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重视农机具这块软肋 |
|
网友投稿 2008-10-22 互联网 |
|
朱礼好 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农机化、农机行业的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或忽视30年来的失误或教训。对于农机行业、农机工业来说,当前农机具的研发水平的落后就是一个不应绕过的软肋。近日拜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项南老先生的《中国自己的道路》(农业机械化文选)一书,深有感触。在1962年9月5日发表的《农机科研要走在农业机械化的前面》一文中,曾重点提到“根据农业机械化的长远规划和农业生产的急迫需要,当前农机科学研究工作,应当抓好四件事”,其中第一就是要抓机引农具的研究。他在当时就指出,在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中,农具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本书《农业机械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项南前辈又极为英明地指出:“拖拉机只是动力,真正完成各项作业的是农具,农具是直接作用于生产对象的工具,种类既多,适应性的要求又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动力机械还重要,还复杂。”“拖拉机的品种,在我国大体有几十种就够了,而农具就需要几百种,上千种。”一语中的。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国内农机具的研究仍然没有摆脱薄弱的现状。目前,国家和农机管理部门提倡保护性耕作,但是我们的机具却远远不能胜任形势的需要。记者在下乡采访的过程中,经常能听到有农民对农机具质量、性能、可靠性不满的抱怨与牢骚。有些有经验的农民,甚至通过自已重新焊接升降改装所购买的农机具,使之更方便作业、效率更高。快半个世纪了,长期以来的我们的有关农机部门和厂家都过于“重头不重屁股”(即重视拖拉机主机的研究却不重视配套农具的研究),厂家对农具的研发还停留在简单的旋耕机、秸秆还田机甚至单铧犁、耙层面,对于复合性的、多功能的农机具还是水中月镜中花一样可望不可及。一些综合性的主机厂家,对农机具的研究开发还严重脱节。国内企业已经有能力开发2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了,但是,对于大型、高效、复合智能化的农具机,却还没有见到一家。而且,随着国内主机厂家生产制造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目前,国内的几家主要的拖拉机企业正不断走向国外市场。前阶段我国出口的拖拉机主要是作为国外的园林机械,而随着企业实力的提高,拖拉机质量水平的不断上升,国外营销渠道、服务也不断加强,但却越来越呈现出配套农具跟不上主机出口的窘境。出口到海外的拖拉机,只能去购买国外高性能的农机具,但一方面由于与国外农机具产品研发上的脱节,显然在配套上衔接不良。这种情况下,国内农机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农具的研发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纵观国内,在农机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北、西北农场,大马力拖拉机所配套的大型农机具,大多为进口国外的厂家所垄断,像贝松、库恩、雷肯等,耐磨耐碰,牢固结实,作业效率高,性能优越,使用操作方便。自然,他们所获得的利润率也远远比国内那些生产低端、低附加值的农具产品要高得多。项南老人家的远见卓识,至今仍感震聋发聩。
|
|
http://farm.00-net.com/nz/nj/2008-10-22/nj_747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