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机服务组织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网友投稿  2013-09-17  互联网

9月5日,以“农机服务组织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农机化发展黑龙江论坛在2013年第六届中国黑龙江北大荒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期间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李树君,黑龙江省农委农机局局长郑联邦、福田雷沃重工董事长、总经理王桂民和凯斯纽荷兰中国农机总裁邓蓝山等专家学者、企业高层在论坛上作报告,畅谈中国农机化发展。他们的报告内容翔实,观点发人深省,本报特整理报告内容,以飨读者。

 

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农机化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罗锡文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农机企业规模小,产品以中小型低端产品为主,高端农业智能化机具长期依赖进口,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20—30年。因此,我国亟需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

信息化是农机装备重要方向

农机装备的信息化指综合运用机械电子、光学物理、传感控制、信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使机器能高效、简便、安全、可靠地完成作业任务。与传统农机相比,信息农机装备具有更好的易用性、可靠性、有效性;人与机、机与物之间交互性较好;工作运行表现为更高、更快、更好,效率普遍提高50%—60%;且智能化农机装备比普通农机装备增值30%—40%。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已开始融合现代微电子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主流趋势。

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农机制造水平

我们要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设计水平,农机零部件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适应于不同零部件特征的参数化设计。基于知识工程的农机快速设计系统、基于PDM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的并行协同设计和基于虚拟环境农机虚拟装配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排种轮、毛刷轮和排种器装配已经得到应用。

信息化技术除了可以提升农业机械设计水平,还可以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柔性制造技术(FMT),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技术,虚拟制造与网络制造技术,农机制造全生命周期信息闭环管理(MRO)技术,面向农机制造资源管理中的ERP技术,农机制造硬件、软件支持平台技术,农机大批量定制技术以及农机制造执行系统(MES)技术等都是方兴未艾的朝阳技术,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农机作业水平

信息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农情信息采集,包括土壤信息采集、作物长势信息采集、作物病虫草害信息采集等。华南农业大学研制成功带GPS的土壤耕作阻力测量装置;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车载式系统和田间移动式土壤水分、压实复合传感器,土壤营养成分传感器,光纤式叶绿素仪,四波段作物生长检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等也是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情采集的代表。

信息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作业水平还突出表现在农业机械导航可应用于无人驾驶插秧机、拖拉机、直播机等,其关键技术包括导航定位技术、导航控制技术、转向轮偏角检测技术、遥控离合与启动技术、油门自动调节技术、作业机具自动操控技术、遥控熄火停车控制技术、自动避障技术、系统集成控制技术和监控终端技术等。基于GPS的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系统已分别在广东、上海、新疆、黑龙江等省市区开展应用示范。

信息化技术可提升全过程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如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干燥等,还可提升农业机械管理水平。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发了农垦农业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农田作业机械可以将作业位置、状态、工作参数等信息实时发送给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信息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并发出相应控制指令和作业处方数据。

总之,加快发展农机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需要,信息化是加快发展农机装备的必由之路,我国应大力加强农机装备的信息技术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突破智能装备数字化设计、自动导航协调控制技术和农业装备现场总线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大田果园作业智能装备、设施农业生产智能装备和畜禽水产精准生产装备等一批重大技术产品;构建肥/水/药/田间精准作业、畜禽水产自动饲喂和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等现代农机精准作业系统。

 

中国农业工程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 李树君

作为世界农机使用第一大国、制造第二大国,我国农业工程科技进步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全面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但与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在产业技术还是品种结构乃至产业结构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农业工程装备技术整体落后国外先进水平三十年,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产业科技合作,成为减小国际差距、引领行业进步、支撑产业跨越升级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工程国际化进程的回顾

中国农业工程界不断向外拓展合作与发展空间,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和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科学家广泛参与CIGR、AAAE、ASABE、AOCABFE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不断推进人员互访和联合培养,进行学术交流、科学研究以及产业经济合作等,加速了中国农业工程国际化发展进程。当前,国际农业工程的重心向亚洲转移,亚洲农业工程的重心向中国转移。如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这个有100多个国家会员的世界级组织,此前其学术活动中心在欧美地区。进入21世纪后,我国成功获得2004年、2010年和2014年国际农业工程大会主办权。

中美合作在美国科罗拉多连续组织召开了12次联合工作组会议,2012年7月首届“国际农业科技小型峰会”在山东省青岛市成功举办,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美国农业部副部长凯瑟琳·艾伦·渥特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出席会议,全面总结了中美农业科技进展和成就;中国与加拿大进行超高压处理技术对大豆蛋白生物活性影响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我国还不断加强人员互访和联合培养的力度,中国企业参加海外举办的享有盛誉的农机展;把握国际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新动态;访问考察国外先进农机企业,促进技术合作;国外团组来国内考察,了解发展形势和发展需求;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国外专业机构合作培养研修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业工程科技骨干;在国内、外为发展中国家举办各种农机培训班;覆盖60多个国家,以技术培训带动和促进我国农机出口。

在产业经济合作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关研究院所、企业与德国克拉斯公司联合研制水稻联合收割机,揭开了产业经济合作的序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著名农机企业纷纷进入中国,设立联合公司或独资公司,如迪尔佳联、迪尔天拖、上海纽荷兰、洋马(中国)公司、久保田(苏州)公司等。我国产业资本也纷纷实行“走出去”战略,中国一拖集团收购法国McCormick,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机工业收购世界级农机企业的第一案例。

我国还大力推进农业工程成套技术项目“走出去”。中国农机院承建的津巴布韦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为我国14个援非中心之一;2009年,中国农机院承揽了委内瑞拉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制造厂工业园项目;国机集团还与乌克兰农业巨头签署逾41亿美元合作协议。

我国农业工程国际化发展的展望

在当前学术已经国际化、产业已经国际化、市场更是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和高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我们要加大国际化平台建设力度,建立开放式的国际化研发中心;.加强人才互访和培训力度,选派优秀人才送出去(攻读学位、进修),把国外著名专家学者请进来,并邀请国外学生到中国联合培养,深入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还要积极推进政府间科技合作,推动建立国际化产业基地,推进联合跨国联盟的建立。以联合研发为基础,合作生产为契机,积极谋求与国外知名农机制造企业建立跨国联盟,建立海外产业基地。“立足自我,协同发展,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是我们的信条,要使产品走出去,技术输出去。例如我们将有针对性地进行东南亚、中亚、南美和非洲市场长期进入的策划与开发;与盖茨基金会合作,走进非洲。在推动建立国际化产业基地的过程中,应秉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与生物质能利用“四位一体”,种植机械化、养殖福利化、食品有机化、剩余物资源化“四化同步”的方针。

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在国际舞台取得今天的成就,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一定话语权,与行业各界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将继续再接再厉,加快推进学科国际化进程,为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和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努力!

 

黑龙江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黑龙江省农委农机局局长郑联邦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分配机制合理的现代农机合作社。其中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经验值得我们关注、思考和借鉴。

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实行入社土地保底,经成员大会确定入社土地每亩保底金350元,秋后先行兑付。2012年入社成员共分得土地保底金1054万元,解除入社成员后顾之忧。土地再次与资金一起参与分配,2012年,入社土地折资款与其他参与分配资金2848万元一起分配,土地折资分红453万元,平均每亩又分红151元。在提取公积金等同投资方面,2011年合作社提取公积金408.5万元,记入个人公积金账户参与下一年度分配。2012年经代表大会决定按50%提取盈余公积金852万元,合作社两年累计提取公积金1260多万元,增强了合作社发展活力。而且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将国投资产收益平均分配给成员,2011年国投资产分红389.9万元,平均分配到314户,户均分得12417元;2012年国投资产分红688.48万元,平均分配到1222户,户均分得5634元。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经营能力越来越强,经营效益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目前黑龙江省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充分展示了黑龙江省农民苦于探索、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其“规模经营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合理分配是合作社发展的关键;民主管理是合作社发展的保障;产权明晰是合作社发展的前提”的理念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现代农机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了黑龙江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和农民组织化水平,至少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一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2012年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平均每个劳动力种地375亩,普通农户平均每个劳动力种地35亩,是普通农户的10倍多。在农机合作社的带动下,黑龙江省有近40万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发展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经商。

第二是提高了先进技术到位率。2012年黑龙江省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1.7%,比2007年提高近1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到田靠农机,规模经营适合大农机作业,使先进农业科技能够落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玉米大垄通透栽培、水稻钵育摆栽、马铃薯大垄密植、深松整地、重大病虫害统防等高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是加快了产业化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拉动了黑龙江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独特的市场优势吸引了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等7家国外知名企业,一拖、常发等8家国内大型企业落户黑龙江省。同时,还培育壮大了勃农、融拓北方等17家本地企业。

第四是扩大了国家购置补贴受益面。目前国家补贴对农户购置单机最多可以补到25万元,但不能解决全程机械化问题。2012年黑龙江省发放农民购机补贴4.1亿元,受益农户1.6万户,平均每户2.56万元,平均每亩640元。例如上述的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1200万元补贴到5万亩,每亩仅需要240元。目前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每户享受国家补贴5000元,仅占散户补贴的1/5,就实现了现代农机化水平,国家补贴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是促进了农业增效。2012年全省农机合作社玉米、大豆平均单产分别为1388.05斤、334.6斤,比普通农户分别高出28.6%、9.8%。农机合作社玉米、大豆亩成本平均为520.67元、379.34元,比普通农户分别节省了24.5%、6.7%。入社成员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1474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870元。

 

雷沃与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

福田雷沃重工董事长、总经理 王桂民

福田雷沃重工在农业装备方面现有包括拖拉机、收获机械、打捆机及液压翻转犁等在内的业务。2013年1—6月,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41%,各业务市场整体竞争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2010年12月,整合福田雷沃重工在技术、管理、品牌、分销、服务方面,以及黑龙江农垦总局在市场需求方面的优势,福田雷沃重工与农垦总局共同出资成立了雷沃北大荒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雷沃北大荒工厂定位于“以黑龙江为中心,辐射东北亚区域”的高端农业装备产业化基地和农机具业务区域研究中心。一期规划生产拖拉机、收获机械等农业装备产品,二期规划生产农机具和汽车专用车产品。到2022年,雷沃北大荒工厂农业装备业务规划实现销量2万台,销售收入30亿元。自雷沃北大荒工厂建设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2012年6月8日正式投产,现已累计生产3500余台大中马力拖拉机和收获机。

黑龙江地区农机需求多样,农垦和专业合作社是国内现代化大农业的典型代表。现代化大农业要求农业装备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要求提供全程机械化综合解决方案。福田雷沃重工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球农业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未来5年,福田雷沃重工将针对黑龙江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大型、高端的拖拉机、收获机械产品,逐步进入牧草机械、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谷物烘干机业务。持续加大产品创新投入,搭建了“欧洲—天津—潍坊”三位一体的全球研发体系,现已有研发人员600余人,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并与黑龙江农垦总局一起,共同推进雷沃示范农场的建立,推动雷沃产品升级的同时,实现雷沃、农场、用户和政府“四方共赢”。通过推进供应链升级、核心零部件自制及精益制造体系,持续提高产品可靠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福田雷沃重工将依托北大荒工厂,与黑龙江农垦总局一起,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服务于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

 

凯斯纽荷兰与黑龙江省农机化

凯斯纽荷兰中国农机总裁 邓蓝山

斯品牌

改革开放以后,凯斯万国积极参与中国的农机化事业。1980年,中国农垦系统利用补偿贸易建立的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引进了全套美国万国公司的农机设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规模达30万亩耕地的现代化农场。引进的设备包括大功率轮式拖拉机50台,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42台,各类农具198台(套)。在动力机械上,有无线电话装置,田间作业时驾驶员可与生产调度人员联络。

1983年,万国与凯斯合并成立凯斯公司,其180马力拖拉机和180马力联合收割机成为中国农业批量使用的功率最大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轴流滚筒新技术在美国市场开始应用后的第3年,黑龙江农垦在中国开始率先应用。

1994年,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再次引进凯斯发动机功率为195马力的凯斯7220拖拉机20台(全动力换挡),同时引进发动机功率为230马力的2台凯斯2166联合收割机,用于水稻收获。

1997年,凯斯在哈尔滨设立代表处。

1999年,黑龙江垦区利用日本政府贷款项目引进20台功率为240马力的凯斯2366轴流联合收割机。

2002年,农业部精准农业项目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实施,凯斯先后提供了2台375马力的橡胶履带拖拉机,2台带有GPS接收装置的2366联合收割机,1台可进行变量配药的3200高地隙喷药机,1台可进行变量施肥的空气播种机,2台可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凯斯730B联合整地机以及耕耘机,以及GPS地面站纠偏系统等。作为中国农业实施的第一精准农业项目,所引进的凯斯农机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该项目的成功,为接下来10余年里黑龙江垦区现代农机装备项目和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8年,黑龙江省建立10个农机合作社,在当时国际市场农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凯斯优先向黑龙江省供货,提供了合作社需要的主要关键设备。从那时开始,210马力以上拖拉机成为黑龙江省新建设的近800个农机合作社中的主要动力机械。

荷兰品牌

1998年,纽荷兰向黑龙江省北兴农场的肖亚农和859农场的葛佰林以分期付款方式销售了纽荷兰180马力和160马力拖拉机各一台,他们成为中国第一批个人从国外公司直接购买大马力拖拉机的用户。同年,纽荷兰还向黑龙江格球山农场的用户销售了一批110马力轮式拖拉机,用于代替履带拖拉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格球山农场用户共购买了40余台110马力轮式拖拉机,全部替代了老式履带拖拉机。

纽荷兰开创了中国进口大马力拖拉机向中国用户零售的先河,1999年,纽荷兰向黑龙江农垦提供了363台160马力拖拉机。纽荷兰拖拉机的大批量应用,为以后黑龙江垦区大马力拖拉机的引进与应用积累了经验,并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2年,纽荷兰向黑龙江省格球山农场提供了一台370马力的FX28自走式青贮收获机,成为当时黑龙江省应用功率最大、作业效率最高的青贮收获机。接着,纽荷兰还向黑龙江省提供了包括打捆机、自走式割草机和牵引式割草机等在内的成套牧草机械,使得纽荷兰品牌成为牧草机械行业的领先者。

生产基地与服务支持

1999年,纽荷兰与黑龙江农垦总局签订协议,建立拖拉机合资企业——哈尔滨纽荷兰北大荒拖拉机有限公司,公司除了组装大马力拖拉机外,还建有备件中心和培训中心。两年后,公司转为独资企业,其早期的产品主要销往新疆、江苏等地,促进了中国田间主要动力机械由履带拖拉机向轮式拖拉机的转变。

2005年,凯斯纽荷兰哈尔滨制造基地开始与黑龙江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进行合作办学,利用各自的优势,为农机行业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2008年,黑龙江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开始为凯斯纽荷兰建设新址,2009年公司搬迁到新址。

2011年12月,凯斯纽荷兰公司与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协议,购买土地40万平方米,建立新的大型农机制造基地。目前,研发中心已经开始正式运营,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将在年底前完成。该制造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机制造基地。



http://farm.00-net.com/nz/nj/2013-9-17/nj_76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