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白人朴
◆支持重点应适度向提高农机化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倾斜,向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的落后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
◆进一步完善执行政策的制度办法和运行机制,创新操作方式,使政策在执行中更简便、高效、廉洁。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鼓励支持创新联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可探索试行“双轨制”职业教育。
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农机战线如何在总结“十二五”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站在新起点清醒地审视“十三五”的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和发展预期,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已是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需要农机人集思广益,深入研究和思考,为科学决策奉献智慧和力量。
新起点“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进展,成就辉煌。规划目标到2015年的两个定量指标,“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2012年已提前实现,2013年达10.6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将于今年(2014年)提前实现,预期可达61%以上。这意味着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代化进程中,机械化生产方式替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明显增强,我国农业开启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进程正在加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全国农业机械购置年总投入已上升到近千亿元,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已达200亿元以上的空前高度,农机作业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及金融、信贷等配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促进农机工业快速发展,2012年农机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570亿元,农机市场供销两旺。农机工业与农业机械化实现了互促共进发展,在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的进程中,质量和性能明显提高,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在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已经向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初加工和现代设施农业等领域拓展,积极协调推进已取得明显成效;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和新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智能化农机装备闪亮登场,赢得青睐,创新驱动发展已形成时代潮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农机化发展坚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世界农机企业巨头纷纷涌入中国,中国农机企业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努力提高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能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已形成近5500万人的农机化产业大军,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目前从事第一产业的人,5个人中已有1个是农机人,以农机手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在数量上虽然还比传统农民少,但代表了新兴的新生力量,数量在日益增加,而传统农民的数量在逐年减少,直至最后退出历史舞台。新型农民是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已成为发展大趋势;在涌现出4200多万个农机户的基础上,已形成520多万个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和3.8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在进一步增强,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进入中级阶段中后期,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大于60%向大于70%进军的发展关键时期,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的过渡期和转型升级期。审时度势,“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阔步前进,基础更好,能力更强,需求更迫切,是大有可为的发展时期。但要求也更高,难度也更大,要在解决新问题,满足新需求的严峻挑战中开拓前进!
新环境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在发布“十三五”规划编制已启动的信息时表示,我国人均GDP已达6700多美元,已属于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目标是希望通过“十三五”的努力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据世界银行分析预测,我国经济总量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发展总态势是稳中向好,中央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的一个合理区间,李克强总理报告说这是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的合理区间,是努力保证充分就业,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政策取向,有利于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改善民生,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我国城镇化水平2013年已达53.7%,已由农业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发展目标,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由以上信息可以推测,“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会越来越好,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因此,“十三五”依然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看到发展成就和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只有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昂首阔步继续前进。
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对矛盾和问题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和表述。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可以概括为是农机化发展需求迫切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是对农机化的需求很迫切,但技术和机具装备、发展资金、农机化人才及制度、政策都存在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低多高缺”现象,指低水平已不适应发展需求的还呈现过剩,落后的、该淘汰的淘汰不了,成为发展中的累赘;高水平迫切需要的供给不足,出现紧缺。总体上呈现出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不足并存的产需失衡现象。农机化有效供给不足是“四化”同步推进的短腿、短板,必须努力加以解决。
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三不”问题。
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农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领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北方旱作区与南方水田区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先进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0%以上,落后地区还不到20%;领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种植业与养殖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等。小麦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目前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3%以上,玉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正在加速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不平衡、差距大,意味着发展潜力和空间还很大。统筹兼顾,加强发展平衡性是新时期的努力方向。
不协调主要表现为8个方面: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与薄弱环节机械化严重滞后不协调;主攻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促农民增收、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关系还不够协调,需要统筹安排积极推进,找好平衡点;农机装备迅速增加与农机新人培育要求还不够协调;农机化的劳动力替代作用发挥与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还不够协调;农机装备供给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不够协调;农机与农艺融合还不够协调;增大农机投入需求与资金困难、投入不足还不协调;科学发展要求与体制机制障碍还不够协调。这8个方面的不协调现象都是前进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靠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来解决。
不可持续主要表现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水土资源紧缺与气候变化、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农机化发展克服资源环境制约严峻挑战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产增收型农机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解决好不可持续问题,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机战线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新时期开拓前进的努力方向。
新期待与新举措“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处于历史机遇难得、挑战前所未有、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级阶段中后期,也就是快速成长与转型升级交融,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数量迅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改善、质的提高和效益提升。我们的责任是认清形势,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顺应规律,有所作为。要善于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解决好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发展总态势:由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向农业全面机械化进军。要求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发展路径是: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拓展,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重点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奋力主攻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实现“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的伟大梦想。总目标: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适应、相衔接,为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番”总目标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撑,到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年均提高速度保持在2%以上的合理区间。总任务:在“四化”同步推进中,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惠及民生福祉做出农业机械化新贡献。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领域拓宽、范围延伸、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区域协调、质量提高、效益提升、安全环保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达到新境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努力实现农机梦。发展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贯彻落实10字方针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产增收型农业机械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主要举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实施效果。进入新起点,政策支持要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更着力在提高政策实施效果上下功夫。不断健全完善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长效机制的政策体系,强化对增强现代农业基础的支持保护制度。把主攻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仍然作为支持重点的基础上,支持重点应适度向提高农机化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倾斜。新增补贴适当向农机化难度大、水平低的丘陵山区,向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的落后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增大农机化发展弱势地区的政策资金投入强度。使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深松耕补贴、机具报废更新补贴、金融信贷服务等政策进一步配套完善,使《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六章规定的4条“扶持措施”,进一步从政策上加以落实。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执行政策的制度办法和运行机制,创新操作方式,使制度办法更科学、规范,更惠民、利民、便民,在执行中更简便、高效、廉洁。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尊重农民权益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做到到位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功能互补、良性互动格局,使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统一、让公权力为民造福,提高政策实施效果。要敢于担当,会用政策,用好政策,把好事办好,利国利民,使政策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高对农机化国内需求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搭建创新平台,鼓励支持创新联盟,加快农机产品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变的进程,推进“先进、智能、环保”农机产品发展,加大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机企业集团和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农机制造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并形成一批“专、精、特”农机中小企业,创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农机名牌产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加快推进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提高国内需求有效供给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大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作为主要目标,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制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技术体系。支持技术集成推广,装备研发更新,创新驱动发展,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产增收型农业机械化提供科技支撑。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培育壮大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十三五”要在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农机专业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促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促进农机化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思想业务过硬的农机化产业大军。在我国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进程中,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要把培养造就一支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有技能、会经营、能操作使用现代农业装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思想业务过硬的农机化产业大军,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支队伍的收入在当地一般属中上或高收入水平;使他们坚信新型职业农民是很体面、受人尊敬的光荣职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培养造就这支产业大军要继续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要继续开展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扩大试点规模,积极推进整省试点,并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方式。“十三五”力争做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并把培养青年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在新挑战、新环境下,农机化人才辈出,贡献巨大,后继有人。新型职业农民可探索试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可上新农民职业学校,学员农闲期间在学校学习,农忙期间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去工作实习。学习内容紧密与生产实际的典型农机化工作任务直接挂钩,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学员与接纳学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签订协议,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为学员提供实习工作岗位,并赞助学习费用,提供实习工资,并可在学员毕业后挑选人员去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就业工作,实现双赢。学员理论和实践学习结束,考核合格取得新农民合格证书,这是执业资格证书,是认定职业就业资格的门槛和“身份证”,终身受用。在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有志于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鼓励支持经过外出闯荡历练的本土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做贡献。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努力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今年一号文件指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在新时期首次明确提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走符合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个新思路对走什么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做出了更加明确、具体、便于操作的新概括,对路怎么走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指明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前进方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指南针。有了指南针,走路就不会偏失方向。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以上精神,坚持走好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一定能为解决好上述三大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时,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探索。目前,实践中已经呈现出一些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进行总结、分类、比较、优选及进一步优化;对在新领域开拓前进中出现的一些新模式,要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创新发展。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各地自然和经济、技术条件差异较大,适宜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十三五”要加大探索力度,结合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因地因时制宜地找出和推荐好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模式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在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投入效果,经济有效地实现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实现更重质量和效益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