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两会代表委员谈农机化供给侧改革

网友投稿  2016-03-21  互联网

白云鹤 金娟

中国农机行业正由机遇性增长向结构性增长转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全国农机化工作会上强调,要加快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打造中国农业机械化升级版,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撑。那么,农机化供给侧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改革怎么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代表委员和相关业内人士。

 

结构性过剩与不足并存 供给侧冰火两重天

农机购置补贴拉动了我国农机数量井喷式增长,2015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与此同时,中国农机工业却从多年的机械工业增长“排头兵”下滑到了机械行业平均线以下,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中小马力拖拉机等农机产品产能过剩尤为明显,而2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喂入量10公斤以上的谷物收割机等高端农机产品供应不足,供给侧冰火两重天在行业内已成为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为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一形势:“在主要农机产品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上仍存在代差,特别是在大型化、精准复合作业、智能化方面差距很大;在全程机械化方面,育苗及种子处理方面能力不足;在经济作物机械化方面,甘蔗、棉花、蔬菜、牧草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急需突破、解决,目前的生产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研究的主体已经是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雷沃重工董事长王桂民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对智能高效、驾乘舒适、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开始日趋旺盛,作为农机供应商,要从过去追求农机数量的增长向追求农机质量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看似是对生产者的要求,实际上是供需关系的变革,通俗的说法是:不再是你生产什么,我就买什么,而是我需要什么,你就要生产什么。“一些国产农机工效低、质量差,玉米收割机、插秧机等用一年就坏,那我作为农民自然可以不买你的,转身去购买进口农机。”全国人大代表、种粮大户于会怀说道。

提质是杀手锏 创新是生命力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供给侧改革会继续带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那么农机化供给侧改革的文章到底怎么做?

“调结构是一个办法,养牛不好我可以换养羊,种黄瓜不行今年种韭菜,这是简单生产,相对来说很容易。但从长远看,真正的供给侧改革一定离不开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

关于供给侧改革有个形象的比喻,原来我们致力于低着头大量生产蛋糕,等客人来买,但现在我们抬起头来“裱花”,花心思做更好的蛋糕,走小而美的路线,让用户来找我们买蛋糕。全国政协委员、常驻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牛盾认为,农机化实施结构性调整和供给侧改革亟须增强创新动力,重点应当放在适应市场、多功能、质量佳,“一是怎么样能让农机的设计、制造更加符合生产的需要。二是需要‘一机多能’的农业机械;三是,希望供给侧提供的农机产品像‘老黄牛’——干活不嫌累,不容易生病。”

“‘十三五’期间,机械化方式的主导地位会更强,现代农机装备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在结构性调整当中,除了考虑机具密集度,还要注意区域布局。”日前,张桃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机化不仅是解决劳动生产力的问题,还要把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而具体路线图还要通过回顾农机化发展大纲,结合“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做出行动方案。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让市场大浪淘沙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目前来看,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尚未形成。体制不姓“公”导致了国家项目评审、资金安排及科技奖励方面往往靠后,影响企业创新积极性。民革中央在以“高科技创新突破,补农业现代化短板”为主题的提案中呼吁加紧落实中央精神,出实招,破除制度障碍,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一些农机企业在供给侧改革正式提出之前,已经感受到了市场倒逼,走上了产品质量及管理的转型升级之路,无形中压缩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动了产业洗牌和升级。

针对供给侧改革,龙头企业中国一拖集团给出了自己的改革之道:坚持品质提升和创新驱动。通过积极开展质量对标活动,掌握并运用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持续优化制造工艺,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制定并实施品质提升计划,确保产品可靠性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掌握技术密集型高端农机产品及其制造技术,重点包括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高效能联合收获机械等。

中联重科目前可提供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从耕、种、管、收等全过程的成套装备和解决方案,同时扩展到了木耳、枸杞等经济作物的烘干设备。目前已完成甘蔗、油菜等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下一步的重点是扩展牧草、土豆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

雷沃重工则积极构筑和完善全球创新研发体系,并早在2011年成立欧洲研发中心以加强拖拉机、大喂入量谷物收获机和大型农机具的研发,目前在中高端农机技术领域可以比肩世界水平。

知识产权保护是补齐农机科技创新短板最重要的一颗螺丝

应该说,各大农机展会本应是企业展示自身研发实力和科技水准的重要场合,但实际上,人们在展会上却很难看到企业真正有科技创新点的新品。有国内农机企业向记者表示,“新研发的产品怎么可能放到展会上去?研发不易、模仿却简单得很,我厂的产品还没正式推出,那边的山寨机已经开始销售了。”

由此可见,业内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乱象感到担忧和恐惧。张桃林曾透露,目前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知识产权是经不起考验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创新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柯炳生也对此表达了担忧,“一个创新产品出来后,山寨者蜂拥而至,创新者无可奈何。”

在这样的环境下,创新产品的供给将面临很大困境,农机化供给侧改革也必然困难重重。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卢绍杰在提案中提出,要以知识产权为重点,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记者观察:

供给侧改革是农机企业的自我革命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首提供给侧改革,今年“去产能”被列为经济工作五大任务的首位,足见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的核心地位,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农机化供给侧来说,改革之事其实早已箭在弦上。

近几年,农机化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如何体面地种好地”的问题,但作业水平“两高两低”,即种植业高,养殖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低,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装备结构“三多三少”,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区域发展“三快三慢”,即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东部和北方快、西部和南方慢,旱地快、水田慢——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痛点”,体现出的是低端农机产能过剩,中高端、精细化产品供给乏力。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中央调控上从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结构来添薪加火,提供政策扶持和导向,推动产业升级外,就是要依靠农机化供给侧改革。说到底,改革的落脚点还是农机制造企业,突破点还是创新驱动。

“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更是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拓展、升级”的窗口期。

农业部门一直鼓励我国农业携农机一起组团式地走出去,而事实是,在质量不够过硬、科技不够先进的情况下,我国农机走出去的脚步仅仅局限在东南亚地区和部分非洲国家,而迎进来的则是约翰迪尔、凯斯等国际农机巨头的“攻城略地”。

走过农机化飞速发展时期,有一些企业提前嗅到来自需求侧的变化,开始在供给侧发力,一方面积极“瘦身”主动淘汰已经饱和的或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低效能农机产品;另一方面努力“进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科研投入,将更多高端智能、质量优异的农机产品推出市场、占领市场甚至走向国际。

另一些农机企业还浸淫在“农机化发展黄金十年”的美梦中不肯醒来,希望依靠国家补贴政策和农民最原始的刚性需求,将低效率、低质量的产品销往市场,这些企业如果不立即调转船头,主动求新求变,那么一睁眼便会难以承受结构性调整的残酷现实,无疑会在这一轮轰轰烈烈的去产能、去库存的改革大浪中承受剧痛。目前来看,缓解改革阵痛最好的“止痛药”就是做好“加减乘除”:加,填补市场空白,增加中高端产品研发;减,中低端饱和产品;乘,将创新研发高倍加速;除,将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阻碍改革进程的选项快速清除。

由世界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强国转型,我国农机化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供给侧改革就是这段路上的必经站台。(白云鹤 金娟)



http://farm.00-net.com/nz/nj/2016-3-21/nj_7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