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玉米机械化研究:为产业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图)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1-27  互联网

杨雪 杨鸿博 何苗 康毅夫 范大年

在采访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东兴教授之前,记者无数次想象着一位拥有多年行业工作经验和极高水平的玉米播种、收获的权威专家 “威严的导师形象”。而当记者敲门进入张东兴教授的办公室后,和蔼可亲的张教授用微笑打消了记者的紧张感,而这次采访也是从聊天开始的。

提起张教授的科研成果可以用“硕果累累”来形容。地膜回收机研制、 “十一五”攻关项目中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研制……而目前,张东兴教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玉米全程机械化研究。张东兴教授在2009年12月份撰文《关于提升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建议》书面向温家宝总理提出尽快提升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提起书面建议,他说,这缘于2007年开始他加入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2007年以前,张东兴教授一直研究马铃薯相关机械。加入玉米产业体系后,他开始致力于研究玉米机械化的发展。在几年的研究过程过,张东兴教授越来越体会到提升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势在必行。他认为,当前制约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因素,一是生产规模比较小,二是种植标准不统一。“玉米种植的行距和株距不同,导致一台玉米收获机甚至不能满足一个村子的收获需要。”张东兴教授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呈上建议后的不到4个月的时间,温总理就作出了批示。“领导的批示鼓舞了玉米产业体系的工作斗志。同时,也让整个体系的专家更加重视玉米机械装备和玉米机械化水平!”张东兴激动地说。

张东兴教授和他的学生们承担着玉米产业体系的行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他们正在研究“玉米机械化生产工艺与装备系统优化研究与示范项目”,具体涉及到了玉米种植模式研究、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张东兴教授介绍,玉米产业体系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为产业服务,解决玉米实际生产的应用问题。“我们研究出来的成果要直接应用于生产中,要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贡献实际力量。”张东兴教授说。

为了做好种植模式研究,张东兴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全国玉米主产区种植模式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21个试验点,包括黑龙江的兰西,辽宁的沈北新区,吉林的桦甸和通化,山东的青岛、济宁和章丘, 江苏的丰县,河南的焦作和浚县,天津的武清,河北的石家庄、衡水和唐山,陕西的榆林和径阳,山西的忻州和榆次,新疆的喀什,以及内蒙古的巴彦卓尔和赤峰。取得了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和机收损失的对比结果,并初步形成各区域的玉米机械化种植规程,黄淮海夏玉米机械化生产工艺技术规程。

做过张东兴教授的学生们都知道,想要进入他的团队就必须能吃苦。“搞玉米机械化研究工作就是一份艰苦的工作。”他说,“进玉米试验田掰棒子,玉米叶子把皮肤划伤了的事情是很常见的。但是,不这样工作怎么会有真实的数据和成果呢?!”目前,张东兴教授带14位研究生,其中还有一位从苏丹来的留学生。

为了进一步做好玉米机械化研究工作,张教授希望在我国有一个专门的玉米科技研发中心。“我们经常说农机与农艺要相互融合。玉米机械化发展中,离不开机械装备的研究和试验。”张东兴教授说。

 

             农业机械实验室 (Lab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1

 

            农业机械实验室 (Lab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2

 

         农业物料特性实验室 (Lab of Agro-materials Properties)



http://farm.00-net.com/nz/nj/2011-1-27/nj_7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