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宝鸡市农业机械管理使用情况调查(一)

网友投稿  2009-03-11  互联网

王拴怀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掌握当前农业机械管理使用情况,加强全市农机安全监管工作,陕西省宝鸡市农机监理所组织相关农机管理人员,从10月23日至10月26日深入凤翔县横水镇、田家庄镇、长青镇压三个乡镇,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农业机械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使用管理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农机使用管理现状

凤翔县横水镇、田家庄镇、长青镇三个镇共管辖44个行政村、22914户,其中农机户1117户,占4.8%。调查表明,当前农机管理使用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登记挂牌率低。三镇共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124台,其中小型拖拉机588台,占52.3%;大中型拖拉机463台,占41.2%;联合收割机73台,占6.5%。1124台中,登记挂牌的有578台,占51.4%,未登记挂牌的546台,占48.6%。其中小型拖拉机登记挂牌267台,占拥有量的45.4%,大中型拖拉机登记挂牌的203台,占拥有量的43.8%,联合收割机登记挂牌的57台,占拥有量的78%。未登记挂牌的拖拉机大多为80、90年代出厂,其中70%以上有关手续已丢失,不符合国家规定登记挂牌条件。

2.年检率低。所调查三个镇的1124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中,参加2008年农机安全技术检验的373台,占拥有量的33.2%,占登记挂牌数的64.5%。其中小型拖拉机年检合格143台,占拥有量的24.3%,占登记挂牌的54.6%;大中型拖拉机年检合格151台,占拥有量的32.6%,占登记挂牌的74.4%;联合收割机年检合格54台,占拥有量的74%,占登记挂牌的95%。由于小型拖拉机大多出厂早,使用年限长,机手不愿意参检。而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大多是2000年以后出厂的,报户、年检率相对高。

3.机手持证率低。所调查三个镇的1124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中,具有有效证件的农机驾驶员为437人,持证率为38.9%。按每台机车一个有证驾驶员计算,尚有687台机车由无有效证件的驾驶人在驾驶操作,无证率达60%之高。无有效驾驶证者其中又有70%是以前有证的驾驶员,因未换证或年审而导致证件失效的。

4.机型老化严重。在所调查的588台小型拖拉机中,使用年限10年以下的有382台,占65%;使用年限10年以上的206台,占35%。463台大中型拖拉机中,使用年限15年以下的402台,占86.8%;使用年限15年以上的61台,占13.2%;73台联合收割机大多是2000年以后出厂的。

5.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得不实。所调查三个镇的1124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中,2008年有机户、机手与县监理站、乡镇政府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429份,占有机户数的38.4%,可以看出,有60%多的机手未与管理部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从全市看,农机管理使用情况基本与调查相符。到2007年底,全市拖拉机拥有量为3.82万台,登记挂牌1.34万台,约占35%;2008年年检1.1万台,占拥有量的29%,占登记挂牌数的78%;联合收割机拥有量为3078台,登记挂牌数为2726台,占88%;年检数为2400台,占拥有量的78%,占登记挂牌数的88%;全市农机有证驾驶员数为1.5万人,按每台机车一个驾驶员计算,与全市机车拥有量比,占39%,与登记挂牌数比,占94%,分别相差2.3万人和1000多人。可以看出,我市农机安全生产存在重大隐患,形势不容乐观。

二、趋势与特征

近年来,随着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落实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征。

1.拖拉机用途从农兼运型向纯农用型转变。推动这一转变主要有三个动因,一是拖拉机运输市场变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拖拉机兼营运输业,速度慢,装载量小,效率低,工作环境差的缺陷日渐显现,效率高、耗油低、机动性好的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已取代拖拉机占领了农村运输市场,拖拉机作业范围基本已回归农田。从调查看,农忙种田、农闲兼搞运麦草、建筑材料等的拖拉机仅占社会拥有量的10%左右。拖拉机大部分只在三夏三秋农忙季节跨户跨区从事耕种、旋播作业。二是比较效益低,收入减少。据调查,过去50马力以上拖拉机农兼用作业时,每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近两年由于活路减少,油价增高,大多数拖拉机仅在“三夏”“三秋”时作业20天左右,年纯收入在0.8万元以下,其比较效益低于外出务工的效益,许多机手选择外出务工,放弃了经营拖拉机搞运输,拖拉机已从农民的致富工具转变为从事农田作业必备工具。三是农民种田离不开拖拉机。目前我市农民家家都有责任田,外出务工大都属于离乡不离土的状况,而他们又不愿意养牛耕田,所以拖拉机成为他们的首选。据调查,在未登记挂牌的拖拉机中,80%以上属于这一类。这些拖拉机一般只耕种自己的责任田、拉运肥料、农产品和农作物秸秆等。这些大多是1995年以前出厂的手扶和小四轮拖拉机,已超过报废年限,这些机车机型陈旧,科技含量低,功能单一,作业效率低下,其油耗率超过标定值,发动机有效功率低于规定值,安全技术状况差,浪费能源,污染环境,农民又离不开它,既没有能力购置新机,又舍不得卖废铁,一直凑合使用,这是纯农田作业拖拉机比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2.机手对政府管理机关的期望增加。在调查中,我们对政府管理机关的工作与农机户进行了攀谈,大家除对政府管理机关的工作、作风等给予充分肯定外,普遍表示目前相关政策性管理费用项目多,费额偏高。他们认为目前农村社会经济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农民人均收入普遍比较低,车主、机手申办驾驶许可和行驶许可需要交纳驾驶技能培训费、登记挂牌费、年检费、保险费可以接受,但表示培训费、保险费较高。对养路费意见最大,他们认为如果每年偶尔去县城卖粮、运送蔬菜水果被运管部门拦住补交全年甚至更多的养路费太不公平(每年小型拖拉机养路费在600元以上)。机手认为这些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相当大,难以承受。他们希望农机监理、公安交管、运政运管等政府管理机关应向他们提供法律法规、信息、技术及产销等信息,而不只是收费罚款,还应帮助他们致富奔小康。

3.基层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弱化。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变化,目前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形势要求。一是农机安全监理法律法规不配套,全国至今没有出台一部与《道路交通安全法》配套实施的农机安全监管法规。省上也未及时修改《陕西省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陕西省农机事故处理办法》致使执法依据不完全。二是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体制混乱。我市市、县两级共有农机安全监理机构13个,其中独立设置的机构5个;安全监理、管理推广、技术培训三合一的结构7个;安全监理、管理推广二合一的机构有1个。三是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性质杂乱,行政执法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全市无行政性质的机构,全是事业性质,级别不统一,科级10个、副科级3个。无法名正言顺的开展农机安全监理行政执法工作。四是农机监理人员执行公务时,服装、标志等执法保障欠缺。加之农机监理部门对农机的行政许可权与公安交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权的脱节,出现了农机监理部门对农机安全生产实际上无法有效监管的尴尬局面。五是经费困难。《道交法》实施后,农机监理将农用运输车移交给公安部门以后,农机部门管理的机车由6.8万台下降至3.8万台,加之惠农政策的落实,取消了农机安管费、初检费、延期检验费、农机化发展基金、审验费,降低了牌证费收费标准等,农机监理收费减少了70%。分灶吃饭的财政供给体制,使得基层政府在经费预算时未考虑到这一因素,仍按原方案下达,农机监理机构的执法工作经费没有保障,许多县级农机监理机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甚至到了无钱养兵的状态,部分县区站在工作中重牌证、轻安全,重收费、轻监管。个别甚至产生了执法──收费──养人的恶性循环。六是监管网络网破线断。我市有县级农机监理机构12个,人员251个,人员偏少,特别是二合一、三合一单位,具体搞安全监理工作的仅7-8个人。乡镇机构改革时,撤销了原有的农机管理服务站,取消了专职农机管理人员,村组一级对农机安全管理基本无人过问,导致县、乡、村农机安全监管严重脱节,无法有效行使行政执法的职权。作为农机安全监管重要环节的乡村两级在实际管理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瘫痪状态,情况不明,底子不清,这是农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法载人、未经年检投入作业等严重违法违章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机生产作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4.农机驾驶操作队伍人员老化,整体素质不高。调查显示,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驾驶操作农业机械进行作业的大多是80年代的老驾驶员,80后、90后出生的年轻人不愿意驾驶农机作业,导致农机驾驶队伍文化程度低,安全生产意识差,对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构造、原理知之甚少,不能对农机进行科学有效维修保养,拖拉机技术状态差、油耗高、机械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往往是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未掌握就驾驶操作,机械磨损严重不能正常使用后才进行换件修理,发生了事故后才有反悔认识,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有些家庭甚至出现了反贫现象。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农机监理所)



http://farm.00-net.com/nz/nj/2009-3-11/nj_7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