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重庆勇于担当

网友投稿  2010-06-07  互联网

宋毅 夏明

直辖市重庆注定要走一条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不同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当其他直辖市的农机化发展路线正随着都市型农业的蓬勃兴起而致力于设施农业、物理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高科技为载体的农机化新形态之时,重庆却依然在提高粮食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的路途上苦苦探寻。虽然是大型都市,但重庆农机化的水平还不如国内许多粮食主产区,哪怕是中西部的农业大省。其中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地处山区丘陵,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直辖市,实际上就是我国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一个缩影。

从另一个角度看,重庆的地位又举足轻重。作为大西南的第一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唯一直辖市,又是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说在山区丘陵为主的各省(区、市)中又是条件最好的地区,戴着最多的光环,因此重庆肩负着许许多多创新和突破的重任。特别是当我国农机化发展进入中级阶段之后,提升山区丘陵机械化水平已经迫在眉睫,历史的积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都要求重庆担当起突破山区丘陵机械化瓶颈的重任。

富庶的京、津、沪三市的农机同行们很难想象出同是直辖市的重庆农机部门在发展山区丘陵粮食生产机械化的时候面临怎样的困境:

自然条件较差。耕地少、田块小、泥脚深;海拔高度从几十米到1200-1300米,作业时间拉得很长,水稻机插从4月初开始,到记者采访时的5月底才插到海拔800米的地方;机收从8月初开始一直要收到10底。

经济基础薄弱。重庆辖区很多是省级贫困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尤以库区最穷。当年从论证三峡项目时,国家就不再投入新项目,导致各区县普遍缺少支柱产业,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土地抛荒、撂荒现象严重。

种植习惯落后。单一分散,种植品种繁杂,全市水稻品种多达300多个,真正是“十里不同天”,给有限的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来很大难度。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刚开始推广微耕机时,曾发生过农民买回微耕机并接受企业使用培训后,仍然不知道打开加油开关导致机器不能启动的事情,机器打不着农民却电话投诉企业的产品质量有问题,害得企业维修人员奔波200多公里跑过去,只为农民开了一下加油开关。

如此多的不利于因素,并没有动摇重庆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山区丘陵机械化的意志和决心。重庆原市长王鸿举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曾经亲赴北京,到农业部衔接协调发展山区丘陵机械化的有关事项;今年1月,市政府又专门致函农业部、财政部,请求中央提高三峡库区移民购机补贴标准。同时,市里做出决策: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微耕机、小型联合收割机每台分别增加500元和1000元的购机补贴;启动“农机展示展销中心”和“区域性农机抗灾救灾服务中心”建设以及配置农机推广工作车的试点等等。

从1999年起,重庆市就开始了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微耕机实行补贴的政策,比全国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早了5年。2004年,重庆市农机部门提出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指标衡量农机化发展程度,随后这一概念被农业部采用。2008年,重庆市又提出“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的工作思路,这条思路被公认为全国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正是在这条思路的指引下,重庆市农机化水平快速提升:2009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1.08%,尽管仍远低于全国48.8%的平均水平,但与自身2004年5.09%的水平相比,却是提高了近16个百分点,不可不谓骄人的战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庆突破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瓶颈的实践是与适应山区丘陵地区的小型机械装备研发生产同步进行的。

普及机耕环节,重庆从1999年起重点推广微耕机,但到2003年之前一直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进展不大。2004-2005年,农机管理部门争取到了以市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将推广微耕机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并做出了一系列硬性规定。如今重庆拥有国内产能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微耕机产业集群。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微耕机达53万台,占全国产量60%,全市当年新增7万台,有10万台用于出口,30多万台销往国内各省,成了名副其实的“微耕机之都”。著名企业合盛研制开发出70cm、90cm、95cm、135cm系列微耕机,其中135cm微耕机一天可以耕10多亩地,而一头耕牛一天最多只能耕一亩多地。重庆前市长王鸿举出访非洲时曾把合盛的微耕机产品作为礼品分别送给两位非洲国家的总统。

发展机收环节,重庆从率先解决收获装备入手。起初,市农机部门的思路是引进并大力推广洋马农机(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两行高性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并从2004年开始在本地做适应性试验,6年间根据试验结果,对这款机型进行了36处技术改造,使之成为性能、质量都令农机部门和农民机手非常满意的“精品”,2007年进入了国家支持推广的产品目录。2009年农机部门计划推广1000台,但结果只推出了300台,分析原因发现,单机价格太高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据此,农机部门调整思路:既要发展高性能收割机也要发展本地生产的简易割脱机械。于是 “富牌”“双恩”等本地生产的小型收割机械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虽然作业效率只有一天割10多亩,但很适应当地农民的购买力水平。2009年全市投入收获的机械达8000台,其中小型割脱机械就占1000多台。机械化收获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当地干部说:“机收是在最闷热的季节,往年这个时候,卫生院里经常是躺满了中暑的农民,而采用机器收割后,连中暑的人都少了。”

突破机插环节,重庆市水稻机插的起点较低,2006年只有1.4万亩,但几年间重庆农机部门所做的努力却是有目共睹的。2005年10月,市农机局在沙坪坝区陈家桥镇搞水稻机插秧推广会,时任副局长的罗泽宽吃住在农民家里,对浸种、育秧、整地的每一个细节都亲历亲为,机插演示那天,时任局长任大军和罗泽宽亲自下田操作机械为农民进行演示。2009年全市推广机插秧面积78万亩,补贴资金3800万元,主要用于提高插秧机补贴比率、购置秧盘、培训机手和解决基层的部分工作经费。为解决山区丘陵机插秧装备问题,日本井关公司研发、与重庆众全公司合作生产的两行插秧机已于年初在涪陵区下线,有望成为重庆的“主战机型”,1台机器1天可以插秧8-10亩。按照市农机部门的规划,今年全市水稻机插面积将突破100万亩,达到110万亩。

担当者需要勇气、担当还需要智慧、担当更需要应和。当前,提高山区丘陵机械化水平已经列入国家农机化发展战略的日常议程,从政策、项目、人才等方面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倾斜。在此基础上,只要广大丘陵山区的农机部门及全体农机人齐心协力、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必能开创山区丘陵机械化工作的新局面。



http://farm.00-net.com/nz/nj/2010-6-7/nj_7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