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科研的思考

网友投稿  2010-06-13  互联网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机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定下了基调。

1、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关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中央购机补贴。从2003年的2000万元,到今年的155亿元,中央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连续7年大幅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明确了16种优势农产品,并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确认和划定了59个优势区域。   

4、土地流转。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5、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目前我国耕地存在的问题有:田块崎零狭小,耕地细碎化;使用权分散,承包权插花;灌溉排水不良,不配套、越田灌排;交通不便,通行性、进入性差,机械无法下地。而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石;是开展良种与良法生产实践,保证粮食增产的前提;是农业工程技术集成的基础平台。

6、水资源高效利用。主要途径有改变灌溉方式、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挖掘水资源。

7、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山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农业机械作为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一旦利用好,将事半功倍。

8、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低碳农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环节之一。

机械化生产低碳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改革机械化耕作方式,减少能源需求与碳排放;运用机械化先进技术提高水、肥、药液等资源的精准、高效利用;提高农机制造和运用技术,优化装备结构;提高装备利用率和作业效率;改变农机装备的能源消费结构。   

9、农产品加工。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高新技术的运用,可延伸产业化的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全面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层次。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是构成现代农业十分重要的方面,是农业种养业升值的主要手段,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0、生物质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源,不仅是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据统计,我国可利用的生物质能潜力巨大:每年秸秆总量为6.8亿吨;每年生活垃圾产量达1.56亿吨(其中可作为能源原料的厨余垃圾占70%);每年畜禽粪便总量已达25亿吨。

11、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年7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要确保“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

12、“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

——保障国家食物供给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迫切需要农机化科技进步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趋势明显,迫切需要农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

——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挖掘科技潜力,确保技术超前储备和有效供给。

——振兴民族农业装备制造业,促进农机制造大国向强国的战略转型,迫切需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3、中国农业向国外发展。我国人多地少,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逐步在周边国家发展农业,例如云南腾冲的光明公司利用替代种植计划在缅甸开展水稻种植。

二、我国农机科研面临的挑战

我国农机科研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表现在:

1、研究方向:不能适时为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原因在于不了解政府要做什么、不知道农民需要什么、不了解国外发展趋势,方向分散、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研究方向,重复研究,缺乏全国大联合、大协作,产学研结合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机农艺结合不够。

2、团队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农机科研大团队,一些单位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团队,学术带头人不强、学术骨干不齐、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

3、条件建设:总体投入不足、资源分散、“小而全”、低水平重复、缺乏可行的共享机制。

三、对加强我国农机科研的思考

1、加强战略研究。要根据我国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研究至2020年和2030年我国农业发展对南方农业机械化的的要求,并据此制订我国农业机械化中长期发展战略,这是关系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事,我们要举全国之力,共同谋划好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计。  

2、凝炼研究方向。方向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等,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家“三农”政策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农作物关键作业环节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机农艺结合。

3、加强队伍建设。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培养学科带头人,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大培养力度。加强队伍建设还得选好苗子,学科带头人不但要学术水平高(根红),更要人品好(苗正)。领导要甘作伯乐,乐为人梯,着力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要有明确的培养规划,从课题申报、科研条件、学术交流等方面努力为中青年学术骨干成长创造条件;要鼓励中青年学术骨干干事、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干成事,努力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积极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 

4、加强条件建设。按照先进适用的原则,搭建资源共享的公共平台。  

5、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6、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农机、农艺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二者相互融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客观规律。脱离农艺搞农机,是“无的放矢”,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农机具“英雄无用武之地”;脱离农机这个技术载体搞农艺,再好的农艺措施也无法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推广。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推广过程中,要建立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的有效机制。

7、加强农机科研大联合、大协作。团结就是力量,联合才能干大事,协作才能干成大事。为了促进南方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要加强农机科研的大联合和大协作。以项目为纽带,在项目申报、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各单位的力量,既有任务分工,又相互支持合作,交流创新思想、互通相关信息,建立共同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

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锡文

(本文为作者在'2010年中国农机化论坛上的演讲)



http://farm.00-net.com/nz/nj/2010-6-13/nj_7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