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鉴戒得失 裨益未来 给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一个清晰的脉络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9-20  互联网

《中国农业机械化大事记》编委会主任 宋树友

我提议并编写《大事记》一书,除了我从事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三十多年,对这项事业有着深厚的、挥之不去的感情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确走过了不平凡的路程。六十年来,发生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能折射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广大农机人的艰苦奋斗和艰辛付出。准确地记录这些大事,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事业的尊重、对几代农机人的尊重。通过回顾历史,总结过去,以此起到鉴戒得失、裨益未来、昭示后人的作用,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大事记》记录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经验、教训,使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对人们系统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事记》经过了农机界的专家、学者和出版单位的共同努力,今天与大家见面了。在《大事记》出版发行之际,作为农机化战线上的一员老兵,我深感欣慰。

历史的回顾

旧中国留给新中国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局面,农业生产力极其低下,农业机械化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零星分布在江浙和东北地区少量的拖拉机和排灌机械,对当时农业生产的作用微乎其微,传统的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也相当匮乏。据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农村拥有的农具,只有抗日战争前的70%左右,牲畜则减少了60%。特别是连年的战乱,造成很多地方的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起步的。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期,农业机械化事业始终伴随着政治上充满激情和经济的不断起伏,在这种艰难曲折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做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这期间,我国的农机工业和农机管理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有所提高,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982年12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中央1号文件),允许农民个人或者联户购置小型农业机械,对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原则上也不必禁止私人购置。这一政策的出台,实现了农民生产经营权与拥有农业机械自主选择权的统一。从此,开始了“民办”机械化的新时期。农牧渔业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了农机经营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完善发展合作经营,积极支持专业户”的方针,对农户经营农业机械给予充分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办机械化的积极性。

2004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起点。这一年发生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中央财政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开始实行直接补贴政策;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三是全国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作业项目不断扩大。这些事实,集中反映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农业机械化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了加速发展的客观需求,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愿望更为迫切,国家财政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法规体系趋于完善,管理服务系统逐步健全,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环境大为改善、条件基本成熟。

我国农业机械化60年,尽管发展的历程充满了艰难曲折,但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200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8.22亿千瓦,是1949年的一万多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95%;全国每公顷耕地平均拥有农机动力6.75千瓦;拖拉机保有总量达到2021.91万台,是1949年的17.3万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68%;全国农机原值5191.86亿元,每个农户平均拥有农业机械原值2058元,占农村住户年末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34.27%;全国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使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

历史的经验和展望

我国农业机械化60年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复杂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过程。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有选择、有步骤地发展,才能不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我们走过的农业机械化历程看,有几点启示非常重要。

一、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指导和推动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农业机械化受到多重条件和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机械化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这是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最为重要的经验。

二、尊重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自主选择和主体地位,保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持久动力。我国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给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大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有了经营农业机械的自主权;二是农机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接受农民的自主选择,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构建多种形式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和广阔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使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也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

四、把国家支持与农民自主发展机械化结合起来,建立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在两个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农业机械化的稳定发展有了坚实的保障。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技术和物质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业机械化进入中级阶段,既是一个加快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保持较高效益相对困难的阶段。解决这个难题,要求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农业机械的社会化服务程度和利用效率;二是制约机械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加大技术攻关的力度;三是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受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规模、农民收入状况、国家支持力度、能源环境和农民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是伟大的事业,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亿万农民的愿望,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我们要充分认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坚定信心,更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既要有很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更要有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措施和行动。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有关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在《大事记》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农业部、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垦局、渔业局、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机安全报社等单位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在此,我们一并向关心和支持《大事记》编辑出版的所有单位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大事记》涉及的内容较多,时间较久,可能会有遗漏和不当之处,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此文为宋树友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大事记》首发式上的讲话,略有删节)



http://farm.00-net.com/nz/nj/2010-9-20/nj_75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