板系列活动。今年继续在全省组织开展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主题的“补短板”系列活动,力争粮食产地烘干能力、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每年5个百分点以上。

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要久久为功,“十三五”末,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整省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孙红梅)



http://farm.00-net.com/nz/nj/2017-5-9/nj_76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