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会议发言摘要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4-21  互联网

湖南:突破机插瓶颈培育新型主体

湖南是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其中双季稻占2/3以上。湖南在稳步提高机耕机收水平的同时,努力突破机插秧瓶颈,扎实推进植保、运输和干燥机械化,集中扶持建设现代农机合作社,水稻机械化水平连年大步提升。

2012年,根据缺乏适合机械栽插的秧苗、无合用的插秧机、农民对水稻机插技术及其增产效果不了解等问题,省局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三项措施:一是主攻为机育秧,制定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规范》和《机插秧育秧软盘、硬盘》两个地方标准,总结提炼沅江农机大户夏根固运用麻地膜培育机插秧的经验,推出了“夏根固育秧法”。二是力推大户购机。鼓励农机大户联合组建农机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六代”服务,以面推点,有效加快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三是层层办点示范。全省挑选了70个机械化水平较高、自然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开展机插秧示范,共设立709个机插秧示范点。同时,省农机局每年安排1200万元用于机插秧示范户物资补贴及示范点指导员补助。

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持续提高机耕、机收,大力推进机插的同时,省农机局还协调提高植保、烘干和运输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去年,省农机局制定了《超低空遥控飞行植保机》地方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率先鉴定了首款遥控植保飞机,同年纳入购机补贴并为其配套提供了农机互助保险。随着农机合作社规模经营的展开,2014年全省共购置谷物烘干机械1314台(套),全省烘干机保有量已超过3400台,已建成可服务万亩区域的烘干中心305个。

培育好农机合作社,不仅可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问题,而且能够较好整合各类农机的功能与效用,推动机械化尽快覆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为此,去年该省财政出资几个亿扶持建设几千家为水稻生产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的现代农机合作社,按照耕、种、收、植保、运输、烘干六个环节配备全程生产机械。当年完成472家现代农机合作社扶持建设任务,今年和今后5年,每年还将扶持建设500家。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省农机合作社耕整地和收割机械作业量都已占到全省总作业量的65%以上,而机械插秧、机械植保和机械烘干作业量的90%以上是由农机合作社完成的。

最近,湖南省政府还印发了《关于抓好2015年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抓好水稻全程机械化。同时,省政府召开“水稻全程机械化推进会”,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继续努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争取5—8年时间水稻机插率超过50%,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过60%,其中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

辽宁:转变发展方式突出技术集成

水稻是辽宁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2014年,水稻机耕、机插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1%、87.4%和83.8%。主要做法是:

坚持行政推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2013年,辽宁省实施了“千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并制定了《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实施方案》,同时对购置水稻生产所需机具设备,在中央财政购机补贴30%的基础上,实施30%的省级累加补贴。据了解,全省共投入累加补贴资金1.16亿元,新增水稻育插秧机械设备9950台(套);安排省级财政资金6565.5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补助3250万元,对新增1.3万栋育秧大棚实行补助政策。到2014年,全省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到3.69万台,水稻联合收获机达到7019台,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技术支撑。

坚持市场拉动,不断壮大作业服务组织。通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推行育秧、机插、机收的专业化、规模化,不断提高插秧机械、收获机械的使用和经营效益。目前,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152个,拥有机具7.6万台(套),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达到2700多万亩,成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力军。

坚持示范带动,不断拓展辐射范围。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为基础,每年财政安排500多万元,建立起20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动广大农民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特别是实施水稻机械育插秧过程中,育秧大棚可以实现“一棚多用、一田多用”,既育苗又种菜,大田既种稻又养蟹,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提高了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部门联动,不断完善技术路线。成立了省农机农艺融合领导小组,聘请农艺专家参加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形成涵盖水稻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和秧苗管理等机械化生产体系,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机械化育秧、插秧和收获技术路线。坚持把机插秧作为水稻栽植环节的主推技术,开展农机农艺联合培训,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今年,省政府继续将“巩固千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按照“育秧工厂化、播种自动化、插收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全省水稻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0%,通过组织领导、政策扶持、示范引导、技术培训等方面,努力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再上新台阶。

江苏:强化科技推广加大补贴力度

近年来,江苏省以水稻种植机械化推广为突破口,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的基本原则和推广程序,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了由点到面、由面到整村、整乡、整县、整市乃至全省整体推进发展路径,并制订了《机插水稻软盘育秧技术规范》、《步行式水稻插秧机操作规程》等7部省地方标准,形成了一整套科学、适用的机插秧生产技术体系。同时,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了水稻生产机具的补贴力度,对经济薄弱地区予以适当倾斜,并扩大了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机具的补贴范围,为机插秧技术的良性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

江苏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低。实践表明,机插秧受气候变暖、品种生育期延长、农田水利及技术到位率不高等因素影响,个别地区会出现超秧龄移栽、秧苗素质下降、基本苗不足等新情况,对插秧机的行株距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江苏提出应根据特定地区、特定时间、特定品种、特定机型的机插秧农机农艺技术规范,进一步补充完善现有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

二是直播稻对机插秧的影响大。受务农劳动力减少、稻谷比较效益低等影响,农民“懒种田”现象较为突出。为此,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直播改机插”;启动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专项资金,以鼓励开展机械化规模集中育秧、供秧和插秧;省农口部门要求将控减直播稻列为目标考核内容;农机部门积极跟进,加大了机插秧推广工作力度。

三是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需同时抓。在机插秧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应防止片面追求作业效率,忽视机插作业质量,严格控制因亩穴数和基本苗不足、苗情分布不合理而影响产量。要稳定提高机插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应重点加大对机手、农机大户、服务组织的机插作业质量监管,组织对全省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县(市、区)进行了“回头看”检查,重点对水稻机插质量进行检查。

四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各环节存在不平衡性。当前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机耕、机植保、机收环节都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机种和烘干环节水平相对较低,水稻机插秧还面临着手撒直播稻的冲击,存在“回潮”风险。粮食烘干环节机械化已经成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又一个薄弱环节,至2014年底,全省粮食批次烘干能力约8.4万吨,按每年作业45天计算,全年烘干能力约378万吨,仅占全省粮食总产的10.8%,需求日益迫切。

安徽:政策推动示范引领

安徽省高度重视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大力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10年的69%提高到2014年的80%。

安徽为了提高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一方面,在水稻产区把秧盘播种成套设备(含床土处理)、水稻插秧机作为重点推广机具种类,优先保证补贴。自2012年以来,省财政每年从现代农业项目中安排资金用于支持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每座育秧工厂最高可获得30万元的省财政奖补资金。三年来投入资金超过1.1亿元,新建育秧工厂707座。2014年全省共有764个育秧工厂投入水稻育秧生产,育秧可供大田机插能力达到200万亩。另一方面,为确保机插秧取得实效,2014年起该省实施机插秧万千百示范工程,实行整县整市推进。2014年1个部级、16个省级示范县共完成水稻机械化栽植662万亩,占到全省的51%以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购机补贴政策调整影响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2014年根据要求,安徽取消了对插秧机购买的叠加补贴,同时血防区插秧机的补贴比率也从50%降到了30%。补贴额的降低,提高了农户的购机成本,降低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其次,机插秧面积不断扩大,技术人员不足更加凸显。第三,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机插秧的应用范围。

今年安徽力争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突破81%,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1490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45%,其中机插秧面积达到1200万亩。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快示范县及育秧工厂建设。计划建设10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行县和20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要求每县新建不少于15座育秧工厂,全省将新建育秧工厂450个,总数超过1200个。二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重点对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育插秧农机合作社等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好经验进行宣传。同时,着力抓好农民技术带头人的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要领。三是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农业部门开展合作,建立农机农艺专家共同研究、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水稻育插秧技术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加强技术集成,合力推进水稻机插秧,全面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发展。

黑龙江垦区:向智能化集约化迈进

水稻作为黑龙江垦区第一大栽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要进一步向智能化、集约化、高效、低耗的方向发展,到2020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以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水稻育秧向工厂化、智能化综合发展。加快实现水稻集中统一智能化浸种催芽,逐步实现统一供芽种和统一供秧苗。

全面推广使用高效节能搅浆整地机技术,有效解决水田整地根茬处理难题。

全面推广应用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和钵育摆栽技术。继续大力推广四轮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计划到2020年采用该技术面积超过80%,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钵育摆栽技术,在技术成熟和降低成本后该项技术将会对北方寒地水稻种植提高产量和效益,做出重大贡献。

继续推广应用农用飞机航化作业技术。农用飞机航化作业具有作业方便、效率高、抢农时等明显优势,地面机械无法代替。今后垦区将实现全面积的水稻飞机航化作业,实现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

积极推广直接收获和分段收获相结合的收获模式。要更新使用大型、高效率的水稻专用收获机,进一步提高收获质量和收获效率。同时,加快产后粮食处理,大力发展水稻产地烘干机械化。

福建:安排农机化推广经费

机械化育插秧是制约福建水稻机械化水平提高的重点。福建将一方面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安排省级农机化专项推广经费,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并在春耕、“双抢”、“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以粮食生产为重点,认真部署机械化生产工作,及时收集发布农机作业供需信息,促进有序作业。同时,鼓励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采取农机跨区作业、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2015—2017年福建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意见》将补贴对象涵盖所有直接从事粮食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进一步调动农民购买粮食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装备较快增长。第三,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积极培育粮食机械化生产的作业服务组织,开展全国和省级示范社评选活动。

江西:实施社会化服务补助试点

今年,江西农机化发展主要目标为“227”,即全省机插水平提高8个百分点,力争突破21%;稻谷烘干率增加8个百分点,突破20%。一是狠抓早稻机插集中育秧面积落实,继续实行集中育秧补助政策向机插育秧倾斜,实行1亩起补,补助标准是常规育秧的5倍,积极鼓励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推广应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二是认真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补助试点项目。今年农机社会化服务试点县由10个扩大到20个,补贴项目资金安排每个县300万元;补助项目由耕、种、收、植保、烘干等5环节缩小为“种、植保、烘干”等3个薄弱环节;补助标准由10元/亩(10元/吨湿谷)提高至20元/亩(20元/吨湿谷)。三是推进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建设,积极争取集中育秧项目补助资金全部用于补助水稻机插秧的育秧,提高双季稻机插水平。四是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先锋作用。

重庆:搞好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为全力扩大水稻机收面积,重庆市扎实抓好市外联合收割机的引进和服务提质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大力推广适合山区和深丘田块的小型联合收割机,并对合作社购买的联合收割机实行累加补贴到50%。

今后,重庆将坚持“全面全程深化与分类分段突破并举,改善机械结构与农田基本条件并重,装备大中动力与微小轻简机型互补,推动技术进步与体制机制创新互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针,全力推动水稻全程机械化和局部地区集中连片全面机械化跨越式提升。努力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最薄弱的机插秧环节取得突破;在水稻机耕和机收环节推广大中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与推广微小轻简机型形成互补;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主体;搞好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形成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文字由金娟整理)

 



http://farm.00-net.com/nz/nj/2015-4-21/nj_7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