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直击痛点 把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零零社区网友  2016-12-05  互联网

陈斯

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必经之路。随着我国社会化大生产模式的加快转变、大型农村合作社逐渐增多、农业机械科技的创新升级,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专业从事一定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高技能农业从业者。肯学习擅钻研先进农业文化知识、拥有先进农业耕作与管理理念、具备将农业向产前产后延伸的市场营销能力等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现实:规划很“丰满” 落实有“痛点”

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直是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16年,国家加大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投入13.9亿元,确保完成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培育工程示范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8个省、30个市和800个示范县(含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

“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是我国培养农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力量。新型农民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目前针对农机手的培训就是以培育社会服务型人才为主,相当于现代农业中的‘蓝领’,是今后跨区大规模作业的骨干农民。”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技教育处处长刘云泽介绍说。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本着“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意愿,立足产业培育,突出培育重点”的基本原则,以“需求为导向,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精准培育”为目标任务,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从业者职业化”为导向,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国家的政策是好的,每年自上到下也会做总体部署,但具体到各县市执行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山东省农机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农机手培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金不足。国家虽然对新型农民培育投入力度加大,但细分到农业各个领域,特别是农机手培训上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额外资金更新师资;二是系统性差。现在除了各地农机局组织的常规培训外,最多的就是企业针对自家产品组织培训,还有一些合作社根据作业需要自行对社员进行培训。但几者之间并没有联系,农民不知道应该参加哪个,有时培训内容还会有重复;三是培训反馈不严谨。每年各地都会上报培训情况,但仅仅是总体培训人数和取得驾驶证的人数统计,培训质量和内容情况并没有体现,缺少系统详细的报告。”

“现在搞培训有难度,农民参与度不高。农机主管部门组织的大多是农机操作、农机安全等方面的培训,这些书面的、难懂的知识有的农民不爱听,要再赶上农忙时候,免费的培训班都报不起来,我们还要四处打电话给各合作社招人。有的农民干脆就随便找个师傅带带,或者自己摸索摸索就上机操作了,根本不接受培训。”安徽农机局科教处的工作人员语气中充满无奈。

应对:利用新媒体“玩转”移动智能培训系统

“现在年龄大点的农民就算别的不会,手机玩得可溜了呢!什么上网、微信、淘宝都不在话下,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辽宁省辽中区刘二堡镇的老王半开玩笑地说。

在记者到各县市采访农户通过什么方式获取新闻资讯时,90%都会回答使用手机。并且根据2016年11月清华大学与腾讯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天使用手机移动终端在3小时及以上的用户比例为46.6%,日均使用超过1小时的用户,占比达81.5%。可见,智能手机已成为新媒体时期的重要终端设备。

因此,加大农业新媒体投入力度,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智能设备实现针对性培训是未来发展方向。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农机手培训工作,探索农民接受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等新模式。可以建立“线上+线下”的新型培训模式,把自主报名选课、在线指导、培训反馈、求助报修等多种功能整合到统一的智能化平台上,既方便相关部门统一管理、收集培训信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针对性培训、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农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课程,根据农忙时间合理选择培训时间。

我国一些县市已在农机新媒体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初探。据了解,日前湖南省安乡县农机局与湖南鹏远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安乡县农机大数据新媒体平台,预计该平台将于今年12月上旬正式投入使用。届时该平台将涵盖农机化工作的全部管理系统,包括农机驾驶员无字化考试平台、农机具移动的动态管理平台、农机合作社管理平台、农机维修管理平台、农机跨区作业平台、农机具及驾驶员的牌证管理平台、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实施情况。该平台将提供全县农机运行实时监测,为农机管理者提供及时、跟踪研究数据,农机部门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后,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研究结论和对策,这将大大提高农机的管理效益。

思考:理论与实践同行,管理与反馈并重

“虽然也参加过培训,但大部分都是理论的东西,那些专业术语还是看不懂,也不知道自己的地适合用什么样的机器,而且好多智能的机器不会操作。”河南省夏邑县北岭镇孙后寨村村民老李无奈地说。

“虽然之前购进了一批电脑智能控制的收获机,但因为没有会操作的农机手而大大影响农作质量与效率。一个熟练的农机手可耕种50亩/天,而没有实践就临时‘上岗’的农机手只能达到30亩/天,不仅农作安全得不到保证,耕种质量和效率也不高,对机具的损耗也很大。”辽宁一合作社理事长老于正苦恼着。

虽然利好政策、先进技术可以帮助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但真正种地耕田的还是这批农机手们,如果他们不能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就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提高生产力。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经营的不断扩大,通过大型智能农业机械完成高质量、规模化农业耕作方式是必然趋势,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常态。而这些实现的关键就在于,培养一批批熟练掌握操作和维修各类农机具的新型农机手,这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推力。

因此,在建立健全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新型农机手培训体系工作上,应加强实地操作指导,综合运用现场培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实践技术。各地可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以农机校、农广校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联合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等广泛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中,定期定点对农机手的培训成果进行实地检验与测评,对农户的实践效果、存在问题、培训需求等反馈给上级部门,以便制定出更加明确、针对性强的培训目标,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培训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关系“三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结合各地实际大胆尝试,创新路径和方法,助推我国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相关链接: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成功模式

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政府主导,主体多元

东亚的农民教育模式,主要是在国家的立法之下,以政府为主导,以不同类型培训主体为引导,多目标、多方向和多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日本一向以培养“农业后继者”为目标组织和开展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且历史相对悠久。早在1948年,日本颁布的《农业改良助长法》中就已经对农业培训做出了规定。日本的农民培训教育,主要培训主体是农业大学(相当于我国的农业大专或中专教育)。在培训内容上,以培养“农业后继者”为目标,并紧密结合本地区推广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内容主要为三个方面:现代化、专业化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组织方面的知识;适应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方式不断更新的能力;有关农业合作化和社会化的知识。而且由农业大学延伸还有中等农业学校、农科类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部等,为其输送了一批批能运用现代化、专业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职业农民。在整个培训链中,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加扶持地位,尤其在法律和资金上给予大力保障。

韩国农民培训也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统筹规划农民的培训,通过涉农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农民培训工作。在培训主体上,由国家统筹规划,各培训部门分工指导、协同合作。以农协、农村振兴厅、农业大学为主体,同时也吸收社会上的其他力量共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同时,在政府立法和统筹规划下,涉农部门还需分工协作参与到培训当中。目前,韩国农民职业培训包括3种,即公共职业培训、企业职业培训和资格认定职业培训,同时也配有相对应的培训机构。资金来源主要向企业征收的职业培训分担金、政府补助等。另外,韩国还非常注重新型农民的思想教育,兴建“村民会馆”,培养农民的主人翁使命感、集体荣誉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西欧模式”:校企参与,互联网传播

英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能够得到政府资助的培训产业。英国农民培训的主要特点,一是英国将职业农民培训与正规教育相结合,渗透式培养专业农民;二是十分注重培训质量,并设定了严格的评级和考核制度;最后,还将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即英国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需农通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由专门的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具有从业资格的农业劳动者。此外,虽说英国职业农民培训与学校教育结合,但其培训主体却是农业培训网,信息量大且不受时空限制。在师资上,除农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外,还聘请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工作者。

德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则可以用“双元制”来概括。在德国人看来,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是关乎民族生存、经济发展的根本。所谓“双元制”,就是校企轮流进行培训和教育,经费也是二者共同承担,但比例同。一般来说,每周由学校进行1-2天的理论教育,由企业进行3-4天的技能培训,共同完成对学员的培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规定,农业就业者必须经过3年及以上的正规职业教育才能正式进入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必须在取得相当于我国初中学历的毕业证书后,先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实习培训岗位后,才能成为“双元制”模式下的学生。考核方式包括书面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通过考核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业从业人员。所以,在德国想要当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模式”:“三位一体”+信息化

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是指以规模化经营和农业机械化耕作为主要特点,构建完善的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和农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教体系,来满足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耕作。他们都具有比较完备的农民培训法律体系和完善的信息化系统。

其中,美国主要是通过联邦、州、地方三级预算制度对农业培训予以财政拨款。具体来说,美国所属的联邦农业推广局从总体上协调美国的农民培训活动。各州农业推广站隶属于州立大学,站长由州立大学农学院院长兼任,对本州的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规划,对本州内县级农业推广站进行培新,再由县级农业推广理事会和县农业推广办公室共同承担和负责本县农民的培训。

北美农民教育模式目前已形成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三位一体的范式。北美农民教育模式除了具有东亚模式和西欧模式的共同优点如培训主体的多元化、培训法制化等之外,还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



http://farm.00-net.com/nz/nj/2016-12-5/nj_7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