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第三届“豪丰杯”全国十佳农机教师评选候选人优秀事迹(一)

网友投稿  2017-06-26  互联网

第三届“豪丰杯”全国十佳农机教师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后,得到了全国各地农机学界、业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按照评选活动的标准,全国各相关高校积极推举了候选人,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这些农机教师的优秀事迹。

 

谢方平: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齐头并进

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谢方平,自1994年7月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先后担任教研室秘书、教研室主任,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领衔人。

在教育教学方面,谢方平潜心教学研究,主讲《农业机械学》、《食品与农产品加工机械》、《机械系统设计》等本科生专业主干课,同时承担硕士研究生《高等农业机械学》、《工程创新学》等课程的教学。他结合生产与科研实际,开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讨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克服学生不敢上讲台,说话没底气的毛病;通过课程论文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献分析能力;利用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促进学生科研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谢方平先后获得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每年全校十名)。主持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发表研究论文5篇,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他指导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得湖南省“挑战杯”、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项6项,其中一等奖3项。他指导的研究生获评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篇,校级2篇。

谢方平以身作则,善于协调,规范管理,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按照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和教育部有关要求,他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重视专业建设环境,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的条件和平台,谢方平先后参与建成湖南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农业机械专业安全性虚拟仿真省级实验教学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拥有湖南省企业创新团队1个,谢方平本人也获评为湖南省“121”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谢方平注重交流,依托国家2011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初步构建起协同育人模式。他先后派送学生到协同单位中国农机院、华中农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进行交流学习,参与部分项目研究或观摩。近2年来,谢方平组织研究生参加暑期实践团,先后到双峰工业园、郴州工业园和湖南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等进行实践,取得了农业与农机、农艺与农机等的一手资料,丰富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2016年暑期团,谢方平组织的学生团队被评为学校优秀实践团,他本人也被评为了优秀指导老师。

在科学研究方面,谢方平立足南方丘陵山地,选准方向,初步在水稻、油菜收获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他主持承担了水稻柔性脱粒特征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课题1项,主持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解决了小型收割机清选的难题,有关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关同行的认可,多篇论文被引用,研发的小型收割机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包括在国外访问交流等;获得多项奖励,包括201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三完成人)和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为第五完成人)、2014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二完成人)。近5年发表论文50篇,其中本人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EI收录3篇。获发明专利20项,其中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10项。

谢方平主动对接学校优势学科与地方重大经济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他围绕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瞄准地方重大战略性产业需求,主动与企业对接,寻找科研突破口,解决企业急需难题。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已与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桑莱特农机有限公司等建立紧密关系。在学校内部,谢方平紧紧抓住传统优势学科,主动与作物学、园艺学等结合,先后找到油菜脱粒与分段收获、葡萄园等果园开沟施肥机械研究方向,鉴定产品3项。

 

夏俊芳:主持参与大量农机科研项目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夏俊芳,在教学方面,他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教学态度严谨认真,教学内容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优良。主要讲授“工程图学”、“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阴影透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模具设计”、“农业机械化生产学”等七门本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高等农业机械学”研究生学位课;每年指导8-10名本科生毕业设计;夏俊芳指导的学生,累计获各类奖项10余次,其中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校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三等奖多次;指导的毕业设计获校毕业设计创新奖5次,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次;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3次和三等奖2次;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湖北省首届“神农杯”创新设计制造大赛三等奖2项;获华中农业大学和学院优秀班主任奖3次。同时,夏俊芳负责工程图学系列课程教学、教研等工作,指导学校多名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夏俊芳主持的“农业机械学”重点课程建设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在科研方面,夏俊芳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各级科研、开发项目20余项;获鉴定成果6项;制订湖北省地方标准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60余篇,其中获国家和省级优秀学术论文奖10余篇,SCI、EI收录30余篇。夏俊芳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船式旋耕埋草机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南方多熟制稻区水旱连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试验研究”;2012年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203059“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秸秆还田技术与机具”;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湖北省麦稻连作保护连作保护性耕作创新试验研究”;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5196“水田高茬秸秆旋耕翻埋机理及其多场耦合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茬水田土壤动态切削机理研究”;农业部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专项经费(农机)项目“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棉麦套作保护性耕作创新试验研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中课题“轻简化水田作业关键装备研制与示范”的分项研究任务“自走式水田适度耕整机械”;湖北省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水稻轻简栽培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与开发”子课题“水稻轻简栽培机械化关键装备的研发”;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船式旋耕埋草机研制”;湖北省新产品开发项目“1GMCL-70型船式旋耕埋草机”;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船式水力自动挖藕机研制”;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地膜棉精密播种装置研究”;华中农业大学重点项目“水稻播种施肥机研制”;华中农业大学创新基金项目“玉米轻型种植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究”;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标准局下达的《船式旋耕埋草机械》和《油菜免耕直播机作业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制定;中国工程院委托的“南方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省农业厅项目“湖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省农机办项目“利用韩国贷款建设湖北省水稻机械化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项目“数字化土槽试验台车设计与制造”;横向项目“油菜联合播种机组研制”、“农作物高秆翻埋还田机械化技术”、“水旱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小型水稻水直播机”、“1GF大中型旋耕施肥机”、“棉花营养钵苗移栽施肥机”、“棉麦套作机械化技术”、“饲料工厂设计”、“蝇蛆养殖加工设备设计”等。

 

于建群:农机专业改革的领路人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授于建群,先后为本科生主讲“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气液压传动”、“包装结构设计”、“机械优化设计”等6门课程;为研究生主讲过“系统建模与仿真”、“离散元法及其应用”、“生物芯片及其应用”等3门课程。

在任学校系主任期间,于建群负责和主持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建设及改革工作,2006年获批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现代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同时获批“十一五”和“十二五”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9年获批教育部修购资金建设项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设备购置”,2010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011年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共同获批教育部“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2012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

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于建群,设计并研制出新型精密排种器——组合内窝孔精密排种器,系统建立了该排种器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该排种器经吉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ZL专利号97122327.0)并技术转让4个生产企业,使用该排种器开发的多种型号玉米精密播种机在吉林省十多个市、县推广应用,2001年,于建群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多年来,于建群作为项目主要参加人参与设计和研制的2BDY—6型高速气力精密播种机、2BM—6型精密播种机、2BS—2型精密播种机、1GH—2型根茬粉碎还田机等6种新机具,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技术转让4个生产企业,在黑龙江和吉林2个省10多个市县推广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获2000年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于建群开始了农机数字化设计的研究工作,提出由农机部件的CAD模型(CAD软件设计图)建立其离散元法分析模型的方法,实现了三维CAD软件与自主研制的三维离散元法(DEM)软件、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三维多刚体动力学(MBD)软件的集成,从而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设计和性能分析评价为一体的新型CAE软件——AgriDEM。该软件的特点是:在设计阶段,通过修改农机部件的CAD模型,能对不同结构和尺寸的农机部件进行性能分析和评价,由此实现农机部件结构方案和尺寸参数的优化;通过农机部件的CAD模型,能进行农机部件工作过程的动态仿真,由此分析农机部件的工作机理、结构及尺寸参数和运动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为农机部件的优化设计提供一种新方法。完成国家863项目1项(2006AA04Z12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60673033、50775097、60973090、11172112、51175219),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51675218),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200510016835.7、201110303054.1、201110293826.8),获软件著作权15件,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研究论文“离散元法及其在农业机械工作部件研究与设计中的应用”,被评为农业工程学报2004-2005年度优秀论文。

 

姜永成:将产学研紧密结合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姜永成,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交流学习,现为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能源动力分会委员、中国食用菌学会黑木耳分会理事、佳木斯市农机装备创新产业联盟秘书长、《农业工程技术》期刊编委、《软件》期刊编委、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ASABE)会员、加拿大农业工程师协会会员、佳木斯大学百人计划项目资助者。姜永成是佳木斯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后备带头人、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

他曾获得“2016省高校十大年度人物”提名奖、2017年佳木斯市“五四青年奖章”、2016年佳木斯市党代表、2016年佳木斯市优秀共产党员、2014、2015连续两届佳木斯市市委组织部人才奖、佳木斯市第七批有突出贡献技术专家、多届佳木斯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姜永成主要从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硕士生教学以及智能农业装备的研究工作。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1项;主持其他厅局级科研项目多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等3项,专利24项,发表论文28篇。

在教学工作中,姜永成带领教学团队积极践行佳木斯大学“明德励学、崇尚实践”的校训,时刻注意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进行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实践方案详尽、细致,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掌握教学和实践节奏。在课堂教学中,他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为根本,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培养。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他带领全体教师将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打造成了以“实践”为特色的专业,2015届学生就业率高达90.5%。他主持的教学改革获得佳木斯大学“百门课程改革”优秀成绩,并在佳木斯大学晨星讲坛介绍经验。还同时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每次从选题、材料的收集、调研、设计方案的确定、论文初稿的写作直到定稿的完成,姜永成都能做到仔细过问,悉心指导,让学生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使毕业设计顺利完成。教学成果突出,指导研究生获省研究生创新基金3项,指导本科学生获得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2项,校长创业基金1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18项。

姜永成和他的科研队伍,扎根黑土,为三江平原、为黑龙江省、我国智能农业装备的研发默默贡献着力量。2013年,姜永成及其团队与佳木斯融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新一代种子干燥生产线集成控制系统,将原有生产线各个孤立控制的车间整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控制系统集成度,和系统科技含量。2014年,姜永成及其团队在与融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合作中发现,种子包衣环节对种子品质影响巨大,合作开发了智能型种子包衣机,该机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性能相差无几,价格却大大降低,该机已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4年,姜永成带领团队为沃尔德电缆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黑龙江省润特科技有限公司解决电缆材料生产线多种液体浆料配方不均、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研发了全自动多种液体混配料机。2015年,国家成立了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姜永成带领团队瞄准市场开展了食用菌种植全产业链智能装备研发,联盟第一个教授工作站落户在姜永成的研究所,姜永成也成为联盟专业标准委员会委员。2015年秋,为解决秸秆焚烧的大问题,姜永成及其团队与佳木斯东极热能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物质秸秆节能锅炉,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研发了高中低档不同配置的控制器。2016年已在佳木斯市燃煤锅炉改造中应用7套。2016年,姜永成及其团队与佳木斯新昌液压件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圆捆打捆机电液复合控制系统,已配套应用在哈尔滨德沃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中。

 

马旭:致力于农机产品研发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马旭,自198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工程领域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岗位专家。在教学工作中,马旭以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优质的农机人才为己任,开拓创新,严谨治学,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讲授课程10余门,是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师之一。在讲课中,马旭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问题以及实际应用为学生进行讲解,因材施教,引发兴趣,培养能力,深受学生欢迎。马旭多次在学院的评教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学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奖,被评为校三育人优秀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2年,马旭被评为吉林省第七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5年,马旭被评为吉林省第三批省管高级专家。马旭一直致力于振兴国家农机事业,他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各1项、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重点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4项,参加国家高技术计划(863)、国家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省科技厅等科研项目4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SCI、EI收录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现主持国家、省部,以及与企业合作课题5项,其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1988年硕士毕业后,马旭一直工作在农机教学一线,主讲本科生《农业机械学》、《畜牧业机械化》等课程,在主讲的《畜牧业机械化》课程中,因内容新、适用性强,马旭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已从最初的十几人选课增加到近百人,先后多次在学院的评教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同时,马旭为研究生讲授《农业工程模型与计算机模拟》、《高等农业机械学》、《农业工程学科进展》和《机械工程学科进展》等课程。

马旭注重创新与应用,在30多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他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和鲜明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创新研究成果。马旭及其团队创造性的工作成绩包括:研究气力精密排种器充填原理和气流特性,机械式排种器型孔参数,振动式精密排种器工作参数优化,使大豆、玉米和水稻的三种精密排种器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采用随机统计和数理方程等综合理论,建立精播机性能指标与机器参数关系模型,用于性能仿真和结构参数优化,改进了设计方法,提高了机具设计水平,使机具性能显著提高;系统建立农田、盐田地表的铺膜理论,提出半定心铺膜、主动同步放膜,随动展膜等新颖机构,实现农田和盐田铺膜,性能先进,获国家专利2件;进行根茎类作物(中药材、马铃薯)收获、农田秸秆和根茬收获、根茬粉碎机械的动力参数测试与分析,确定最佳工作参数和功耗,进而提高机具的工作质量,获国家专利5件;开展杂交稻低播量精密育秧与栽插技术,采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秧盘育秧性能检测和播量智能控制,实现杂交稻机械化高产栽插,获国家专利2件;进行精确农业变量投入技术研究,实现田间机具智能变量施肥;开展水田中耕除草技术研究,实现智能对行、稻田行间除草和株间智能除草,获国家专利3件。

多年来,马旭及团队连续开发成功多种农机产品,为农业机械化发作做出贡献,如“2SJB-500型水稻秧盘育秧精密播种流水线”,鉴定为整机国际先进水平,“2STB-2型水稻田间育秧精密播种机”,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这些产品为我国水田机械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http://farm.00-net.com/nz/nj/2017-6-26/nj_76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