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

网友投稿  2014-10-28  互联网

本报评论员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也是这个农业大国开启强农之路的又一伟大壮举!

从这一刻起,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真正进入了以机械化支撑为标志的历史发展新时期。一场在这个农耕古国从未有过的翻天覆地的农业变革掀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也由此开启了我国农机化大跨越、大发展的“黄金10年”。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对我国农机化发展来说却有着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精彩与辉煌。这10年,是农机化法律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的10年;是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挖掘农业增产潜力巨大作用的10年;是农机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发展道路丰富拓展、农机工业振兴图强的10年;是农机化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10年;更是确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基石的10年。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率,也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生活环境。

政策助力农机化实现发展大跨越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出台相呼应,始于2004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则体现出中央坚定落实这部法律、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决心。10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投入力度,资金规模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237.5亿元;补贴范围从最初的66个县扩大到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由2004年的拖拉机、深松机等6种机械扩大到2014年的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基本覆盖了农牧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生产急需的所有机械设备。正是在这样力度空前、指向明确、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的支持下,10年间,我国的农机总动力增加了70%,首次站上10亿千瓦的新台阶。

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相向而行,自2004年开始,连续11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涉及了农机化发展问题,对农业机械化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推进“四化”同步的意义表述越来越充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向也越来越具体。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等,都是建立在农机化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农业、农村深刻变革基础上的。

10年间,国务院还先后出台了《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从科研开发、生产流通、质量保障、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基本构建起了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农机化发展环境,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政策保障。

在这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带动下,农机化发展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澎湃活力。2007年,我国农机化发展总体上实现了从初级阶段迈入中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201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次超过50%,达到52.3%,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201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再创新高,达到了59%,比2004年的34.4%增加24.6个百分点,增幅超过之前35年的总和,预计今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61%。10年来,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水稻机插率由2004年的6%提高到今年的38%,玉米机收率由2004年的2%提高到今年的55%。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的综合机械化率都超过了75%。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截至目前,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达1.2亿亩,深松整地面积超过1.5亿亩,为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作用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产增产的重要支撑;成为深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也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最坚实的支撑力量之一。50多年前伟人毛泽东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豪迈誓言,成为今日中国大地的现实写照。

社会化服务回答谁来种地关切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谁来种地”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其实,怀揣这样疑问的人不妨在“三夏”、“三秋”时节到广大农村地区走一走,看一看,就会发现,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蓬勃兴起,“机器换人”越来越成为农村新时尚。这正是农机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实践证明,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构建“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支撑,是解决农业生产“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重大问题的现实途径,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10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倾斜扶持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全国乡村已形成近5500万人的农机化产业大军,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目前从事第一产业的人,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农机人,以农机手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虽然在数量上还比传统农民少,但他们是一支正在茁壮成长的新生力量,代表了世界和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截至2013年,全国已形成520多万个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和4.2万个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在春耕、“三夏”、“三秋”作业中,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农机化作业总面积的比例不断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12年全国共完成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接近40亿亩,占全国农机化作业总面积的2/3左右,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民最满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

除了作业面积不断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业服务环节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作业领域从种植业向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迅速扩展;作业空间由地面向空中拓宽。农业机械化、农机社会化服务,让几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繁忙苦累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从此挺直腰杆。只要农民愿意,可以把土地流转给农机合作社,按亩收取流转费;也可以自己买种买肥,有人给种、给收;当然,还有更好的,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年底还可以分红。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机化发展相辅相成。没有了农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也会成为无源之水,而农机社会化服务又成为农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越来越多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走向市场,进入农民家庭,它们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也壮大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民再也不怕春耕时的“倒春寒”,“三夏”时的连阴天,“三秋”时的寒露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队伍,“三夏”变成了“一夏”,“三秋”变成了“一秋”,农机化一条龙作业在全国各地风生水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农机农艺融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农业机械成为继发挥遗传育种、栽培技术、节水灌溉等技术手段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后的又一重要载体。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将更加凸显,那时,谁来种地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需求旺盛农机工业强势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施行以及相伴而来的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由最初的7000万、8亿、20亿直至2014年的237.5亿元,补贴资金翻番增长,极大地激发、拉动了亿万农民朋友的购机热情。

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5%,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降至40%以下,成为自法律施行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个历史性跨越。一方面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辅助地位开始向主导地位转变,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将以更快的速度,向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为主加速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为主转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

也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机工业开始了10年的强势振兴之旅。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农机发展中心。2012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首破3000亿元,达到历史性的3382.4亿元,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2013年底,我国的农机工业总产值已由2004年的854亿元达到3571亿元,增长了3倍多,农机工业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业重要的增长极。国外农机企业也纷纷看好、抢滩中国农机市场,今天,世界五大跨国农机巨头都已落户中国。

伴随农机化的跨越发展,农机研发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机装备业加速转型升级。10年来,农机工业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落后产能被逐步淘汰。小麦收获机已由最初的每秒1公斤喂入量,发展到5公斤、6公斤,甚至出现8公斤喂入量;玉米收获机由2行到3行,直至6行、7行,甚至更大行数;水稻收获机从全喂入到半喂入,国产半喂入收获机打破了日本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全喂入收获机由横轴流到纵轴流,由单滚筒到双滚筒;拖拉机由中小马力段为主不断上延到80马力、120马力,甚至达到200马力;动力换挡技术获得突破,并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升级。各种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驰骋在农业生产一线。

国内农机企业在保证内需的同时,开始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昂首进军国际市场。10年来,农机出口一直处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首位,在近年来整个机械制造行业出口下滑的情况下,一枝独秀,逆势上扬。更有一些企业采取海外建厂或海外收购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福田雷沃重工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融入国际高端农机市场;中国一拖则在国内兼并重组的同时,加快海外收购步伐,通过收购法国传动系企业直接获取世界先进技术。

相信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前行的坚实足印,随着中国农机企业“走出去”的铿锵脚步,中国在全球农机工业发展中的地位、产业话语权和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必将进一步提高。

四化同步”农机化未来更辉煌

农机化10年的辉煌史无前例,她深刻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中,农业机械化以无可替代的皎皎英姿成为其中最炫丽的主角之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无论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还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都表明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只会加大,不会削弱。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与国家的大战略、大目标相适应、相衔接,为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番”总目标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撑,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届时将达到70%以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将进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农机化将迎来一个比黄金10年更为辉煌的未来。

可以预见,未来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农业发展对农机应用的依赖将越来越深入,农机化对建设现代农业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农业机械化将深刻引领作物品种的选育方向、耕作制度的变革方向、栽培模式的改进方向。为迎接如此深刻的历史变革,农机人要时不我待,以为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的装备支撑为主线,以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提高农机利用率、使用效率为方向,发展壮大数量更多、质量更高、能力更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新型、智能、高效、节能、环保的大中型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多的价值,通过寻求实现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农机化系统的一员,我们为身处这个时代而自豪,也为担负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倍感责任重大。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站在辉煌十年的高起点上,中国农机人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农机化工作放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放在“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我们相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农机人必将实现我们的“农机梦”!



http://farm.00-net.com/nz/nj/2014-10-28/nj_76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