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机培训要有新思维

零零社区网友  2009-10-10  互联网

谭铁安

农机技术培训对于推广先进适应农机装备技术,提高农用劳动者素质,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体制创新,推动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农机技术培训的阵地在农村,作用在农业,成效的检验在农民,它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目前基层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技术缺失,基础薄弱是基本现实,一些先进的农机技术和科技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科研院所不能得到转化,而农业农村和农民又迫切需要先进适应的农机装备和技术,可是承担农机技术培训推广的基层农机管理相关(主要是县一级的农业机械化学校),无论是技术上、功能上还是师资力量上,救助支持等方面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此造成基层农机技术培训的断层状态,要推动和促进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上水平,笔者认为,农机技术培训要有一定的新思维。

一、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将农机新技术、新成果通过培训而让农民接受,并使之转化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的新成果重点是技术和机具两个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机具,应该着力于先进、适用、安全、环保、节能、高效,而技术还应着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机培训内容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着力,才能焕发出不竭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农机培训的科学发展;而传统的农机培训内容,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扬弃”态度,促进技术更新,实现新陈代谢!

二、培训的方式要有新举措,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培训方式和手段直接关联。而目前基层农机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者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培训的技术不成熟,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大,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增多,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培训的方式必须要有新举措。可以采取定向委托培训(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学研用培训(基层农机培训主体或者农业发展公司),专家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厂家经销商、农机校一体化培训(农机技术普及)等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成果转化,促进整体提高。

三、培训的载体要有新形式。培训的载体与培训的成果关系重大,而目前农机培训的主要载体就是县级的农业机械化学校或者是一些短班,这些培训载体的技术条件不成熟,承载能力、创新能力也不高,培训的效果难以理想,要实现农机培训的效果,在培训载体上应该有新的突破,首先,培训的主体即农机培训的职能部门技术要成熟,教学形式和手段要优化,特别是培训的方向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符合当地农业农机产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在培训的载体上,可以借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平台,开展实地培训,服务上门;也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可以尝试和探索农村农机培训的经纪公司,通过公司,院校、企业以及产业的联动,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推动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四、培训的水平要有新境界。农机培训是农机技术和装备推进的关键因素,培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机事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培训的水平要有新的境界。一、农机培训要与技术推进相结合,农机培训的目的就是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培训必须与技术推进相结合,要将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推而广之,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其二,农机培训要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好的经营体制可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农机培训应着力于农机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利用产业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等政策优势和导向,促进农机技术、装备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通过农机经营体制创新,激发农机产业的潜能。其三,农机培训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通过培训,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其四,农机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农机培训这个市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市场,而是社会的需要。即农机培训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农机技术培训成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一种形式,同时,农机技术培训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适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农机技术培训的市场需求就在于此,只有这样,农机技术培训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http://farm.00-net.com/nz/nj/2009-10-10/nj_7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