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两会”专版:建言献策为农机 深情厚意系“三农”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3-12  互联网

杨杰 孙红梅

编者按

又逢“两会”盛事,来自全国各族各界的代表、委员们肩负着时代使命,带着民意、带着责任,健步迈进人民大会堂,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在今年的“两会”上,“三农”工作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而农机工作则成为又一个亮点。

 

                    神圣庄严的人民大会堂 

 

                              安检现场

 

                        记者聚焦新闻人物

 

“稳中求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记者会现场实录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农机农艺融合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大问题

3月6日,全国政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主题为“稳中求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2011年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占53.5%,我们国家现在农业机械的综合运用率达到54.5%。

陈锡文指出,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保证2012年农业健康发展方面的一大措施就是要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号文件主题就是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保障农产品的供给。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几年中国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增长相当大程度是靠科技的进步。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去年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占53.5%,我们国家现在农业机械的综合运用率达到54.5%,说明这几方面这几年进步很快,对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陈锡文表示,农机和农艺的脱节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农机农艺在农业部分属两个司,农艺属于种植业司,农机属于农机化管理司,到了地方,农业局实际上只管农艺,另外有农机局。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如何能够通过农机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更好的运用,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大问题。

陈锡文称,有关部门正在认真研究,如何使农机更适应农业工作。研究良种和先进的植保技术之外,相关部门也提出农业机械要适应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综合利用水平,这样既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又能使原来农艺设计的目标更好实现,保障农业健康地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董事长任洪斌:

让更多的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董事长任洪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当前要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重视高端制造产业有利于把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让更多的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记者问:当年中苏两国在机械工业领域关系密切,近年来国机集团的发展令俄罗斯同行密切关注,俄方也愿意与国机集团开展合作,请问国机集团的改革在哪些领域值得俄罗斯同行借鉴?

任洪斌表示,国机集团所属的企业有许多都有五六十年的历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成立之初是靠前苏联这个老大哥帮助建立起来的。像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当年就是前苏联的企业帮助建设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机械工业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为代表的这批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成长,在某些领域也达到了与世界水平相近的程度了。他说:“我们非常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等兄弟企业的合作,我记得去年我到白俄罗斯去时,与当地业内的朋友们商谈,当年这些企业帮助了我们,但是过了若干年后我们可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和能力水平与他们相当甚至超过他们了,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期间与我们曾经的合作伙伴、帮助过我们的那些企业共同发展他们在本国的工业设施、工业企业。我们目前正在跟俄罗斯在发电设备、机床工艺等领域有比较深入的合作。我们也非常愿意与前苏联的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以及东欧等一些国家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

有媒体提问任洪斌:欧美金融危机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过分追求虚拟经济会带来巨大的风险,那作为制造业企业家,您认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我们当前强调发展实体经济有哪些重要意义? 

任洪斌表示,总理在报告当中讲到: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同时总理报告中还指出,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他认为这是对实体经济的重大利好。现阶段我国政府对实体经济给予高度的重视有两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重视实体经济就会对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使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保持社会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稳增长、惠民生、促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重视高端制造产业有利于把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让更多的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委员访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武:

设施农业发展需要破解难题

作为设施农业的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武对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寄予厚望。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侃侃而谈。

李武告诉记者,我国的设施农业是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家和各地政府对农产品生态和“菜篮子”工程的逐步重视,我国的设施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年四季供应的蔬菜数量充足、品种丰富。现在北京每个季节,甚至冬季都有100多个品种的蔬菜供给,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过去几十年是市场有什么,只能吃什么,吃反季节的蔬菜很少。

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对“菜篮子”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保障作用,但是面临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这就是单位面积的效益问题。其实,我国设施农业的面积并不少,但是效益比国外差很多,连栋日光温室单位面积的效益也就相当于国外的1/2或者1/3。分析起来,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缺乏适合我国栽培的高产、抗病虫害的品种。现在我国的实施农业主要是蔬菜、花卉和果树,80%—90%都是蔬菜。目前不少设施农业的专业品种还是靠进口。品种容易引进,但是需要创新,有一个加强研究的过程。第二,缺乏高效、高产的栽培技术。我国也在搞无土栽培技术,但是真正经得起考验、适合我国国情的,还是很少,不能满足我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第三,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跟不上。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农机化作业水平还不高,只是一些简单的农业机械在作业。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下来的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农业知识和农机技能掌握的少。设施农业中的机械化作业环境需要较深的专业知识,机械化水平跟不上,设施农业面临发展难题。第四,缺少设施农业中的设备,无土栽培的设备、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的设备等都很缺乏。比如,一个农民有三个大棚,每个有7、8分地大小,他拉来拉去,一次要四十多分钟,一天一个来回,就要三个小时,对体力消耗很大。无土栽培的设备,自动控制温度和湿度的设备,还包括通风等设备科技含量很高,价格也比较贵,但却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必不可少的部分。现在大棚卷帘机已经纳入了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目录,设施农业的这些装备也应该纳入补贴目录。

 

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

建立林业机具补贴制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农资综合、粮食、油料作物直补及良种、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补助政策,覆盖面广、资金投入大,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民增收。但从农民增收的角度来看,农村增收的渠道正在从耕地向山地扩展和延伸,广大山区农民为生态安全、木材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享有的惠林政策不多,增收潜力受限。目前,除林业重点工程国家给予一定补助外,许多林农在林业经营上无法享受与农业一样的政策支持,与种粮农民形成极大反差。为此,建议国家对林农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将现行的各项惠农政策延伸到林业,尽快出台造林、抚育、林木良种、林业机具购置、林区作业道路等补贴政策,使林农能够与粮农一样,共享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果。

长期以来,南方地区采用炼山造林方式,虽然减少了清理山场的成本支出,但也付出了破坏土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引发森林火灾和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提高林业机械应用水平,不仅有力策应了禁止炼山造林,降低了生态风险,保证了造林质量,而且解决了林业经营任务重、劳动力短缺问题,提高了经营效率,节约了经营成本,在林业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证明。但要全面提高林业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建议将林业生产机械如挖穴机、割灌机、削片机、防火防病虫害等小型机械纳入国家非通用类机型补贴范围,并将适合造林整地的挖掘机、起苗起重机等大型机械一并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对购置所需费用由中央给予一定补贴,以提高林业生产效率。

 

直接对话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

农机行业应重视节能减排

作为农业与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林而达今年的提案之一是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内容的。对于节能减排,他高度关注,认为农机行业也应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两会”期间,记者和他进行了直接对话。

记者:林委员您好,请您谈谈保护性耕作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林而达:科学发现,过度性耕作会降低土壤的肥力,引起碳的流失,碳的排放还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能源,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和适度耕作,减少了土壤碳的流失,包括利用一些特殊的机具进行保护性耕作,对于土壤和环境都是有利的。目前,各地很重视这项工作,有的地方已经计划推广,但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机械不合适、不配套,或是工作不完善等。农业保护性耕作大方向上没有错,只是在技术上,包括设备、耕作方式上需要加强,保证效果。保护性耕作需要推广和完善技术。

记者:保护性耕作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那么,植保机械用药会不会对土壤和环境有影响?

林而达:肯定是会有污染的,除了有重金属污染,还会对土壤有影响,因此农药要尽量少用。产生病虫害的原因很复杂,包括植物生长的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养分,养分不平衡也会引起病虫害。出现病虫害后,农民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打药,但没有从根源上去治理。另外在耕作上也存在这个问题,如何让土壤保持健康。

记者:在农业节能减排方面,您是权威专家。目前,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机的保有量越来越大,节能减排是否越来越重要?

林而达:灌溉用水、农药、化肥等的合理使用是农业节能减排的一个重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的合理处理及利用也是一个挑战,还要重视减少农业生产中直接能源消耗问题,例如提高大型农业机械和灌溉设备能源消耗的效率等。另外,在调整农业结构,改进水利灌溉工程、大棚、温室等设施方面,也有紧迫的技术发展需求。农机产品的节能减排,特别是从设计方面要重视,如燃烧是否充分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本身节能减排就是一个国际合作的任务。从农机行业来讲,也应为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实现作出贡献。

记者:近几年,国家对农机行业实行补贴政策,保有量上来了,但没有强制的报废措施,部分农机已经不用了,还有部分农机还在继续使用,但能耗大,不利于节能减排,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而达: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我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对达到使用年限的,应该有一些强制措施,也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进行报废更新。

 

人物回访

 

养蜂专用平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高兴地说:

“这对养蜂事业是个极大的促进!”

“对于今年农业部将养蜂专用平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我很满意,这充分证明了农业部及农机化管理司高度重视我们人大代表的建议,补贴政策是符合民意的,我相信,这对养蜂事业是个极大的促进。”3月7日,记者连线了在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蜜蜂研究所所长宋心仿,在电话那头,他非常高兴地说。

据了解,2012年全国补贴机具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微调,继续保持12大类46个小类180个品目,新增养蜂专用平台和灌溉用过滤器,取消浅松机和手动卷膜机补贴。

宋心仿说,以前农业部建议“各省可根据养蜂业发展实际需要,将养蜂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但是,养蜂专用机动平台是特制又完整的养蜂专用机具,蜂群可长年在车上饲养和生产,非常适合蜂群管理、创收和运输。养蜂专用机动平台如同庄稼收割机一样,是可以运动的专用机械,它包含了养蜂生产、生活全功能,不能将其作为“车辆”与“机械”分割开来认识。于是,去年他的提案建议“应统一实行补贴,由国家来推动实行,不能由各省来定,那样会混乱且难以实行。”

宋心仿说,今年农业部把养蜂专用平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对有效解除运蜂难、改善养蜂人生活、提高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促进养蜂业健康发展是一个很大促进。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养蜂事业。“养蜂虽产业比较小,养蜂专用机动平台的购买量也不会很大,但其意义重大、作用特殊,进入补贴,说明国家真正重视养蜂事业,意义非凡!”

 

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包俊臣:

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发展节能农机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18多亿亩耕地。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现代化农业进程中,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不仅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能够缓解国家能源压力,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低碳农业包括农业的低碳生产、农民的低碳生活和农村的环境质量等内涵,它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手段,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低碳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应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农业;尽可能节约各种资源,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节约型农业;以最小的物质投入获取社会最大产出的效益型农业;采用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的安全型农业。

农业是目前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我国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由于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的大量使用,耕地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每年产生150亿吨二氧化碳;与此同时,农业的生态系统可以抵消掉80%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禁止化肥的使用还可降低30%的农业碳排放。问题在于,禁止高碳型化肥、农药的使用势必对粮食和食物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应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建立和实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的管理机制,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逐步完善农业能源效率标准;其次,应重视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包括能源、环境、建筑、给排水、绿地等碳减排与扩碳汇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第三,应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示范带动,逐步转型提升。具体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应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持久地开展农民环境教育培训,提高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逐步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应把低碳农业列入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法规,建立低碳农产品认证制度,制定和推行低碳产品标准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采取补贴、价格调控等多种激励手段,鼓励农村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和生物质农业。

第三、大力实行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减排。应实施低碳耕作制度,发展节能农业机械,推广节约、生态养殖技术,逐步建设推广节能型住房和加快省柴煤灶的升级换代。

第四、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应结合现代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科学使用资金,实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推广沼气利用,建设生活垃圾、粪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

第五、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应围绕节肥、节药、节水、节能,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建立和完善污染减排体系,推动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

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扶持力度

我国农作物病虫灾害多发、重发、频发。发生种类1600多种,其中常发性重大病虫害近100种,必须加强监测预警,大力提升病虫防控能力。

防病治虫是农业生产中劳动强度最大、用工最多、技术含量最高、任务最重的环节,尤其是在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情况下,迫切需要解决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的突出问题。专业化统防统治是指具备一定病虫害防治技能的社会化组织,为农民提供规范化和规模化病虫害防控服务。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已注册专业化防治组织有1万多个,从业人员100万人,初步形成了专业合作社型、科技公司型、基层农技组织型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这些农村新型服务组织已成为部分粮食主产区控制病虫害的重要力量。据对浙江、湖南、河南等省调查,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与农民自己防治相比,每亩多收小麦30-40公斤、水稻50-60公斤,减少农药用量20%以上,亩节本增效150-200元。

然而,病虫害统防统治还处于发展初期。目前,专业化服务组织主要依靠收取农民的承包服务费来维持运转,一般一季小麦收取40-50元,一季水稻收取80-120元,相当于基本的药剂和作业费用,盈利水平很低,收费标准高农民又难以承受。2007年以来,浙江省从省、县两级财政拿出3亿多元资金补贴专业化防治组织,对开展统防统治的农民按每亩40元补助,防治组织减少农民收费,农民享受服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江苏、湖南、河南等省的部分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扶持措施,但这些扶持都是局部性的。由于缺少国家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加之病虫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防治作业的风险性,致使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盈利水平低、资金积累少、抗风险能力弱、发展壮大难。

专业化统防统治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其服务的产业是农业,服务的对象是农民,服务的内容是防灾减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如果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每年可减损增收粮食200亿公斤以上,减少农药用量近10万吨,为农民节本增收800亿元左右,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是政府倡导、社会受益、农民期盼的民心工程。2008年、2010年和2012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要大力扶持和发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为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切实推进这项惠农措施,建议国家财政部设立病虫害统防统治扶持专项,推广浙江等省的经验,按照单位面积防治成本30%左右的比例,对病虫害统防统治给予药剂、防治作业等补助,以进一步减轻农民防病治虫的负担,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确保农业持续丰收。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

重视农村耕地撂荒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少,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仅有18.18亿亩,可耕种面积逐年递减,受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最近几年耕地撂荒存在量大面广、持续时间长、撂荒面积不断增加的情况,这种耕地撂荒日趋严重的现象应该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调查发现,四川省、重庆市一些乡镇农村耕地撂荒越来越严重,大春耕地撂荒面积2%-20%,小春耕地撂荒面积高达20%-80%。如重庆市潼南县柏梓镇文明乡8村8组耕地约400亩,撂荒约100亩;1村2组耕地100多亩,撂荒近30亩;在撂荒地中,60%为坡瘠地、边远零星地,投入产出比较低。

农民普通认为,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的效益高,以种一亩水稻为例,产稻500公斤,收入1050元,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耗170元,请人抽水、犁田、栽秧、收割等费用610元左右,亩平纯收入270元左右(含自己的劳动量价值),即一个劳动力种一季水稻的净收入为270元。如果全部靠雇佣劳动力耕种,每亩则要亏200-300元。“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和“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就是现在农村的真实写照。

耕地撂荒说明了部分农民正在摆脱耕地对他们的束缚,耕地不再是他们谋生的唯一手段,这表明了它积极的一面。但最近几年耕地撂荒日趋严重,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为此,建议:

第一、按法定程序收回撂荒耕地,并重新发包。对当前农村的撂荒地,村社可按法定程序收回,采取多种方式重新发包。现在,基层对多年撂荒地不问不管,使耕地撂荒与日俱增。

第二、建立耕地流转机制,制定耕地流转及撂荒的实施意见,促进耕地有序流转。在尊重耕地二轮承包的基础上,应及时制定耕地流转实施意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从而规范耕地流转行为,避免出现新的矛盾和纠纷。

第三、退耕还林还草要与减少或避免撂荒相结合。对撂荒而无法转包的坡瘠地,即使没有达到退耕还林还草的要求,也可以列入退耕还林还草的计划。通过还林还草计划,消灭较大面积的撂荒。

第四、推广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力提倡免耕法等新型的耕作制度和使用先进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型收割机械、小型潜水泵等),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使之扩大种植面,以及适应当前农村“386199”的劳动力结构,减少农村隐形抛荒或撂荒。

第五、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大型超市或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农业”。鼓励农民建立水产、畜牧、养殖等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大型超市或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确保农民经济增收。



http://farm.00-net.com/nz/nj/2012-3-12/nj_75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