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第三届“豪丰杯”全国十佳农机教师评选候选人优秀事迹(二)

零零社区网友  2017-07-03  互联网

叶进:潜心研究特色农机

叶进,西南农业大学教授。自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农机教学、科研、推广和服务工作,培养了30余届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生和40余名硕士研究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热爱农机事业的优秀学生。他指导的研究生先后两人获得重庆市级优秀研究生称号,他指导的2003级农机化2班,于2007年获得重庆市优秀毕业班级称号。

叶进教授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坚持科研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以科研丰富教学内容。他的研究内容涉及农业工程的多个方向,研究成果丰硕,先后主持了50余项各级科研、开发项目,形成多个农机产品,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6次获得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为该校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本科生讲授的课程有:农业机械学、农业工程专业英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TRIZ创新方法概论等课程。为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讲授的课程有:高等农业机械学、新能源利用与废弃物处理、灌溉理论与技术及农机推广学等课程。他爱岗敬业,认真负责,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学生。他注重科学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传播,讲授课程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内容丰富,教学效果优良,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2003年和2012年两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光荣称号。2005年获得校党委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还利用与农机企业交往密切的便利,积极提供渠道,推荐学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并积极帮助学生就业,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工作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较大贡献。

他锐意进取,不懈追求新知识。在年近50岁时,还投入极大精力学习TRIZ创新方法,且卓有成效。他极力将该创新方法引入到农业科技领域,率先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TRIZ创新方法概论课程,并以重庆市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和制造为重点,在重庆市科委和学校的支持下建立了“重庆市农业技术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担任中心主任,组成多学科技术创新团队,为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农机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并对重庆市农业科技战线的从业人员进行创新方法培训。他总是将科研中的体会和推广服务中的认识融入到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叶进教授还经常参加国内专业培训、学术会议、专业博览会,且到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学习、考察,并先后到以色列、美国、欧洲作访问学者及短期学习、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担任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客座教授、重庆市农委农机办培训讲师和多家农机企业顾问时,他将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融入到教学和研发中,每年为重庆农机基层技术人员、管理干部进行多次农机知识培训。目前,叶进教授担任着重庆宗申巴贝锐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市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和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师资库设施农业装备操作培训导师工作室(叶进工作室)”首席导师,为推动重庆市丘陵山区的农机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

同时,他积极参与农机推广和服务工作,受聘多家农机研发制造企业,以知识服务农机,结交了一大批从事农机事业的企业家、管理者、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和农机使用者,在四川、重庆农机领域有较大知名度。

叶进教授35年坚持耕耘在农机战线,为西南地区的农机事业发展努力着,奉献着。

 

张学军:教学科研带头人

张学军,新疆农业大学教授,2008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新疆农业大学工作,从事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工作,研究农业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曾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专家、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自治区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新疆农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等称号。同时,他还是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国家级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中收农牧机械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负责人;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负责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新疆农业工程装备创新设计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农机化研究》编委;《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ournal(IAEJ);《新疆农业科学》等杂志审稿专家。

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来,张学军三十年如一日在教学第一线勤奋工作,并热衷于教学事业。他始终坚持“本科教学”为主,为本科生讲授课程,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他乐此不疲,每天都用自己最饱满的状态去讲授每节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知识的真谛。不仅如此,他还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指导已毕业的10名硕士研究生中,其中5人获国家奖学金,5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生,3篇学位论文评选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张学军教授积极从事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以新疆农机事业的发展为己任。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大攻关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获国家专利1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出版著作2部;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他帮助团队青年教师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5项,成为学院的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从1991年开始研究农田残膜污染治理,研发农田残膜回收机械,解决农田中的白色污染问题,从国家“九五”参与残膜回收项目,“十五”主持残膜回收项目,一直到目前主持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大攻关等项目,现在已坚持此方面研究26年,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取得进步与突破,研发了6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农田残膜回收机械,制作了10余轮试验样机,由于农田残留薄膜力学特性较差,加之农田作业环境复杂,不仅要从理论层面完成研发工作,还要就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反复探索,他忙碌的身影常年往返于实验室与田间地头,不断对样机进行试验,不断改进优化,现已进入到攻坚阶段。

张学军教授秉着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原则,通过与各个企业的合作,帮助企业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长期与新疆昌大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阿克苏精准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五五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巴州谷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通过科研技术的共享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投入成本,改善了企业的加工工艺,提高了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在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期间,帮助企业培训了多位科研技术人员,培养了技术人员的科研素养,并委派团队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实践指导,提高了企业的科研竞争能力,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为企业开拓了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张学军教授十分关注重基层人员的技能提高。多次组织举办新疆农机高级技术人才培训班,数量达150人次,邀请了4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讲学与学术交流,为自治区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

 

辛明金:培育优秀学生的园丁

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辛明金,为本科生主讲课程《机械系统设计》、《畜牧机械设计》、《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工程》、《现代农业自动化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学》、《现代设计方法》、《农副产品加工工艺学》、《动物产品加工机械学》、《植物保护与环境控制设备》、《畜牧机械概论》等,为研究生主讲课程《高等农业机械学》。

辛明金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在完成教学计划修改后,辛明金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三次较大修订工作,以及编写了新课程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中,辛明金不断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大的信息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他主讲的《机械系统设计》课程,2011年被评为校一类课,2013年被评为校精品课。

辛明金积极进行教学法研究,他参加完成的“加强农业机械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04年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加强农业机械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荣获2005年辽宁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农业机械化等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2008年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农业机械化等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荣获2009年辽宁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2012年获辽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此外,辛明金积极参加CAI教学课件的研制,参加研制的《农业机械学》CAI课件以用于农机化、机械设计制造、动物科学、农学等专业课堂教学。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辛明金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申报各类科研课题。他主持和参加国家“863”项目课题1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项,农业部“948”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校级课题4项,教学研究课题4项。

辛明金曾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三等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沈阳市农村科技推广二等奖1项,获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辛明金指导学生完成的科技创新项目,曾荣获“东方红”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2015年获“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2016获“中普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完成的科技创新项目荣获沈阳农业大学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校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辛明金于2005年、2010年、2014年分别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指导教师。

为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工作之余,辛明金积极参加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和交流,参加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辽宁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训,以不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期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刘木华:农机研究及教学耕耘二十六载

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刘木华,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农业机械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已经在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及教学领域耕耘了二十六年。

刘木华创建了江西农业大学“绿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和产后品质检测装备研究”创新团队,他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主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计划人选、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人选;荣获江西省“同心·德绩双优”党外代表人士称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刘木华主持完成国家高科技计划“86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近2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在教学方面,刘木华勤勤恳恳地耕耘在农机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农业机械学》、《农业工程概论》,为研究生讲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等课程。作为负责人,刘木华领衔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本科学生也作为“卓越工程师”班来培养。作为学科带头人,刘木华主持完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列省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对学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系列改革和完善。

刘木华积极指导大学生科研和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技能。近两年,江西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项目进行了对接,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走出了一条较好的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在科研方面,刘木华基于绿色生产理念,长期进行了江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的创新设计和产品研制,创新设计了水稻、白莲、油茶、柑桔、甜叶菊等作物的轻简化生产与加工机械,研制了一系列机型,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江西特色农产品—通芯白莲的脱壳、去皮、通芯、干燥系列机械装备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很大帮助。

此外,刘木华参与进行了农产品收获后质量安全的快速、绿色、光学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和仪器研制。研究的技术对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具有很好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研制的装备产业化前景好,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很好的社会效益,为江苏楷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农产品重金属元素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应用前景。

近年来,刘木华参与的“食品、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新技术和融合技术的开发”项目获得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特色农产品品质安全光学无损检测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多信息融合的农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及智能识别”项目获得2006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食品质量智能化评价及数据处理研究”项目获得2012年江苏省科技一等奖、“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2006年机械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水果和大米品质的计算机图形无损检测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12年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

 

丁启朔:指导学生与科研两不误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丁启朔,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及实践工作,为本科生主讲《农业机械学》、《液压传动》、《工程测试技术》、《工程热力学》等多门专业课程,参与农机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训练计划。近10年来,每年为一个批次的国外留学生主讲《中国农业机械及机械化》核心课程。自1997年指导研究生以来,共培养研究生24名,且在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自2013年指导博士研究生以来,已成功指导来自巴基斯坦、苏丹等国的留学博士生4名,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近年来,丁启朔重点围绕水田土壤耕整机械、免耕种植机械、犁耕埋草机械进行产品研发,对推动水田耕作与种植、促进水田土壤培肥的机械化做出了贡献,相关技术及产品能够移植应用于水田绿肥的机械化耕作、播种、田间管理等生产环节。

丁启朔参与研发了水田专用耕整机。水田土壤耕整与旱作制的显著区别是耕作机械处理水稻土时需要充分强化和利用合理的土壤失效模式,因此水田耕种机械性能提升的主导技术路径是促成合理的土壤失效模式实现土壤结构及耕层构造的重建,在这方面的研发成果能够有效保障水田绿肥生产过程对湿粘紧实水稻土的合理耕整要求,提供优异的苗床。

此外,丁启朔参与研发了覆草板加强型水田犁耕埋草机。水田绿肥生产的机械化作业难题之一是前茬作物的秸秆翻埋以及绿肥的机械化翻埋培肥,苜蓿及绿肥油菜等长秸秆的翻埋效果较差,而研发的带覆草板加强型水田犁耕埋草机表现出更好的深翻埋效果。

同时,丁启朔还参与研发了水田免耕种植开沟机。水田制度的地表高生物量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一大难题,针对免耕种植机械进行的高性能开沟机研发提高了开沟部件在水田条件的适应性,这也能够为水田绿肥生产的免耕种植等机械化作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作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的专家,丁启朔于2016-2019年作为骨干参与了水旱轮作田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模式课题(2016YFD0300900)、2014年主持了温室风幕式静电施药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BK2013050)项目、2009-2010年主持了稻田的破碎体土壤结构形成及其对小麦根系初期发育的影响项目、作物根系生长与较大尺度下的土壤结构关系研究、耕后稻田土壤结构的动力演变过程等三个课题项目。

在发明专利方面,近年来,丁启朔参与申报了一种气流均匀排出管道的设计方法(CN201610229929.0)、基于声学特性的杂交水稻裂颖种子检测方法(CN201610064212.5)、小区稻麦联合收割机气吹式割台装置(CN201610040210.2)、自走式温室风幕型静电喷雾车(CN201520303351.X)、一种新型小区小麦精准播种装置(CN201420306163.8)、一种滑转率可控的车轮牵引及附着性能测试装置(CN201110301331.5)等多项发明专利。

 

王丽红:扎根边疆心系农机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王丽红,自1995年从河北考入石河子大学,毕业后扎根边疆,任教至今,默默地为边疆的农机教育、农机服务和农机发展奉献了近20个春秋。在这近20年的时间中,她勤勤恳恳、心系讲坛;在这近20年的时间中,她桃李满天下,育英才无数;在这近20年的时间中,她致力科研,硕果累累。

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十几年来,王丽红教授在教学第一线勤奋工作,艰苦奋斗,她热爱边疆,热爱教学事业。在教学中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素质教育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主动学习精神,备课认真,一丝不苟,讲课观点、概念、要领清楚,思想活跃,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知识的真谛。王丽红教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而且担任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但她乐此不疲,每天都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去讲授每节课。课下,她积极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而每到周末,她又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指导本科生进行课外科技训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王丽红教授正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近年来,荣获石河子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青年五四奖章、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注重教研,孜孜以求,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王丽红教授注重教学研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为了跟上农机化学科进展的前沿,她每天都在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为了丰富实践经验,她经常到各团场去调研,了解当前兵团农机的需求,坚持教学与科研相长,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农业发展服务。王丽红教授在担任农机系主任期间,带领该系老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3年被评为“石河子大学优秀教学基层组织”。

近年来,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及教学研究等方面,王丽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她主持或参与各级教学研究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项、自治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和自治区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项;荣获各级教学成果奖励6项,其中“自治区精品课程《农业机械学》研究与实践”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农业机械学》自治区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荣获石河子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农业机械学(农机专业)》多媒体课件”荣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编写相关教材及参考书6部,发表相关教改论文8篇。

注重实践,鼓励创新,王丽红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始终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她利用课堂教学、组织参观、学术报告、科普讲座等手段,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实践的兴趣,积极引导各年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

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竞赛获全国银奖1项、三等奖2项、铜奖1项,兵团银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大学金奖1项,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兵团优秀指导教师、大学优秀指导教师。2007年指导的作品《6F-300型番茄籽皮分离机》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2014年指导的学生获得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太尔时代”机械创意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三等奖、2014年指导的作品《金番机械有限公司》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全国银奖、兵团银奖、2015年指导的两件作品《基于双作用的三级清洗式番茄酱后皮渣分离机》和《偏心振动式酿酒葡萄收获机》分别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兵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优秀奖、2016年指导的作品《新疆优杞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获2016年“创青春”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

致力科研,硕果累累,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王丽红积极从事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以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主持科研课题10余项,参与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获各级科研奖励8项,其中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成果有:番茄籽皮分离机、酿酒葡萄收获机等。

 

邱白晶:面向实际培养专业人才

江苏大学农业工程研究院教授邱白晶,现任农业部植保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大学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装备及技术学科带头人,农业工程学科方向负责人,“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确喷施技术与装备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农业装备与智能化高技术研究”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

在教学方面,邱白晶发挥学科优势、面向工程实际、注重创新。邱白晶教授加强了工程实践教育的改革,根据农业工程的学科特点,突出了三个具体面向,面向企业,邱白晶教授利用担任江苏省植保机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的有利条件,联系苏州稼乐植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与华辉动力机械(南通)有限公司,让学生直接下到工厂参加农机产品开发。使学生更明确了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也看到自身素质、能力和知识上的不足;面向田间实验,利用航空喷雾项目为载体,邱白晶组织全体研究生在张家港等基地开展航空喷雾田间实验。其中,与合作单位的沟通、以及田间实验安排都放手让学生负责。实验安排先由学生提出,再集体讨论定稿,田间具体实验实施由学生指挥。通过这些大型田间实验,学生参与了实验的全程组织和实施。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指挥能力、合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面向基层农机推广站,与基层农机推广站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是邱教授的工作特色之一,近年来他组织学生面向基层农机推广站进行了适用农业机械技术调研,提出了在机动插秧机上增加喷雾喷杆,使机动插秧机既能插秧又能喷雾,实现了一机多能。

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全国影响力较强,为了让这种无形资产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利益,邱白晶教授加强了学生在全国性行业活动中展示能力的活动。例如,让硕士生王立伟代表江苏大学汇报航空喷雾项目总结;让硕士生陆洪兰代表江苏大学在全国行业协会上作静电喷雾国家标准编制汇报。通过活动,学生们感觉到了挑战,责任心明显提高,同时通过回答专家提问等,沟通能力和自信心也明显提高,学生们不再感到行业专家高高在上,而是认为自己也是某个小方向的专家!

邱白晶教授担任课程教学,十分注重教学改革。他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教学内容方面,邱白晶注重与时俱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机械系统控制的教学中,他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进行提炼,针对喷杆式喷雾的生产实际,把喷杆机械振动和控制技术结合并整理为教学内容,突出了机械系统控制的特点,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方式方面,邱白晶的课程形式多样注重互动,课堂上,他经常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进行讨论。除了课堂互动外,也根据科研的实际进展进行现场教学,尤其是敢于进行半成品的现场教学。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这种现场互动教学,更能看到真实的科研,更能感受失败是成功之母。

邱白晶连续两年完成了镇江市知识产权重点突破计划,每年发明专利有十项,2016年也已突破国际PCT专利申报工作,成果是他和学生共同取得的,这得益于邱白晶科研团队的创新氛围,也得益于邱教授身教重于言教的工作作风。邱白晶教授因工作突出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优秀研究生导师,镇江优秀教育工作者。

在科研方面,邱白晶注重生产实际、注重产业化。静电喷雾是江苏大学优势研究领域,有30多年的研究积累。近10年来,邱白晶教授带领团队重点推进静电喷雾产业化,2010年解决了高压荷电稳定性的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静电喷雾器产业化生产,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田间大面积应用静电喷雾装备的国家。

邱白晶教授在服务行业期间,大力推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工作。近5年来,产学研合作单位飞瑞航空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其产品研发过程中,应用了邱白晶教授申报的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推进了合作单位的新产品研发。

 

王东伟:以赛促进大学生创新体系

王东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在教学方面,为农业机械类的研究生、本科生主讲汽车拖拉机学、内燃机构造与原理、高等农业机械管理学、特种农业机械学、农业推广案例等6门主干课程。

创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改、以赛促进等“五促”为基础的多动力联合驱动的大学生创新体系。以学科竞赛为龙头、竞赛活动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培养平台,以省级竞赛为重点,校级竞赛为基础化的“三层面”竞赛构架,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锻炼能力搭建了平台,在校园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最高科技竞赛挑战杯等赛事上取得突破。他曾指导的学生团队项目获得了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智能农机创新团队”入选了2015年度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016年“创青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016年“东方红”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特等奖;指导的农田之星大学生创新团队获得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机)特等奖1项,再次入围2017年10月举行的全国总决赛。

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地厅级等各类项目31项,均是围绕花生机械化生产装备,突破了单双粒膜上穴播花生播种、多垄多行大型联合播种(含秸秆覆盖型)以及多垄多行有序铺放、捡拾联合收获的12项关键技术,研制出了系列花生播种机以及2垄4行、3垄6行、4垄8行适宜春夏花生播种的联合作业机械共计9种,6种进入国家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创制了智能电力驱动幅宽可调式花生植保机械;首创了我国花生有序铺放与捡拾联合收获的技术体系,研制出了4HTS-2型、4HT-2型、4HT-4型、4HT-6型系列花生有序铺放收获以及2垄4行、3垄6行、4垄8行捡拾联合收获机,全部进行了试验与推广应用。

在科研方面,建成了以花生为主的3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实现了播种与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理论方法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装备创制以及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根据五大主产区、四种典型种植模式与农艺要求,提出了我国花生机械化生产的解决方案及其配套机具方法;形成了农业部主推的农业轻简化实用技术,研制出的适应不同种植要求的9种大中小型花生联合播种机、1种植保机械、7种两段收获机械,突破了花生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系统化作业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接了国家芝麻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的需求,与青岛佳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了系列芝麻播种机、芝麻植保机、芝麻种绳精密编织机、芝麻田间管理机、芝麻打捆收获机等新型农业装备,于2016年在河南原阳组织召开了首届智能芝麻机械现场演示会,实现了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从无到有的转变,而且直接嵌入了智能化技术,推进了芝麻机械化技术的进步。同时,并兼任了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等多个学会和协会的秘书长职务。

近年来,王东伟先后获得了2014-201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发的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成果奖(等同与科研成果一等奖),201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2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1年度山东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4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荣获全国农机科普先进工作者、山东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青岛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青岛农业大学六和奖教金获得者。2010年以来,发表论文46篇,申请专利14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9项,国际专利2项,编写出《现代中国花生栽培》1部。

 

耿瑞阳:发明多种实用型农机装置

耿瑞阳,山东理工大学教授,自任职以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委员。

在教育教学方面,耿瑞阳潜心研究。一直担任校农业机械学的任课教师,并取得“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爱的老师”、山东理工大学优秀教师奖、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耿瑞阳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方面效果显著。曾担任教学研究项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农业机械学主持人;国家精品课程——农业机械学第二主持人;职教师资本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主持人;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主持人;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主持人;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主要骨干成员等身份。并发表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探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974):17-19、基于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5-16、浅谈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改革措施,中国科技信息,2005,10:76、农业机械学国家精品课程的构建,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1057):46-47等数篇教研论文。同时,他还参与多本出版教材的出版编辑等工作。

他注重人才培养,近年来担任雷沃重工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亿机械有限公司等农机骨干企业员工的培训老师,培训人员达2000人以上;培训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农机合作社技术人员200多人次,受到当地农机合作社的欢迎;且2015年在山东省广播电台开展了小麦收获机使用与维护方面的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次担任北京铭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的机械装备可靠性工程培训的主讲教师。

在科研方面,耿瑞阳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的项目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机械技术装备研发创新2017YF004,2017-2019”;“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智能化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研制2014GGB01934,2014-2016”;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新型高效智能化小麦联合收获机研制2016YF025,2016-2018”“智能高效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研究开发2016YF030,2016-2018”;“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互换割台式玉米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制,200903059-0403”;“十二五”农村领域支撑计划项目:玉米种植机械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制与示范子课题——轮作区玉米免耕智能播种机研制与示范”;小麦生态沃土机械化生产体系及其精准智能施肥播种机研究2016YZ003,2015-2017”;“穗茎兼收秸秆打捆型玉米收获机研制2015YS109,2015-2017”等80多篇科研论文,其中EI收录10多篇。授权专利产品多项,包括:种肥分层定距错位同施开沟器.发明专利.专利号:201210458474.1、设有防拥草装置的播种机.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283029.1、无级可调式破茬防堵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294918.8、播种机用开沟器.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051583.7、小麦玉米机械化生态沃土轮作种植农艺,发明专利,专利号:201310687946.0、具有分级功能的推摇式大枣采收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201210081688.1、播种机防滑地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920021269.2、播种机用开沟器,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120054577.2、多功能玉米收获机割台的快速挂接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120175325.5、播种机精密排种器,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920021268.8等1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项。

 

刘宏新:注重研究成果示范与应用

刘宏新,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三维机械设计》、《汽车原理与构造》、《计算机辅助工程结构分析(CAE)》、《CAD高级应用及数字样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农机安全与监理》等多门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累计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及创新创业项目16项,其中省级以上获奖6项。

面向社会开办农机安全与监理培训课程,开展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累计受培训人数近5000人,接受培训者大多是全国农机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及全国农机骨干教师,并担任哈尔滨职工大学职业再教育农机工程指导教师,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干部培训基地专业讲师;国家安监总局农机安全、交通客运安全兼职讲师。担任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在线专家,向社会提供与农机有关的技术与咨询。多媒体教学精益求精,成效显著,出色的教学设计深受学生喜爱,并获得同行的好评与专家的认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双轨运行。

刘宏新注重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充分利用领域内的影响搭建素质训练平台。创立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机电创新协会,开创机械类专业学生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的素质教育模式;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求真务实的作风得到了学生、同事、督导与专家的肯定和赞许。先后受邀到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等10余所院校进行经验交流,广受好评。

教学成果的价值及推广潜力受到出版界、教学资源提供商以及教育与人才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实质性的合作已全面展开。他撰写的系列CAD、CAE专业图书由达索系统公司(注:达索公司是世界工业领域软件平台的顶尖供应商,其旗舰产品CATIA,是机械工程领域的高端CAD/CAE/CAM一体化应用软件)大中华区总裁张鹰先生作序,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授权标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3D实体设计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推荐用书”。

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EI、SCI收录近2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与行业专项课题、省攻关等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9项,研究领域涉及农业装备、车辆工程、数字化设计及数字化资源、生物质资源利用工程;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及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于机械工业出版社及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独著或第一作者著作8部,主编数字化设计、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省部级规划教材6部。他所研制的系列机械高速精密排种器及大豆窄行密植平播机通过国家大豆产业体系装备研究室推广示范。主要负责过的科研项目有:“大豆平播配套机具的研究99xq89gc141,2000-2001”;“汽车电控液压复合驱动系统研究0161218028,2001.09-2003.12.31”;“小型串状食品穿制机的研制,2003-2005”;“系列大豆精密平播机的产品化研究与推广,10551034,2005-2007”;“农牧业等混合有机废弃物发酵前预处理系统研究,GB06B502-1,2006-2008;118.4~148.0kW拖拉机配套大豆平作高速精密播种机研发”;“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2006BAD11A05-4-3,20万,2007-2009;散粒体物料机械式定量分配装置高速作业机理研究,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QC2010028,2011.01-2013.12;轻型栽植机自走底盘研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2011BAD20B08-1-3,2011.01-2013.12;大豆精密播种机数字化设计资源库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2521023,2012.01-2014.12等。

 

王景立:教研互补注重科企创新

王景立,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授,先后担任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历任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室主任、农业机械化教研室主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系主任、中国援建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副主任、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在教学方面,王景立教授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为此曾到中国农业大学进修学习,在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与学术水平,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七年来,先后主讲了《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农产品收获后技术与装备》、《畜牧机械》、《现代测试技术》、《农业机械化工程导论》及《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与装备》等7门本科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及全校选修课,亲自指导学生的全部教学与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环节。同时,主讲《高等农业机械学》、《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农业工程理论与技术》、《农业工程Seminar》、《农业机械化工程Seminar》等6门硕士研究生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30名。

王景立多次到长岭、农安、公主岭、榆树、九台、梨树等地从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工作,足迹遍及吉林省的东、中、西部地区,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30余项,理论培训与实际指导农民技术人员6000余人次。同时,多次为阳光培训工程讲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培训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3500余人次。作为主要参加和项目第二主持人,主持参加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吉林榆树农作制示范区建设得到有关部门赞扬,深入示范区指导农业机械化科技示范工作长达9年,与当地农民、科技人员、党政领导等结下了深厚友谊,2000年被榆树市政府授予“榆树市荣誉市民”称号,2010年被评为“吉林省农业机械学会先进个人”。先后两次亲赴赞比亚,实地考察示范中心的选址、参与示范中心项目的工程设计和主持示范中心工作,示范推广农作物机械化种植技术,为赞比亚大学学生、农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农民提供技术培训100余人次。

王景立教授主持参加了国家、省、市级农业机械化工程方面研究课题10余项,如国家“863”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重点专项项目、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项目、农业部大豆区域技术创新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吉林省农委、吉林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10余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成果奖3项。编写中国商品大辞典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140余万字。科研工作中积极提倡与吸纳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工作,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及竞赛项目多来自于科研项目。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创新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以及大学生就业锤炼工程项目中,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与省级奖,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和突出贡献奖。王景立教授在努力完成教学与科研及科技示范工作后,积极承担管理工作,先后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和系主任工作。多次主持和参加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及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任务。同时,王景立同志与教研室老师一起,积极拓展校内外生产实践基地,先后完成了一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八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任务,极大地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

 

杨自栋:搭建创客教育生态系统

杨自栋,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在教学方面认真负责,先后主讲了《农业机械学》、《汽车拖拉机学》、《机械仿真技术》、《农林机器人技术》、《农业物料学》等本科生及硕士生的专业课。善于将中西方智慧、创新思维、传统文化融入到理工问题的探究中,并将CDIO、研究性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引入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山东理工大学工作期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工作,在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带领农业工程系全系教师一起构建了基于产学研实践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引入农机化人才培养环节,有力地提高了农机化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效果受到了广大农机企业的好评。2015年调入浙江农林大学担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担任系主任后,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深入开展了基于农林特色的创客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将创客教育的理念引入农机专业的教育,搭建了产学研联动的创客中心,开发了多项以农林装备创新为主题的创意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了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农林特色的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实践”获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完成学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的要求来履行指导老师的职责,多年来每年指导的本科生都在十名以上。

在科研方面,杨自栋立足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种植的农艺条件,结合发展保护性耕作及精准农业等先进理念,先后主持研发了系列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具、舵轮式液态肥变量穴施机、麦棉秸秆捡拾收获机等产品,并在山东庆云、滨州、郓城等地农机企业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参与的项目主要有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流体射流播种机具机理及开发”、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农业装备试验监测技术研究(2006BAD11A17)”、国家863子课题“麦稻秸秆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2009AA043605-3)”、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子课题“轮作区玉米智能免耕播种机具的研究与示范(2011BAD20B09-1)、“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麦棉套(轮)作农机农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2013BAD08B02-02)、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BYF-4型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机中试与推广”(2012GB2C600250)等六项,近几年主持了农业部948子课题“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引进与研究”、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基金“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监测技术与评价模型研究(BS2010NY014)”、国家863项目“植物生长学习感知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示范应用”(2011AA10070506)等四个项目的研究。先后承担了中加保护性耕作技术国际论坛及2011农业工程新技术国际会议的组织及分会场主持工作。出版《现代农业装备自动化技术》、《拖拉机构造与使用》、《农业机械三维设计技术》等高校统编教材三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EI收录15篇、ISTP收录5篇,获授权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针对高校素质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先后实施了“构建传承型师生关系,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培养创新性人才”、“机械类本科生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训平台建设”、“农机化专业本科职教师资培养核心教材开发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教学改革探索,为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高的应用型人才、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http://farm.00-net.com/nz/nj/2017-7-3/nj_7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