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三十年 我们收获希望

网友投稿  2008-11-21  互联网

尹国庆

斗转星移,光阴飞度。转眼之间,三十年过去,三十年农机路风雨兼程,三十年农机人生历历在目。三十年,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三十年我们收获农机人的希望。

梦 想

我生长在江西省泰和县井冈山下的一个丘陵山村,祖祖辈辈在田地里耕耘,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到春插“双抢”季节,7、8岁的孩子也要去参加生产队劳动,同大人们一起插秧。顶着烈日,冒着酷署,挥着汗水,把一担担稻谷挑到生产队的粮仓,这是何等的艰辛啊!

记得在我上初中时,县农机局送来了手扶式插秧机。春插时,我就成为村里第一批机插手,由于那时机插秧不能有效适应,经常栽插“烟蔸禾”、“埋头禾”,所以不太受农民欢迎。但农业机械化成为农民的渴望和梦想。1978年秋季高考,我毅然选择了农机专业,开始圆我的农机梦。

迷 惘

4年大学寒窗,如饥似渴地学习,我们参加多功能手扶拖拉机的设计,进行水田行走机构的研制。1982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我面临诸多的选择,但还是回到了家乡,在泰和县农机局做农机技术员。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准备用我的热血年华抒写农机新篇章之时,国家开始了第一轮机构改革,我所在的县农机局也撤消了,农机管理人员纷纷“跳槽”,公社农机站的拖拉机或下放或变卖,大多农机站人去楼空。“分田到户,农机无路”已是大部分农机人的心态,农机化进入最低迷时期。那时,亲朋好友纷纷劝我离开这个行业,一些领导也动员我到乡镇政府走行政之路。在这么一段时间里,我也确实感到迷惘,农机的路在何方?

前 行

迷惘是短暂的。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指明了农业发展方向,农机化改革的号角吹响。1984年初,组织上安排我担任县农机站的负责人,一肩挑起重担。是年,与有关部门力争,我们率先在全省农机部门实行农用柴油管供用一条龙,柴油供应成为乡镇农机站的经营核心,站办经济实体日益红火。农机安全监理也在与公安、交通等部门奋争的夹缝之中生存,成为农机安全的守护神。农机技术培训如火如荼,大批的农用运输车驾驶员涌入学校学习驾驶,农机推广也是一浪高一浪。1991年,我又成为全县农机推广工作的带头人。我和同行从江苏盐城引进一台背负式收割机进行试验,成为全省机收示范的先行者。1997年,我和同行们精心策划,召开了一次近千人参观的农机现场演示会。各类农业机械闪亮登场,使全县农民大开了眼界。自此,联合收割机、抛秧机、机动喷雾器等各类机械,在我县逐步推广。近五年,随着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全县出现了新一轮的“农机热”。“忽如一夜春风来”,农机人铆足干劲迎盼着农机化又一个春天。

收 获

农机人撒下的是热血和汗水,收获的是大地的丰收和农民的微笑。如今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53.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0倍,耕种收农机化综合水平达48%,步入农机化中期阶段。我县农机化工作连续多年获得部省表彰,我也被授于“全省十佳农机局长”荣誉。

我县还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和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水稻育秧工厂,创建了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走入农村,人们都在争相赞颂农机化带来实惠:机耕机收相对于人畜力,平均每亩作业价格分别降低15元和50元,机插每亩增产粮食40公斤,省时又省力。农机化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县10多万农民工在外务工,由于农机大量投入,现返乡“双抢”农民工不足一成,减少五成以上,仅此一项,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忙期间,机声响彻田野,黄牛下岗,弯腰躬背的劳作已被机械化作业替代。

“铁牛”奋蹄自扬鞭。井冈山下农机人伴随农村改革发展大潮,将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建功立业,继续收获希望。



http://farm.00-net.com/nz/nj/2008-11-21/nj_7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