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绥化:现代化大农业的典范

网友投稿  2014-03-05  互联网

白璐

近些年以来,黑龙江省绥化市凭借其精良的农机装备、标准化的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逐步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阶段,其中,农机化是其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基石。按照绥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一流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该市以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为目标,积极推进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合作农业为载体、以规模经营为前提、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全市农机化工作已取得辉煌成绩。

政策:多方配套政策直指大农业发展

《绥化市建设一流现代化大农业实施意见》、《绥化市建设一流新农村实施意见》、《绥化市发展合作农业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施方案》、《绥化市加快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印证了绥化市农业发展的主题方向、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农机化是绥化大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各类农机优惠政策无疑加速了绥化市大农业发展的步伐。通过实施项目扶持、贷款贴息、政治待遇等方式,明确了对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奖励激励政策,不仅激活了外部条件,也激发了内部潜质,极大调动了政策惠及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基层农机部门来说,合理的奖惩机制是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据绥化市农机局局长杨振明介绍,在每年的绥化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绥化市都会同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目标责任状》,目标责任状涵盖了现代农业、新农村、乡镇村经济发展等三个方面内容,明确了农机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林业建设、科技建设、土地规模经营、畜牧业园区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棚室蔬菜生产、产业项目、农民收入等重点责任目标、标准时限及考核奖惩办法。绥化市主管部门需全年按照责任目标全程监管,年末全面考核验收并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对于在产业项目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村领导,绥化市采取优先提拔、解决事业编制等鼓励措施。同时,该市还建立了农垦和地方互动机制,农场和地方之间开展了各类人才交流活动,通过交叉挂职、互派人员学习、举办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人才交流,有效推进了绥化市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对于农民和合作社来说,解决生产难题并给予适当奖励是发挥其最大生产效益的最佳途径。绥化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桂芝认为:“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许多问题如果不依靠政策推动是难以解决的,如用地、资金、示范社建设、培训等,因此,配套政策的出台对农机化发展至关重要。”

生产启动资金与机库棚建设用地是令多数合作社头疼的问题,绥化市委市政府要求县委县政府创造条件努力解决,各地通过利用旧学校、旧砖厂、破产企业厂房等资源,协调解决农机合作社场库棚用地。通过鼓励农民带资入社、农户联保、固定资产抵押等方式从银行融资,帮助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

在人才培养方面,绥化市实施了“千人培养计划”,用三年时间免费培训了千名以上高水平农机操作人员。每个合作社可安排2—4人参加免费集中培训,学员主要涉及驾驶人员、管理人员、机务队长等。2013年,绥化市农机部门共邀请了56名机械和技术专家,通过召开现场会、演示会、交流会、办讲座以及按不同季节成立技术服务巡回车队等形式,为绥化市培训农机驾驶人员1100人(次)。

为鼓励当地农机合作组织向更高标准看齐,绥化市集中打造了千公里科技示范带。示范带分布在十条主要公路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新农村建设、农机合作社建设等10种类型科技示范园区540个,其中种植业示范园区254个。在每个示范园区引入高科技项目、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着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现代化大农业的缩影,示范带动全市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以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为主体,精心建设了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园区197个,核心区面积近200万亩,每个示范园区获得资金支持16万元。

机械:农机装备华丽升级

现代化农业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普及使用。曾经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令农民对大型机械一度持有质疑态度,限制了农机化发展。随着土地流转面积的增加,农民逐渐认可了大型机械的作业效率与质量,最终实现了“少数人种多数人的地,多数人不种地”的美好愿望,使农民从土地中彻底解放出来。

近年来,绥化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迅速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已从2010年的82%提高到当前的96%。从2013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民对大型农机的需求急剧上升。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7.03万台,其中小型拖拉机7.9万台,大中型拖拉机9.13万台;大型播种机1318台,9行、12行的大型播种机561台;水稻插秧机2.27万台,其中乘坐式6行高速插秧机479台,乘坐式普通插秧机1.14万台。在全市219个千万级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共有180马力以上拖拉机1026台,大型播种机788台,联合整地机1416台,圆盘耙173台,起垄机290台,镇压器113台,联合收获机2875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2675台,大豆联合收获机200台。

王桂芝认为,大型机械是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后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农机化建设全面加强,通过积极推进小型农业机械换代升级和强化大农机载体建设,使大型机械的普及、小型农机具自然淘汰,最终形成大农机主宰农业的局面。

在实际作业中,大型机械无论从效率、产量或利润方面都远远优于小型机械。绥化市海北镇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算了一笔账,以大型动力机械与小四轮对比为例,采用大型农业机械标准化整地的主要作业环节包括深松、耙地、起垄、镇压,完成这些作业环节所需费用约95元/亩,使用小四轮的整地费用大约35元/亩,相比来看,大型机械标准化整地比小四轮整地每亩高出60元。而采用大型机械标准化整地种植玉米的亩产量比小四轮整地的亩产量至少高出200斤,按每斤玉米0.75元计算,大型机械标准化整地后每亩毛收入增加150元,减去亩整地增加的费用60元,实际当年每亩增加收入90元。由此可见,大型机械比小型机械的收益要高出许多。

技术:标准化作业收益良多

“农机化标准是农机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是促进农机化技术进步的重要抓手,是农机化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技术支撑,但在农民的实际作业时会忽视这一点。”杨振明告诉记者,“若想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大型机械与技术标准化的有机结合至关重要。”多年来,市农机部门始终将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与农机作业技术标准化的提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杨振明介绍,以整地为例,经过30多年的耕种实践,当地农民都已认识到使用小马力拖拉机耕种土地的直接后果是土壤板结和犁底层上移,粮食产量很难提高,庄稼抗倒伏能力下降。而使用大型机械进行标准化整地的优势就是可以打破犁底层,建立土壤水库。当雨量较大时,多余的雨水渗入耕层以下被储存起来,地表不形成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当干旱时,储存在耕层下的水分开始供应作物生长;由于深松打破了犁底层,作物根系能下扎,根系发达,作物的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同样,在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环节按照标准化作业也可达到高产、高质量的效果。

为了高标准抓好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结合各项重点工作安排和农时要求,市农机部门就水旱田整地、旱田播种、水稻智能催芽、蔬菜生产技术等方面分别确立了标准,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立标,实现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战略升级;通过组织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基层农民现场参观学习,展示标准化、宣传标准化、学习标准化、推广标准化,形成了上下参与共同高标准抓好农业生产的良好局面。

谈到农机技术标准化的推广工作时,杨振明告诉记者:“在实际中发现,许多县级农机部门在整地、播种、插秧、田间管理以及收获等主要田间作业环节,大多通过开展标准化作业竞赛活动,促进田间作业标准化水平提高,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合作社:数量与质量双线提升

如果说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是推动绥化农机化发展重要基础的话,那么,农机专业合作社无疑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了。

近年来,绥化市市委市政府对当地合作社发展尤为重视,合作社数量迅猛上升。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绥化市共成立合作社8315个,其中千万元级合作社已发展到219个,是两年前的3.9倍。合作社大型农机具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力达到了109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7.7%,是两年前的6.3倍。合作社共吸纳77795户农民入社,入社规模经营面积为263.1万亩,平均入社土地面积1.2万亩,3万亩以上的12个。全市农机合作社总收益12亿元,收益在5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107个,全市平均每个合作社收益548.6万元。今年,绥化市仍将合作社发展作为当地农机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由此可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大幅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方式,让农民有时间可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最终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合作社支付农民的流转土地费用通常比农民自己种地的收入还要高,一是合作社作业采用大型机械,提高效率,增产增收;二是合作社集体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可以享受优惠价格;三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合作社在市场上更有话语权,合作社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或直接卖给粮库、加工企业等,使价格攀升,合作社与农民之间形成双赢关系。

近几年,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当前,绥化市已成功探索了企业带动型、村组干部牵动型、能人领办型、农机合作社承载型、场(院、校)地共建型、市场引带型6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模式。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8315个,比两年前增长了266%;成功探索了股份合作、家庭农场、农企合作、农机合作社、场村共建五种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全市有39个乡(镇)、86个村实现了整乡整村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了21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4%。新建畜牧规模养殖场860个、畜牧现代科技示范园区40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了70%。全市以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5.5万多个,仅今年就新增3.1万个,较2012年增长了126%。

“对于合作社发展模式的选择,合作社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王桂芝告诉记者,“衡量好坏的标准并不仅是合作社的规模与收入,还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有利于粮食增产,二是有利于农民增收,三是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规模经营。”

 

                大马力拖拉机正在雪地中进行活雪作业

 

                        耕整地机械正在作业

 

             打捆机配套大马力动力机械,将效果发挥到极致

 

                         大型机械秋整地现场

 

                             玉米收获现场



http://farm.00-net.com/nz/nj/2014-3-5/nj_7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