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河南:农机专业合作社——构筑现代农业强力支撑

网友投稿  2012-11-14  互联网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继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后农机化发展道路上的又一积极探索和实践。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农机补贴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探索形成了“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主导、政策倾斜,社会服务、提高效益”的发展路径,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力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先锋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大学校”,开展农机安全监理的“新阵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的“生力军”。

发展速度快。2007年,全省工商登记注册农机合作社500余家。到2008年底,发展到1068家,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2009年底,发展到2400余家,再次翻了一番多。2010年底全省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3520家,又增长了50%。2011年全省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4423家,入社农户8.92万户,合作社服务服务农户456万户,从业人员213323人。全省现有部级示范社17个,省级示范社299个。

装备结构优。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具29.7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5万台(套),拖拉机配套农具11.7万台(套),联合收割机52236台,其他机具37259台。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配置多以大型、高性能机具为主,占全省动力机械配置亩平均值的33.96%,节约农机动力三分之二。这些机具作业质量优、经济效益高,代表了国内农机装备的发展水平。

服务能力强。2011年,年农机作业量1.02亿亩,社均2.3万亩以上,其中跨区作业面积4248万亩。承包、托管土地突破900万亩,拉动农机工业产值近91亿元。解决1400万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其年务工总收入达613亿元。

经济效益高。2011年,全省合作社资产总额达到82亿元,社均大中型机械20台,社均总收入达到85万元,其中,社均农机化服务总收入60万元。培育打造了资产上亿元的大型农机合作社,涌现了一批流转土地上万亩的示范农机合作社。年农机作业量1.02亿亩次,。

管理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全部经工商注册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正由数量扩张向效益提升方向转变,由劳动联合为主向劳动联合带动土地联合、资本联合及其他要素联合的方向转变,由耕种收纯农田作业向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等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

投资力度大。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原值达125亿元,其中:农业机械原值达到67.4亿元。配套设施面积达464万平方米。2007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在济源市、焦作市和信阳市固始县召开三次“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现场会”,省财政先后安排1.09亿元,对近1000个农机合作社给予资金扶持或机具奖励。2009年以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先满足农机合作社购机需求;玉米机收、土地深松、新技术推广等项目,均优先在农机合作社实施。

促进效应明显。到2011年底,全省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698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05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31.1万台,联合收获机械达到15.8万台。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8%,比2002年提高30个百分点,机耕做到应耕尽耕;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均稳定在95%以上;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3%,机收水平接近50%;水稻机插率13.9%,机收率达到76.5%。农业机械化成为河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亮点,为河南粮食实现“八连增”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这些发展成就,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功不可没。

农机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了农业整体素质,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农业节本增效和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机地把第二产业的农机产品,通过第三产业的方式来为第一产业服务,即“接二连三归一”效应。河南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规划,到2020年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覆盖率达到全省土地面积的80%以上。2012年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突破72%,十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河南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构筑现代农业强力支撑。



http://farm.00-net.com/nz/nj/2012-11-14/nj_7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