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豪丰杯”全国十佳农机教师评选活动(一)

网友投稿  2015-07-15  互联网

鲁植雄:讲精品课程著科普读物

鲁植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1984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博士学位;2002年在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出站;2005年在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出站;2001、2011年先后两次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进行访问交流。

鲁植雄教授先后承担了《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等10余门与农机相关的主干专业课程的主讲任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2人,累计为3000多名农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授课。他主讲的“汽车拖拉机学”分别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江苏省精品课程等称号。鲁教授主编了《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汽车拖拉机发动机原理》等教材42本,参编教材6本。《汽车拖拉机学》等10本教材分别获省部级)的重点教材、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等荣誉。长期以来,鲁植雄教授主持或参加了各级教改项目10余项,获国家、省、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

鲁植雄教授热爱农机科普工作,亲自撰写手扶拖拉机、小麦收割机、水稻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和农业装备相关的科普著作95本,用鱼骨图、立体图、卡通图、示意图、剖视图、框图等图解技术,直观表达各种农业机械与车辆的使用方法、故障形成原因和排除技巧。其中,科普著作《小四轮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常见故障诊断排除图解》获农业部2013年科研成果二等奖;部分科普著作获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优秀科普作品奖。

在科研方面,鲁植雄教授长期从事“地面车辆系统”和“农业装备电子控制技术”研究,先后主持了“农业车辆-地面接触耦合作用下有效不平度形成机理研究”、“拖拉机自动耕深控制装置的研究与开发”等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拖拉机电子控制技术、土壤动力学和拖拉机通过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2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或引用。获国家专利12件,软件著作权8件,译著4本,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

 

张晋国:最高兴农民用我的机具

张晋国,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本科毕业后在河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任教,后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高焕文教授,至今从事农机化专业教学已33年。曾作为访问学者于2000年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6年至2007年在美国农业部土壤动力学实验室做保护性耕作研究。现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机械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耕作机械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北农业大学主委,保定市政协委员,获得“九三中央优秀社员”的光荣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化生产系统、农业新装备、农业系统工程。

在教学方面,张晋国教授主动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及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张教授曾病倒在课堂上,生病住院期间,他坚持工作,为了帮助学生按时完成论文,他把学生论文拿到病房修改。迄今为止,张老师已经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

张晋国教授为了不耽误学校的课程,自己驾车往返学校和实习基地,近百公里的路程一周往返四次。有时为了试验方便,他还亲自开车去张北、山东、河南等地。他为了解决机具上的一个小问题,一下午就能做出四种方案并分别去地里做对比实验。2011年,张教授将具有自主产权的玉米深松全层施肥精量播种机带到德国汉诺威参加国际农机展,获得国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但张教授说他最高兴的时候,是看见农民们在使用他研发的机具的时候。

在科研方面,张晋国教授一直致力于农机新装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工作。他先后承担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课题,主持完成农机子专题,目前在研的国家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项。他积极认真完成科研项目,发明研制了十多台(套)配套农机具,发表论文56篇,获得31项专利,获得科研成果6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省部级奖4次,市级奖4次。张教授作为政协委员,撰写多项与农机、农业相关的提案。

 

马荣朝:培养大批急需农机人才

马荣朝,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77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学院农学系农机专业,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7年至2012年任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和中国能源学会理事,2011年被中国工程院聘请为院士评审专家,2013年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

马荣朝教授先后承担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农村能源工程》等11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马荣朝教授带领的农机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完成了2门优质特色课程建设;在担任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期间,他领导学院建立了5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和农业推广硕士点1个,本科在校生5000多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农机人才,有的已经成为国外知名学者。

在科研方面,马荣朝教授先后主持了省级课题3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和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省级教改重点项目2项;发表论文近50篇;撰写专著1部(140万字),编写教材13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有一项专利获得省级发明铜奖;指导学生科技作品获“挑战杯”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

马荣朝教授在丘陵地区轻小型农业机械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在农机与农艺融合解决四川省丘陵区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方面具有卓有成效的研究。在采用电子扫描技术研究茶籽油在发动机上燃烧的废气污染处理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在与重庆大学国家“863计划”《微小型机器人研究》课题的研究中,解决了寄生功率产生的不良影响,为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马荣朝教授深入雅安、仁寿和阆中等地的农村和工厂进行技术指导,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主编一套(10本)现代农机科普书籍;在四川、天津等地累计培训省内外管理和专业技术干部3000多人次;与企业合作研发生产的玉米播种灌水覆膜机、滚切式农作物秸秆粉碎机和大型节能孵化设备并在省内外进行了推广应用,产生了较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蒋焕煜: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

蒋焕煜,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2008年获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9月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农业智能装备、设施农业装备、农产品品质检测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蒋焕煜教授是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层次培养人员,入选200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农机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6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蒋焕煜在教学工作中主讲农业机械制造工艺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生物系统机器工程等8门课程,指导硕士生11名,博士研究生7名,获授权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登记40多项,参编著作一部,共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7篇。

在教学工作中蒋焕煜教授始终将教学放在首要位置,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师生互动。通过拟定课题,并提供所需材料,讲解技术难点,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生物生产机器人》课程综合设计中,牵头举办农业机器人竞赛。2014年,在美国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师学会(ASABE)年会举办的ASABE Robotics Competition大赛上,蒋焕煜教授带队的两个本科生小组设计的机器人获得了第三和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这是国内大学首次在ASABE机器人设计挑战赛中斩获名次。

蒋教授大力推动农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国际化工程,推动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密执根州立大学的联合培养工作;积极聘请国外著名大学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全英文课程,如多次聘请《生物生产机器人》原版教材的主编——日本京都大学Kondo教授为学生进行授课。

蒋教授多次在全国性教学会议上就农业工程学科的教学和教学的主题进行报告,推广教学改革成果经验,组织和协调“ABE在中国”夏令营工作,让优秀农业工程学子能更多的了解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让更多的学子热爱农业工程事业。

 

廖庆喜:助油菜机械化水平提高

廖庆喜,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廖教授1991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机系并留校工作至今,一直致力于农业机械化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育工作,同时担任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组成员、农业部第二届油菜生产机械化专家组成员(2013-2015)、湖北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及《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编委等职务。

教学上,廖庆喜教授主要承担农业机械学、高等农业机械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曾主持各级教改项目3项;为湖北省《农业机械学》精品课程主持人。在人才培育方面,廖庆喜教授充分将农科与工科特征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无缝连接,培育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他每年指导8至10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累计培养研究生30多人。

科研上,廖庆喜教授在油菜机械化种植技术领域创造性研究了精量排种技术和联合作业技术,提出的正负气压组合式油菜单粒精密排种技术、模块化复式播种作业技术,油菜短程精密排种技术等多项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他主持研究开发了7种新型农机新装备中4种实现了产业化,并被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和部分省市的农机购置产品补贴目录。廖庆喜教授的相关研究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6项,颁布实施湖北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气力式油菜精量排种器试验”和“水平圆盘精密排种器种子破损的试验”分别获得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10、2006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油菜播种机槽孔轮式精量排种器设计与试验”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50年百篇优秀论文奖。廖庆喜教授2011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梁亮胜侨界科技奖励基金三等奖,2008年第一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授予湖北省农业领域产学研优秀专家称号。

 

曹成茂:引领团队研发实用农机

曹成茂,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教授,安徽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安徽省农机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农业部南方农业装备科学实验观测站站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曹成茂教授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部、省科研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40多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获省级科技成果1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授权专利22项。

曹成茂教授注重在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中培养青年教师,建立“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曹成茂教授积极激励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和科研项目工作,鼓励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良好氛围。近几年来,曹教授所在的教学团队,先后有多名青年教师获得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参与科研项目研究20余项,发表科研、教研论文40余篇,科研经费达到200多万元,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14年,曹成茂教授本人也被授予“安徽省教学名师”称号。

曹成茂教授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深入中小企业调研,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并与企业合作,先后开发出了多型设备,这些设备均通过了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农机新产品鉴定,获农业机械推广证书。其中曹成茂教授设计生产的LQR-100型气化热风炉,适合多种农林废弃物(如木屑、秸秆、板皮、杂木、树枝、稻壳等)的气化处理,解决了目前其它生物质制气设备用水冲洗所带来的污水中夹带有大量焦油,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6CLSLH-35型余热利用式全自动茶叶加工成套设备”,有效的提高了茶叶加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整套设备的能源循环更加合理,杀青采用二次补杀,更好地提升了茶叶的香气,保证茶叶的品质。围绕这些新产品开发,曹成茂教授申报国家专利50余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获安徽省科技厅科研成果4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并发布了多项企业标准。



http://farm.00-net.com/nz/nj/2015-7-15/nj_76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