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柯炳生:没有农机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网友投稿  2014-03-11  互联网

杨雪 马铮

“如果问我最关注什么问题,那就是粮食安全。因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不是短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3月4日,李克强总理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经济、农业界委员并参加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总理面前就当前农业发展问题做了发言。讨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柯炳生。

粮食安全仍有挑战

“今年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连增,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这也容易让我们放松,觉得粮食生产已经没有问题了,如今在媒体上,粮食安全就不再是一个热点话题。但实际上,我们的粮食生产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城镇化加快的当下,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保证粮食安全问题呢?”柯炳生说。

在谈到粮食生产的问题上,柯炳生说:“我们知道,总产等于面积乘上单产,耕地面积已经没有增长的可能性,我们有18亿亩耕地这个红线,而且现在已经越来越逼近这个红线。因此,要提高产量,就只能靠提高单产。单产靠什么提高?只能靠科技。但是科技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在一定程度上,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单产量也会越高。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等省份很容易就能看到这个效果。但是,在我国华北还有南方地区,土地规模很小,怎么提高单产?我们就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效益。前提是必须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愿流转土地。”

柯炳生举了一个的例子。“在河北省,有一个很好的技术能够提高土地产量,那就是深松。深松能提高15%左右的产量,但要深松到地下45厘米以上,这就只能靠农业机械来完成。可是,一家一户的小地块怎么用农机?大型机械下地调头都费劲。于是,农民就只好联合起来,把土地连片,于是合作社也应运而生了。”

没有农机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不等于农业现代化,但是没有机械化就一定没有农业现代化。”柯炳生说,“一个人依靠机械,可以生产出远远超过自身需要的农产品,这本身就是现代农业的一大特征。现在,很多农业技术都依赖于农业机械才能实现,比如深松技术。而且在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年两熟地区,农业机械在抢农时、减少损失方面的作用也极为突出。所以说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十分重要。国家也一直很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每年都会投入几百亿资金进行专项补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规模和水平。”

记者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装备技术相辅相成的农业发展原则询问柯炳生,他认为这种提法是很有道理的。“精耕细作与机械装备生产之间并无矛盾,是可以结合的。这个是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具体分析的。比如我们的园艺生产,在采摘上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机器人帮忙,但是在一些环节就需要人工来进行更细致的作业。另外,我认为我们对传统精耕细作的概念也应该进行更新,所谓的精耕细作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我们对土地的关照,更为细心合理的利用资源,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有优势

针对当前国家鼓励发展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柯炳生认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都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他们之间并无矛盾。

“很多时候他们之间的概念也是融合的。像大户这种提法,其实从特征上看,与我们现在提出的家庭农场是很接近的,只是大户这种称呼并不太专业,家庭农场的提法更为恰当。首先农业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其次家庭农业生产以商品化为目标,所以称之为家庭农场。而合作社是一个更复杂的概念,它会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比如葡萄种植,可以一家一户种植,然后为了更好地拥有市场议价权,就联合起来进行销售,那么这就有了销售合作社。葡萄收获了就会有加工的需要,我们就可以联合起来购买设备,进行加工合作。再比如农机合作社,一家一户拥有农机不划算,那么我们就联合起来买农机合作使用,再发展就有了专门购买农机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合作社,如果再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实现一个完全商业化的农机服务模式。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合作社还是家庭农场、农机大户,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也都是我们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



http://farm.00-net.com/nz/nj/2014-3-11/nj_76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