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李树君:重视产后精深加工 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网友投稿  2015-12-31  互联网

金娟

“中国人均耕地占世界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3;人均森林面积1/6,这一系列的数据都表明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巨大。”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在近日召开的“第六届全国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研讨会”上感慨道。

近年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粮食安全,农业发展都给予了高度关注,随着我国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总体说来,我国农业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进程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保持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多、困难更大。

据估计,按目前国内的粮食生产能力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缺口将近千亿斤,形势严峻,压力巨大。“今年东北玉米收购价格从去年的1元/斤,降到了0.8元/斤,下降20%,所以看似粮食增产了,但是农民的实际收入反而下降了很多,这对于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影响很大。”李树君说。

“除粮食价格波动大外,产后损失严重,也是造成农户增产不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李树君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重田间、轻产后,没有建立起配套的产后处理装备体系,导致粮食和农产品收获后,在储藏、运输和物流加工过程中,损失十分严重。据初步统计,我国各类粮食每年产后损失高达500亿斤,果蔬每年产后损失总计超过1000亿元。按照这样的比例测算,我国每年粮食和农产品产后的损失,相当于每年3亿亩土地的产出白白浪费。

为破解这一困境,李树君提出,应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目标,充分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产业管理理念,以信息技术为引领,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融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利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农业生产生态系统”模式,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

近些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针对此种现状,李树君认为,应建立“大农业、大系统、大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协调推进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村镇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农业生产机械化、畜牧养殖智能化、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剩余物利用资源化、城乡一体化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

其中,农产品加工精深化是保障食物安全,提升产品价值,连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桥梁。应以核心工艺技术为突破,带动关键单机开发,同时,要以关键单机突破带动成套设备和工程的发展。李树君认为完成上述目标需要“三步走”:一是要实现一个转变,即实现由“传统种什么加工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加工什么种什么”的转变;二是加强六大体系建设,即建立健全原料、技术创新、工程化、产业化、标准及质量控制和产业信息六大体系,协同发展,相互促进;三是实施全程监控战略,即实施全程品质跟踪监控。

会上,李树君以马铃薯后期加工为例,再次强调我国农业生产要重视农产品的产后精深化加工环节,这是拉动产业增值、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小土豆大作用,土豆做成淀粉,价值可提升1倍;做成薯片,可增值3倍;做成薯条则可增值4倍,如果成为变形淀粉,增值5—15倍不等。”他说,“正如麦当劳、肯德基中薯条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实质在其背后却是一个庞大的马铃薯产后加工体系,正是因为这样的农产品后期加工体系的完善,原本1元的土豆变为薯条则可卖到10元左右,其价值链得到了充分延伸,值得我们学习。”

 



http://farm.00-net.com/nz/nj/2015-12-31/nj_76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