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行进在艰难曲折和光荣梦想之间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6-17  互联网

吴宗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程,转眼间30年已成过往,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贵州省农机化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前进,在探索创新中发展,承载了贵州几代农机人无数的梦想和努力。当回望这极不平凡的30年,盘点我们的收获和成绩,我们心中除了欣慰和遗憾,还有对明天更多的期待和憧憬。

 

贵州发展农机化之难

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山区内陆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到过贵州的人都会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贵州发展农机化真难!

自然条件不利于农机化的发展从发展农机化的基础看,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省,自然条件差,土地零散不成规模,农作物的成熟期参差不齐,这些都极不利于农机的正常作业。农业机械的效力不能得到正常发挥,无形中又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农机投入成本,同时增加了机手的作业强度,影响了机手的经济收入,所以新型的、大中型的农机具推广难度大。

薄弱的基础设施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全省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和改善,但就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而言,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严重不足,很多村组没有通村公路,更谈不上机耕道和水渠网络等基础设施,加上自然条件恶劣,使得许多地区的农机拥有量只局限于轻便、小型的农机具。但即使是小型、轻便的农机具,机手作业时安全隐患也多,强度也大,转移期间,有的还得进行拆卸再靠人力运送,这必然会造成农机作业时间短,农机应有的效力不能得到发挥。再由于缺乏水渠网络,使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抢水打田时,还要增加保水的技术要求,无形中要求机手增加作业时间和提高操作技术含量,影响了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农机部门推进农机化的难度。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机的效率难以发挥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不易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和维修保养技术,使农机潜能和效率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削减了农机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农机使用周期短,效率低下。

农民的劳作惯性和经济条件阻碍农机化的发展贵州山区的交通和信息较闭塞,民族地区陈旧传统的劳作习惯、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贫困的经济基础,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等,使得农民对农业机械认识不够和使用不力,农机得不到优化配置,服务很难实现专业化和全程化。新型大中型农机具较贵,对农民来讲难以承受。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机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全省一半的乡镇没有农机技术服务站,有乡镇农机技术服务站的也多因工作人员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无推广活动经费,造成工作无目的,推广结果的好坏无责任,使得农民尽管有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的迫切愿望,但切缺少认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渠道。

 

发展贵州农机化之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然面临诸多的不利因素,但贵州农机人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立志改变落后的状况,实现贵州农机化事业的历史跨越。特别是近年来,全省提出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的发展思路,以制定实施符合本地实际的计策来攻克全省农机化发展之难,为全省农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省农机局在30年的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发展思路是:

——“三个服务”即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三个调整”即调整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机械的比例,在促进种植业机械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农产品加工机械的发展;调整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的比例,增强配套机具的适用性和功能性;调整粮食产前机械与粮食产后机械的比例,改变目前粮食产前机械与粮食产后机械比例失调,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六个坚持”: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农机化工作全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机化;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机工作的切入点;坚持树立“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理念,抢抓机遇,打好翻身仗;坚持按照“机械功能多样化、技术推广系列化、投入方式多元化、作业服务组织化”的格局,注重优化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和装备结构,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加快高科技含量和农村各生产所需机械的发展步伐。

——“四个转变”:即由抓农田作业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转变,重点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的转变,重点抓好油菜、薯类、烤烟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由抓种植业生产机械化,向牧草生产机械化的转变,重点抓好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由农业的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的转变,拉长农机社会化服务链,重点抓好农产品、果蔬加工、保鲜、包装、运输以及种子清选、包衣等机械化。

 

贵州农机化发展之效

在改革发展的热潮中,贵州农机拥有量和作业水平大幅增长,农机化事业呈现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到2007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412万千瓦,是1978年的10倍,拥有各类拖拉机12.05万台,增长610%,农副加工机械95.3万台,增加90万台,农用排灌机械36.3万台,增长1120%,联合收割机由零发展到近300台。各类农机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2007年全省完成机耕面积837万亩,增长330%,机收由零发展到300多万亩,机插秧面积达38.9万亩,机械、半机械化脱粒量增长30倍,农机排灌面积651万亩,增长1200%。

农业机械推广应用,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机化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几大可喜的变化;一是村寨道路上牛粪没了,卫生好,山上树青了、草绿了、环境美化了,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二是农机发展对计划生育工作起了促进、保障作用。用农机完成耕田、插秧、收割、运输等强体力劳动作业,不必生男孩来放牛,来犁田,有了农机化,生男生女都一样;三是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机化的发展,促使劳动力安心去从事二、三产业,收入逐年增加。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加快了农机化发展进程。2005年贵州水稻机械化插秧试验示范工作取得全面成功,实现了水稻机械化插秧历史性的突破后,2006年全省启动了机插秧百万亩示范工程,示范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2008年全省有81个县开展机插秧示范推广工作,实施机插秧面积40万亩。马铃薯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进一步扩大。在2005年引进马铃薯挖掘机试验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又引进甘肃、青海等厂家生产的马铃薯挖掘机、马铃薯种植机、开沟起垄机,分别在兴义市和龙里县试验示范,再次获得成功。全省开展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县已达25个,示范面积达25万亩。今年贵州还进一步填补玉米机收空白,在龙里、金沙、贞丰、威宁四县试验示范玉米机械化联合收获获得成功。

因地制宜开展农机化作业,促使土地利用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提高。目前贵州农机化生产主要在主产作物的生产环节上发挥作用。几年来适应贵州山区特点的小型农业机械数量增长迅速,机耕、机灌、机收、机脱粒不断增加,农机作业面逐步扩大。贵州20万元左右的高性能收割机由2005年几台发展到2007年的300多台,割晒机达1300多台。在全省现有的47块万亩以上坝子和适宜机作的地方,为弥补贵州收割机具的不足,还从江苏、重庆、广西等地引进500多台联合收割机到贵州开展跨区机收作业。农民对高性能收割机的机收效果尤其满意,一是机收比人工收割每亩少收费20元以上,不光省时还省了请人工等花费;二是机收比人工收割平均每亩减少抛洒损失2.5%?鸦三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了机耕队的帮助,撂荒的土地都种上了庄稼,对于保护和提高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农民满意、农机部门满意、当地政府满意。

扶持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子。农机化促进法的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在贵州农机化发展进程中催生了众多社会化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致富户。近年来各地根据经济条件等情况购机补贴分别为价款的30-70%。全省建立和完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达2000多个,许多农机大户成了本地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各地农机服务组织的建立一方面解决了许多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一方面通过有偿服务增加了农机户的收入,其中许多人成为致富带头人。贵定县盘江镇红旗村女子农机合作服务队由26位妇女组成,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7台套,每年完成机耕近万亩、机收3千多亩,生产经济效益40余万元,成为贵州以女性为主体的农机致富典型。服务队队长陈朝莲还被评选为“全国农机十大女杰”。

展望明天,贵州农机人深信,有全省农机部门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有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贵州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号角已经在黔贵大地、苗岭之乡吹响。



http://farm.00-net.com/nz/nj/2008-6-17/nj_7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