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

网友投稿  2011-10-09  互联网

马铮

编者按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据统计,201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约为3000万公顷,总产达1.5亿吨左右。玉米在我国分布广阔,种植模式千差万别,农艺不一,品种多样,作物生物特性差异较大。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农艺标准,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技术支持不足,给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推广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有鉴于此,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技教育司和种植业管理司于9月24日至25日在山东省潍坊市召开了全国玉米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座谈会。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农机工作者探讨了不同地区玉米品种、栽培模式和机械化的现状,系统地研讨了玉米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关键环节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问题,并听取了国外玉米生产农机农艺结合的经验与启示,以期加快推进我国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步伐。

 

品种、模式千差万别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种植非常广泛。从黑龙江、吉林、辽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延伸到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广西等10余个省(市、区),形成了一条东北至西南方向的玉米带,此外,在其他地区也多有种植。从种植品种上看,主要有春玉米和夏玉米两大类;农艺方面有套作、平作、垄作等形式。

黄淮海玉米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面积占全国的35%,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37%。中国农业大学王璞教授认为,目前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主要问题包括种植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品种多乱杂,主干品种少;病虫草害严重;耕层浅,水氮生产效率低;以及高温、多湿、寡照的环境逆境。他认为,麦套玉米改玉米夏直播将有利于小麦、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还可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单产,增加种植效益。他还认为,在目前生产水平下,黄淮海地区玉米种植质量七分在农机,三分在农艺,因为农艺相对成熟;农机是实现高质量栽培的关键。

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2010年,东北春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我国的35%和33%,2011年面积进一步扩大。在我国到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的任务中,东北承担了34.7%以上的份额。

目前,东北地区玉米平均单产为391.6公斤/亩,与当地可实现的800公斤/亩相距甚远。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明研究员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田土壤耕层明显存在“浅、实、少”的问题,即土壤耕层明显变浅,土壤结构紧实,严重板结,有效耕层土壤量显著减少,已经严重阻碍玉米产量潜力的正常发挥。他认为,可以通过合理密植、改善耕层、精细播种、冠层优化和肥水优化等方法改善这一问题。

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刘永红研究员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西南玉米间套种栽培模式与机械化情况。西南山地玉米生产生态特点为复种指数高,复种指数普遍超过200%;玉米多为间套种植,地块规模小、水低地高;旱涝交替与土壤酸粘瘦薄并存,干旱时土壤板结,影响微耕机田间作业,而涝渍则影响播种等田间作业效率;土壤呈酸、黏、瘦、薄的特点,农业机械阻抗系数大;此外,西南地区降雨集中,时间集中在6~9月,且多以大雨和暴雨形式出现,导致水土流失和玉米倒伏严重,影响田间耕、收作业。

在西南地区玉米地块中,退耕田块和陡坡耕地的面积分别占10%和40%,实现全程机械化并不现实。高山平坝和较缓和的丘陵地带约占西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的50%,是玉米全程机械化的重点区域。综合以上情况,刘永红研究员认为,西南地区适合耐旱、耐温、耐阴湿、抗病、抗倒、抗涝渍以及适于机播和机收品种。在土壤耕整技术方面,应以翻耕、旋耕、免耕、起垄、联合耕整为主;茬口休闲期土壤培肥施肥技术应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无机有机相配合;并建立播前耕整培肥技术。据刘永红研究员介绍,在简阳的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一片百亩试验田中,通过油菜、饲草、冬作马铃薯接茬玉米种植的技术模式,连续3年平均亩产突破700公斤。

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玉米收获机械化由于需求的推动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果穗收获、穗茎兼收、秸秆还田和籽粒直收等几种主要作业方式。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与农艺之间依赖关系将更加紧密。但毋庸讳言,在我国现有农机农艺条件下,玉米机械化生产中仍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机与农艺同步机制滞后,玉米生产模式多种多样,普遍存在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大的问题,所以推行玉米种植农艺和收获模式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推广玉米机械化生产体系的重要课题。

福田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收获机械总设计师王乐刚在座谈会上就此问题做了报告。他认为,现有玉米收获机械产品多为定制行距,对行距的适应性非常有限,一种行距或几种行距难以适应多种种植行距,玉米收获机械产品难以形成标准化、系列化,机械效能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普及和推广,并导致了产品的多样性,致使产品批量小、成熟度低,生产成本增加;由于各地玉米生物性状差别大,植株高度、结穗高度、果穗尺寸有较大差异,加之收获期的果穗成熟不一、秸秆利用的处理要求不同,机具难以同时满足各类玉米品种作业要求,如机具会因玉米品种的差异,在摘穗、剥皮等方面的收获质量产生较大差异;多样化的农艺不仅导致了农机的适应性差,同时降低了机具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在复种指数要求高的地区,难以满足农时的要求;而随着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要求越来越高,农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相对滞后,已难以支撑农业机械化的时代要求。因此,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乐刚认为,先进、高效的配套机组只有在规范、标准的农艺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所以,农机农艺部门要加强协作,寻找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破解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

在农艺适应农机方面,与农机发展需求相结合,开发、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农艺,在同一区域使用统一的标准化农艺,从而提高农机的区域适应性;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在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同时,改革种植农艺,实现规范、统一的种植标准,合理密植,如采用宽行距小株距的种植模式,改变目前小行距大株距的种植模式;对于套种地区也要结合机械化作业特点,规范种植模式,推广等行距播种模式,便于机械化综合作业;培育结穗高度适中、穗位整齐,有较好的抗倒伏、抗病害能力的优良品种,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是发展标准化农艺的基础,也是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农机适应农艺方面,农机企业是服务农业的主体之一,在推广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应把农机适应农艺作为重要的课题,以系统化的视角研究玉米生产机械化,持续开发先进、高效的玉米收获机械,并结合农艺条件和收获需求特点,开展产品技术研究和开发。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当前第1页/共2页  



http://farm.00-net.com/nz/nj/2011-10-9/nj_7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