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北京市海淀区“小王庄模式”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网友投稿  2015-04-29  互联网

李树君

国以农为先,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有效供给,始终是国家战略目标。但是中国要保持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多。首先,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口基数大且刚性增长,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了进口价格,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再次,是由于长期轻视产后配套处理设备体系的建设,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加工转化水平低,增值能力弱,农民增产不增收。最后,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过量施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以上这些“天花板”和“地板”的双重挤压,“红线”和“黄箱”的双重约束,农业持续发展遭遇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的两道“紧箍咒”,农业、农村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资源、大规模、大农业”格局已显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总体来看,“大资源、大规模、大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已经显现,迫切要求现代化的人才、技术、经济、资本融合,从大农业产业生产的视角来推动科技成果与应用的结合,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产业与资本的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从而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就是要建立“大农业、大系统、大产业、大村镇”的现代农业大格局,协调推进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村镇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畜牧养殖智能化、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剩余物利用资源化、城乡一体化,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既保障粮食食品安全,又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

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机械化已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必备支撑。

畜牧养殖智能化是延伸产业链、农业增值增效的重要途径。畜牧养殖是集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越大,对保障人民生活健康作用日益凸显,是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大农业与大畜牧的结合,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措施。

农产品加工精深化是保障食物安全,提升产品价值,连接一二三产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就是要实现就地生产、就近加工,“农民离土不离乡,务工不离农”。

剩余物利用资源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协调友好的重要手段。资源紧缺、生态安全、气候变化是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利用好农业资源,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能源功能,促进农业协调发展。如农业投入物的51%会转化为秸秆,如果能够把秸秆吃干榨尽,无异于再造一个农业。

最后是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问题。两者是手拉手,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应该离开谁的关系。没有新型城镇化创造条件、辐射带动,农业现代化就难以推进;没有农业现代化提供农产品等保障,新型城镇化也就难以持续。要实现就地城镇化,就要就地安置农村劳动力,就地发展畜牧业和加工业,使农民就地工作就能大幅提高劳动收入,这才是未来真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小王庄模式农业产业发展探索

按照四化同步建设方向,做好顶层设计,延伸产业链,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更需要落实到农业生产中。

中国农机院依托人才、技术、产业、市场、资本的综合优势,创建了北京市海淀区小王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该园区集种植机械化、养殖福利化、食品有机化、农业剩余物资源化于一体,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成为了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样本。

增产增效并重。园区创建的全程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模式集成了先进的农机技术装备,土壤养分检测、植物生理生态监测、虫情检测、水肥药定位变量施用等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和手段,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贯穿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生物质能源开发,完成了全产业链开发,提升了农业产业效益。

良种良法配套。园区良种奶牛繁殖、养殖在全国闻名,高蛋白紫花苜蓿、优质青饲玉米、青饲甜高粱等混合饲料绿色无污染。培育的优质、高产奶牛日产奶量达到120斤,比普通奶牛高40斤以上。利用完善的农业和农机试验条件,为玉米制种田间生产技术装备、种子加工及种子品质检测技术装备研发及在种子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农艺和条件保障,用良法促进良种培育,支撑种业发展。

农机农艺融合。园区为中国农机院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提供了实验试验保障,同时结合与中国农科院种植农艺、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工艺技术研究,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中国农机院研究开发的粮食、马铃薯等土地整理、播种种植、中耕植保、节水灌溉、收获加工等全产业链以及畜禽养殖从良种培育、饲养机械、屠宰加工、品质检测等全产业链机械装备,在小王庄得到了充分的生产考核验证,基本满足了现代化农业生产对技术装备的需求。

生产生态协调。园区农业生产过程施用绿色有机肥、节水灌溉、精准施药,农业及养殖剩余物或饲料化、或肥料化、或能源化,实现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构建形成了完善园区生态农业产业链,形成了节能低排、可持续发展的“小王庄模式”,成为新形势下国家统筹“四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和路径示范。

该模式的成功,对全国各地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农机院也把该模式成功推广到了非洲。由中国农机院承建的中国对外援助津巴布韦农业示范中心,将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与农机装备集于一体,达到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并开展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以及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及维修技术培训,从而构建形成可复制的“中国农业走出去”成熟模式。

面向未来,凭借国家加快“四化”统筹发展、全面深化农业、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契机,中国农机院将进一步发挥综合优势,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为出发点,以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组织规模化、经营管理市场化为特征,统筹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机统一,并积极推动现代生产要素与农业相融合,商业资本与农业资源相结合,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农业生产全程“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加速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显著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作者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继任主席)



http://farm.00-net.com/nz/nj/2015-4-29/nj_76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