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机科技话创新 畅所欲言谋发展

网友投稿  2012-10-16  互联网

康毅夫 白云鹤

编者按

9月28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隆重举办之际,农机科技创新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高峰论坛同期举行。这是农机行业首次在农交会期间举办全国农机科技论坛,是农机科技领域的一次“全体大会”。论坛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农业机械化及农机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自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农机企业的专家学者,从我国农业现代化阶段与农业机械化机遇、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农机农艺融合、创新驱动企业等不同角度,强调了农业机械化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全方位探讨了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思路,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 刘宪:

将农机化科技创新的硕果结满农民的地头

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方案》提出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在全国开展“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是农业部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活动的重要部署。

近年来,农机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得到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越来越多的关注。课题研究和成果评价越来越看重推广应用的效果,科研资源向推广倾斜的趋势明显。通过深入调查农民的技术需求,及时了解农业生产第一线情况,有效地整合利用科技资源,打破部门学科和单位的界限,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进而提升农业科研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从玉米、水稻、油菜、马铃薯、甘蔗等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研究入手,从作物品种、农艺模式、种植模式入手,研究适应农机农艺融合需要的技术体系和装备,提供科研成果,从源头上探索解决农机农艺融合的问题。

开展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推广试验取得成功后,由推广机构将经过试验验证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直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缩短推广工作和农民的距离,也增强了推广的直观性。以农业部确定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重大农机化技术为参考,结合本地区生产实际确定若干项示范推广机具和技术,组织技术骨干加以实施。坚持试验先行,先取得第一手数据,再组织大范围示范推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按照不同的区域特点和不同的技术要求,探索建立不同形式的试验示范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汪懋华:

农机创新驱动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展望2020年和2030年,中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将实现由目前的54.8%分别提升至73%和83%,农业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与科技创新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升物质装备和改变发展方式的优先战略。在强大的政策推动和科技创新努力下,是可以做到的。

2000年到2005年,我国农机总动力增加了3165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879万千瓦,下一阶段,电动动力的利用,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将成为农机行业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农机化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高能耗的现实也使节能减排成为了我们必须为之努力的方向。

我国是农业装备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现代农业装备工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将科技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创新驱动发展,如何进行农机化发展的系统分析都是摆在农机人面前的一些障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同时,在农机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中,“良田、良种、良法”三结合也不容忽视。今年,国务院提出要在2012年建设4亿亩良田,以提高总产。

因此农机行业应围绕“良田、良种、良法”三结合实践和农业产业链全程机械化发展战略目标,突破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瓶颈性科学技术难题,着力加强农艺与农机的深度融合,推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与创新实践,推进农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升级,着力提高中、高端产品研发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农业规模化、精细化、设施化、标准化的要求,开展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研究,开拓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所要求的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及机械化作业工艺。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罗锡文: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推动农机化发展上新台阶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里提出,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最近我认为,只有将“品种”、“农艺”、“机械”这三个因素结合好,才能真正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才能真正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当前,研究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茬口、不同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模式,优化机械化技术路线,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作业的作物品种是我国农机农艺融合,促进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当务之急。

比如,在我国云贵川地区,套种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作业方法。将甘蔗套种大豆以后,保肥能力不断增强,作物长势良好,产量大幅提高。但是,分散的地块和一家一户的作业方式阻碍了作物行距的统一,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难以实现。这就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完备的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在这一点上,国外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像美国将全国玉米行距统一为76cm,而欧洲的作物种植行距则大多是25cm的倍数,小麦25cm、高粱50cm、玉米75cm,以便大规模机械化统一作业的实现。

近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调研时指出,农机行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通过建立由政府领导的农机农艺融合体制,农学、农机专家主动合作的平台,在农业产业体系中尽我们的努力,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把农业机械化推上新的历史台阶。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白人朴:

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农业机械化

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50%,跨入了中级阶段。新形势下我国农机化的主攻方向,已从重点生产环节机械化向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转移,先进地区已向农业全面机械化进军,要实现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无疑对农机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到2020年,与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相对应,农机化领域科技创新的目标应是:基本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农业机械化。

农业科技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与政策创新结合,取得重点突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10字方针要求,着力构建主要农产品农机农艺融合的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大力培育创新型农机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

通过加大对农机化弱势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支持,扭转目前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现象。利用创新驱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上新台阶,在拓展服务规模和领域,创建服务品牌,提高服务的经济效益上下功夫,更好地满足农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期待,开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同时,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导向,解决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以及激励机制协调配套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全系统的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力争在创新环境上取得新进展。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 叶兴庆:

农业机械化的历史机遇

多数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城镇化已进入中期加速阶段,而我国农业现代化则已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比相对滞后。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滞后于劳动生产率过低,农业机械化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绝佳手段。我国以18亿亩地,支撑13亿人口,农业机械化功不可没。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今天,结合我国“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农业农村工作整体精神,推动农业机械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科技力量为支撑。

围绕提高农机工业水平和农机产品适用性、便捷性、安全性,加强关键零部件和重点产品研发;围绕建立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围绕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的核心就在于农业机械化。

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时期,农业机械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肩负着“如何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自然利用率”的重要历史使命。农机行业要把促进节能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方向,更加注重研发以精准变量作业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农机装备,加快普及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地、节能农机化新技术。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树君:

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有效供给始终是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这样说,“即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1%,吃饭问题也始终是100%”,可见农业在保障国家安全上的重要地位。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农机化贡献举足轻重,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上农业装备作用显著。美国工程院评出20世纪对人类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二十大工程技术中,农业机械化排名第七,也从侧面证明了世界对农业机械化地位的认可。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第一使用大国和第二制造大国。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连续10年平均增幅超过25%。由此促生的整个农机行业,全年农机化服务经营产值达到4400亿元人民币。但是,与世界先进地区相比,我国农机产业集中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缺失,创新主体不突出,开发、设计、制造技术手段落后,品种结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缺乏。

针对这一现状,应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以转型促发展,建立由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农业装备向大型化、高效率、复式联合作业发展,通过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实现精准化、数字化农业,广泛采用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采用柔性制造等先进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机行业。中国农机院将科技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已构建出完善的“四位一体”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以产业效益回馈科学研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与效益的良性循环。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 李俊:

现阶段农业科技主要靠农机

农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中最主要的要素。农业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就是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农机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实施先进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农艺措施都必须物化到生产工具——农业机械上。一个时期,农机装备的科技水平,科技创新程度,往往代表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程度。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还不够发达,农业工程技术占主导地位,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发展首先要实现的目标,也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技主要依靠农业机械。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化发展水平高的主要标志就是农机科技水平(主要包括农机装备科技水平、农机管理科技水平)高,农机科技水平决定了农业装备水平和整个农机化水平,从而决定和影响了垦区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垦区始终坚持以农机装备更新、提高农机科技的推广应用水平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发展水平。进一步调整农机装备结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由农业机械化向农机现代化的转变。

无论是从理论上,或是从我国国情特点上,还是从黑龙江农垦近些年来农机化发展的经验上看,无一不证明我国在现阶段,农业靠科技,但农业科技主要靠农机。农机科技的进步和推广应用水平决定和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进程。因此,我国应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并把大力提升农机科技水平作为主要方向、目标、措施和手段,包括农机装备本身的科技水平和推广应用水平的提升。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玉荣:

科技助推由成本领先向技术领先的企业升级

近年来,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田雷沃”)一直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通过参与“稻麦跨区收获机械化技术研究”,“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研究和示范”,“水稻机械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和“多功能高效联合收获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300马力级大型拖拉机研究与开发”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不断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力争为农民提供最为科学、高效的农机装备。

目前,我国农机产业整体定位于全球中端市场,而未来的中国市场需求将向大型、高效、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角色则由单一产品制造者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福田雷沃将通过持续开展协同创新、强化产学研合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开发机制、推进企业自主试制试验中心建设、强化核心零部件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手段,实现由成本领先向技术领先的企业升级。

同时,企业也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在国家攻关项目立项及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增值税收入分配比例返还农机生产企业,并专款专用于农机企业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投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侵权,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整合资源,摆脱农机企业低端和无序竞争的局面,集中力量打造中国农业机械行业优势。



http://farm.00-net.com/nz/nj/2012-10-16/nj_7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