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胶州:抹去最后的人拉牛犁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9-24  互联网

崔丽 于洪光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其中人的素质和生产工具这两大因素必不可少。山东省胶州历时10年时间,为什么能把千百年人拉牛犁的落后耕作方式,翻转成为农民企盼的全程机械化?无数新理由归结到一点,还是那个老道理——用事实说话。

 

小麦99.9%、玉米97.8%、马铃薯80%,耕、种、管、收“一机到底”,山东省胶州市81万亩良田沃野上的全程机械化,正在彻底抹去传统农季里人拉牛犁最后一缕痕迹。8月底的胶州平原上,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里,再过一个月又将摆开机声隆隆的收播铁阵。

胶州的农机嬗变,起始于10年前,跨越自近3年。

“2004年,全市108万农机补贴想让用都用不完,今年2000多万还不够用。为啥?省时、省工、省力,还增产,能不快吗?”讲变化,胶州市农机管理局局长刘强直言快语,说缘由更是直奔主题:“问我们全程机械化从何而来?关键在抓住好农机合作社带头示范,才成就了全市性深松整地、免耕播种、航空植保、联合收获、粮食烘干农机农艺融合,耕、种、管、保、收、储、运衔接配套。”

从几遍工序到“一条龙”作业——成套机械和示范带动显威力

李哥庄镇东小埠村,鸿飞农机合作社800平方米的机库里,播种机、收割机、打药机、撒肥机、喷灌机应有尽有,高大威猛的6台谷物烘干机一字排开。“东方红干活泼辣,雷沃耐用劲大,这台进口播种机用起来灵活,价格也不贵。”指指这个、点点那个,副理事长宋习文像在夸自家的孩子。

“2012年夏收时遇上一场大雨,小麦没法晾晒,损失了不少!咬咬牙,合作社上了第一台谷物烘干机。”宋习文说,“烘干一斤粮食折算下来才五六分钱,相比人工晾晒,不仅省时间、省空间,费用几乎持平!”

现在合作社最惹眼的“家当”,是2台植保飞机。宋习文算了两笔账:一是时间账。无人机一天可为600亩作物喷洒农药,工效是手动喷雾器的100倍,5000亩农作物,10天内即可完成病虫害防治;二是经济账。人工喷药每亩劳务费10元,飞机植保每亩电耗加折旧2元,人工防治费一下就省出10多万元。

这些天上飞、地里跑的家伙效率惊人,现在合作社5000多亩地,只要20个人就能管过来。种小麦,以前要好几遍工序,要先耕地、耙地才能播种,现在用免耕播种机,‘一条龙’组合作业,一遍下来4天就搞定了。除此之外,合作社每年还为社员、周边农户作业近4万亩,烘干粮食作物4500吨。

政策导向是最大的动力。除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胶州还对全程机械化的重点机具追加补贴10%,让农民实现6折购机,而且实行优先补贴、累加补贴,鼓励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刘强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累计落实补贴超亿元,拉动农民投资近3亿元,补贴各类机具1.9万台套,受益农户1.5万户。

同时,胶州还建设了农业部、青岛市、胶州市农机化示范基地22处,开展了深松整地、免耕播种、航空植保、联合收获、粮食烘干等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从一人“吃螃蟹”到大伙受益——抓住农机合作社这个牛鼻子

158家农机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2个,青岛市级示范社20个;职业农机手4000多人,拥有各类农机具6000多台套;承担了全市80%的大田农机作业量,托管土地5万亩,流转土地19万亩。胶州这份农机合作社成绩单,实在亮眼。

“原来种土豆用牛拉犁开沟,10个人1天能种5亩地,又慢又累。听说有马铃薯播种机,我就买了一台,1天能种15亩,省力还增产。”胶莱镇陈家庄村农民吴京前说,2002年他第一个“吃螃蟹”,在全村第一个购买了马铃薯播种机。如今,他的马铃薯播种机是胶州洪珠农机公司研发的第14代产品,能开沟下肥、起垄、下种、喷除草剂和杀虫剂,还能盖地膜、铺滴灌带。胶莱镇是胶州马铃薯主产区,在吴京前带动下,当地买马铃薯机械的农户越来越多。

小麦、玉米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后,胶州加强了与青岛农大和洪珠农机公司的合作,推动马铃薯播种、培土、杀秧、收获机械的创新研发,建设了占地500亩、辐射面积3万亩的马铃薯机械化示范基地,带动全市马铃薯机械保有量突破3000台。

8月25日下午,胶西镇李旺屯村,秀臣农机合作社实训基地的修理厂挤满了修理工和操作手,农机局正在这里举办农机维修技术培训,20多位社员仔细地听、认真地记,不时地提问,气氛挺活跃。

秀臣农机合作社社员李学清说:“以前搞农机修理,只是凭经验,靠土办法,有些故障不能做到手到病除,培训解决了许多难题。”去年,李学清参加了中国农机手大赛,勇夺山东“机王”称号,市镇给了1.5万元重奖。今年胶州顺势而为,举办了第一届农机手大赛,1000多名机手踊跃参赛。

机收注意事项,机械维修保养,农机化新技术……农机局专家、农业大学教授都是合作社的老师,胶州农机部门对合作社理事长、农机手进行了系统的培训,30多个农机合作社承担了推广和培训职能;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贷款、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合作社优先、重点扶持;财政投入280万元,依托农机合作社建设了19处“农机安居工程”,8处区域性维修中心。

鸿飞农机合作社同时挂着李哥庄镇双京社区农机安全监理中心的牌子。宋习文说:“原来,年检时要把拖拉机开到市里,费时又费力;现在服务到了家门口,挂牌、办证、年检都能就地办,不用往城里跑了。”如今,胶州依托合作社,建起了5个安全监理服务中心和16处社区服务窗口。

从遍地狼烟到秸秆回田——“三大工程”保生态创高产

“过去,一到“三夏”时节,秸秆随手一把火,农田遍地起狼烟。如今,秸秆被粉碎,覆盖地表,培肥地力。破解‘禁烧’难题的突破口,就是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刘强介绍,去年以来胶州市安排资金2830万元,给100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免费安装了秸秆还田切碎器,每亩补助秸秆还田作业费25元,使全市50万亩小麦秸秆99.9%机械化还田。培肥了地力,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干部群众都满意。

“保护性耕作真叫好,省时省力又环保;深松镇压抗倒伏,关键在于处理草;高产高效哪里看,金色庄园转一转;景色优美天际蓝,亩产最低一吨半;要想免耕夺高产,农机农艺找答案。”洋河镇朱季村高产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高古对保护性耕作理解很透,自己编了这段顺口溜。尽管他已年过花甲,讲起话来仍饱含激情:“我去日本考察过,就是要比比看,他们一亩地能产多少粮?”从2008年起,合作社在流转土地上推行机械秸秆还田和深松免耕技术,2014年玉米亩产2125斤,小麦亩产1400斤;今年,小麦亩产1511斤,在青岛首屈一指。“玉米今年亩产想突破2200斤,照目前的情况看,应该没问题。”杜高古信心满满。

去年,高产合作社改造了一款深松免耕施肥播种一体机,将一次播种12行玉米改为11行,并加了一个装置,实现了自动起垄和播种镇压耢平,每亩减少成本300多元。合作社的金色庄园被确定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开展免耕播种、秸秆还田、灌溉制度与粮食高产技术优化配置,亩均增产9.8%、节本增效150多元。

传统农业被现代农业改变,农耕方式被农机应用改变,农民认定这个理,政府更是大力推。两年来,胶州已连续投入1000万元,每亩补助50元,将保护性耕作由成方连片推向了整村整镇,实施面积达20万亩,被评为“山东省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同时,除了秸秆还田工程、保护性耕作工程,胶州还实施了农机深松整地工程。今年计划秋收后完成深松作业26万亩,打破犁底层,提升地力。

 

记者观察:

如何让“主力军”发挥最大效用

谈到农业生产,过去农民口中的“农业机械化”,已变成现在的“农业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正逐步占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同时,农民渴望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那么,在生产工具与人的素质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些分类细致的农机引入农业生产中呢?胶州的实践证明,发展农机合作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的一项有效措施。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合作社可以说是探索农业耕种模式、机具配套技术的最佳载体。从本文不难看出,合作社是一个农机人才集聚的地方,其中不乏农机大户、维修人才和农机经营能人等。合作社通过优秀农业劳动者与先进生产工具的有效组合,为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建立了有效的组织机制。同时,合作社还利用其拥有大型农业机械、新型农机具的优势,加快技术转化升级,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当之无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那么,如何让农机合作社这支主力军发挥出最大效用呢?首先,当地农机部门可利用购机补贴的杠杆作用,对合作社进行政策扶持,促进其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合作社购机可享受优先补贴和累加补贴,鼓励购置大马力、高性能的复式作业机械,使合作社的农机装备水平大大提升,农机作业能力相应提高。同时,对服务规模大、社员带动广、服务项目全、市场品牌好的农机合作社争取作业项目资金,引导优质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

其次,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将农机新技术优先推广给合作社。在胶州,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和深松作业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均由合作社推面广之,由此可见,合作社对农机农艺融合的认识程度高、接受速度快、生产能力强、推广使用意愿高,能够带头使用新机具、新技术,引导农业生产实现“一条龙”作业模式。农机推广部门可通过农机实用技术下乡、专家座谈等形式,向合作社推广各类技术技能。

最后,各地农机部门可引导农机合作社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让农机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优先在合作社中使用,在机具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向企业反馈,这种组合模式,不仅实现了新机具的推广,还加速了农机产品的改良升级,使合作社与企业双双获利。(白璐)



http://farm.00-net.com/nz/nj/2015-9-24/nj_7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