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坚定机插秧不动摇

网友投稿  2011-01-29  互联网

杨杰

“机插秧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推广机插秧技术,这是农机人的神圣使命!”——这是近日在农业部举行的2011年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会暨育插秧技术培训班上,多位农机和农艺专家发出的强烈呼声。

优势明显:机插秧亩增产逾30公斤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目前种植面积达到4.5亿亩,总产量超过1.8亿吨,种植户1.5亿户,约占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30%、粮食总产量的40%和农户总数的60%。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重点在水稻的生产。解决水稻生产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机插秧作为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亟需突破的瓶颈环节,显得尤其重要。

专家表示,水稻机插秧是一项精确的农业技术,可使秧苗扎根深浅一致,返青快,分蘖强,成活率高,容易获得稳产高产。与人工栽插相比,机插秧亩增产可达30公斤以上。据测算,我国水稻机插秧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增产1.35亿公斤。同时,机插秧采用的是毯状秧苗,具有密度大、秧龄短特性,可大量节省秧田并提高育秧工效。与常规大田育秧相比,秧池田利用率可提高8-10倍。这在耕地资源紧张的条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湖北省农机办副巡视员王友根介绍,经过实践,机插秧与人工插秧相比,不仅仅是减轻了劳动强度,抢住了季节,而且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优势,增产增收效果显而易见。一般请人工插秧一亩需120元,而机械插秧一亩仅60-80元,除此之外,还有节水、节药等优势。由于人工插秧劳力紧缺,季节紧,劳动强度大,农民一度将双季稻改种单季稻,而实现了水稻机插秧的地方,农民又恢复了双季稻的种植。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丁艳锋教授认为,均衡是水稻超高产群体的重要特征,机插水稻是实现群体均衡最有效和可靠的途径。测算表明,机插秧产量第一,特点是有效穗较多,而直播稻产量最低。机插水稻由高产挖掘的潜力并不是通过穗数的增加,而主要是通过增加穗粒数实现总颖花数的提高。

找准节点:育秧是关键

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主任、著名水稻机械化专家于林惠认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近年来,在机械装备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突出机械与农艺的协调配合,以机械化作业为核心,实现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等农艺配套技术的标准化。这与我国传统的机插秧技术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传统的机插秧技术,采用的是常规育秧、大苗洗根移栽,标准化程度低,费工耗时,操作繁琐,始终未能摆脱手工栽插的技术模式。新型机插秧技术,育秧方式有重大改进。采取软盘或双膜育秧,中小苗带土移栽,其秧田与大田比达1∶80-100,可大量节省秧田并显著提高育秧工效,育秧成本大为降低。标准化的育秧方式,为充分发挥插秧机的优越性能以及后期的群体质量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

丁艳锋表示,生产中常用方式有双膜育秧、软盘育秧及工厂化育秧。工厂化育秧投资成本高,实际生产应用不广。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是在工厂化育秧的基础上简化发展起来的,投资成本较低,是普遍采用的方式。此外,在江苏的实践中,广大农民还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简易标准化育秧方式,如就地取土育秧、淤泥育秧,以及砻糠、菌渣等基质育秧。

王友根认为,育好与插秧机配套的标准秧苗是关键。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湖北机插秧育秧90%以上用软盘。软盘价格适中,每个秧盘平均0.6元,每亩20盘需12元,可用2-3年,每亩年均投入只有4-6元。硬盘使用寿命长,每个秧盘价格5元,每亩20盘需100元,一次性投入大。 双膜虽然便宜,但操作麻烦、污染大。

多措并举:打消农民疑虑

王友根提出,农民一方面盼望解决机械插秧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有疑虑。一是担心成本过高,二是担心技术难学,三是担心能否增产。为此,农机推广部门必须要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对比试验,消除农民的疑虑。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农机”,王友根认为,农机部门向农民推广机插秧要重点做好七个方面,一要加强宣传。根据当地农艺要求编制一套育插秧教材和制作一张光盘,教材发给农户,光盘在电视台播放。通过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和各种专业服务组织的现身说法,谈经验、谈做法,现场宣讲,起到农民带动农民的作用。二要加强培训。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一项新的实用技术,要得到农民的认可,示范和培训是关键。三要开好育秧培训、插秧、田间管理、收获前的丰产观摩四个现场会。四要重在落实。要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协会、合作社为突破口,把任务落到实处。请机手介绍机插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五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通过相互检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促进机插秧的快速发展。六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扶持。积极争取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机插秧推广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七要重视总结表彰。对在机插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激发农机人员推广机插秧的热情。

对症下药:突破制约因素

在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当中,水稻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是最低的,2009年只有55.3%,低于小麦89.4%和玉米60.2%。从生产环节上看,主要是水稻栽植环节拖了后腿。2009年水稻机械栽植水平和玉米机收水平分别为16.7%、16.9%,基本相当。但2010年玉米机收水平提高了8个百分点,达到25%以上,而水稻机械栽植水平仅提高3.3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拉大。水稻栽插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环节。

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张文毅副研究员认为,多年来,经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生产的插秧机产品达到了较好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是,现有插秧机还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特殊需求,尚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中插秧机是成熟、可靠的技术,但限于我国的经济条件和育秧成本考虑,往往采取简化的育秧方式;或者对规格化、标准化的育秧要求认识不足,导致秧苗质量不符合插秧苗的要求,制约机插秧优势的发挥和推广。

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影响水稻栽插机械化发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不到位”,必须要对症下药,突破制约。首先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水田相对于旱田,机械化难度更大。一些农机部门的同志有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不够,推进力度不足,导致部分地区思想出现动摇,技术路线不明确,反反复复,又走了手抛秧的回头路。其次是技术培训没有到位。一些地方农机部门重补贴轻推广,重数量轻培训,片面追求插秧机数量的增长,却忽视了技术培训跟进。许多农民和机手对育秧环节技术掌握不够,致使机具作用没充分发挥出来,影响了机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第三是农机农艺结合没有到位。适应杂交稻、超级稻生产机械化和免耕栽培机械化发展需要的新机具研发与创新不足,需要农机部门和农业部门联合攻关,以满足杂交稻和超级稻大面积种植的需要。农艺部门对水稻育秧的技术指导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



http://farm.00-net.com/nz/nj/2011-1-29/nj_7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