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亲历湖北农机化三十年

网友投稿  2008-07-21  互联网

刘烈辉

改革开放30年来,勤劳智慧的湖北人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湖北城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大学毕业后,在湖北省委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农机主管部门工作的时间,正好与改革开放同步,有幸参与了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建设发展,亲身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机化的新面貌新变化。30年中,湖北省农机化事业发生许多事情,有些人和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至今仍记忆犹新。

释放农机化发展源动力

1980年初的一天,《宜昌日报》发表一则新闻:当阳市一位农民买了一台3马力手扶拖拉机,引起了一时轰动。《宜昌日报》就农民个人购买拖拉机一事开展专题大讨论。1980年3月,枝城市(现宜都市)曾家岗乡大战坡村农民程启木筹款1000元,购买了一台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农忙种责任田,农闲跑运输,成为枝城市第一个个体购买拖拉机的农民,并被宜昌市评为当年十大新闻人物。可是,面对农田承包到户的新形势,一些人思想上产生了“分田到户,农机无路”的顾虑,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还能不能搞机械化、怎样搞机械化感到迷惘和困惑。

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湖北省农机局对农民个人购买农机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调查显示,到1982年6月,湖北省农户联户或独户购置的拖拉机达6758台,柴油机3667台。经研究,省农机局向湖北省政府呈报了《关于社员购买农业机械有关问题的报告》,省政府于8月批转了这份报告,批准了报告提出的“允许社员联户或独户购买包括拖拉机、柴油机在内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请求。湖北农村改革30年来,农机化领域发生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农民获得了投资经营农业机械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的获得,解决了发展农机化的基本动力问题,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此,湖北省农户购置经营农业机械在全省迅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省农机经营户发展到153万多户,其中专业户22.3万户,农机大户1.6万户。

机械到田头 收割不用愁

湖北的跨区机收是从1996年发展起来的,联合收割机也是从这一年发展起来的。每年五月,荆楚满畈麦飘香,成熟的麦子等待收获,小麦收割后就要栽插中稻,湖北农民将其称为农业“双抢”。春争日,夏争时,“双抢”期间的时间对农民来说相当宝贵,抢住了农时季节,就能增产粮食,能提高收割效率的联合收割机成为农民的帮手。可是,当时联合收割机一台几万元,其价格的昂贵,令不少农民望而却步。那些富裕起来的拖拉机手率先购买联合收割机开始跨区收麦。

为推广跨区收麦,那时每到5月下旬,我都要随省农机局领导,驾驶跨区收割指挥车,深入到小麦主产区的乡村,开展组织协调工作,了解机械化收麦进度。记得2000年麦收时节,我们在襄樊老河口市农村的一块麦地里碰上来自荆州洪湖市的一名联合收割机手正在抢收小麦。田边转弯时,风吹起他的头发,显出与他的年纪非常不般配的沧桑。他蓝色的上衣上,显示出像地图一样形状的白色,那是烈日下驾机收麦汗流过多留下的印迹。由此,不禁让人感受到跨区作业机手的艰辛,农机化事业建设的艰难。经过6年努力,2002年,迎来了全国小麦跨区机收现场会在湖北襄樊召开,当年湖北小麦机收水平达到41.9%,这一机收水平创下历史新高。

从2002年起,湖北开始主攻水稻机收。全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100万亩以上,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0%,水稻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0%,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四位。农民说:庄稼庄稼,装到家里才算,收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丰收时节,为将3000多万亩成熟的水稻颗粒归仓,农机部门特别是乡镇农机站的人员花了很大的气力,提供水稻收割信息,组织有机户与无机户签订作业合同,设立服务站迎机,组织机具零配件供应,加强跨区机收市场管理,确保了水稻机收顺利开展。2003年,省局提出把水稻机收扩大到全省所有水稻产区,全省已有联合收割机1.7万台,加上大量引进外省收割机,全省的水稻机收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广大农民高兴地说:机械到田头,收割不用愁。

2004年,湖北借鉴跨区机收的成功模式开始实行水稻机插跨区作业。来自江苏的200台插秧机自5月20日起,在湖北省枝江等17个县(市)的32个乡(镇)进行中稻跨区插秧。20日的机插是从枝江市仙女镇金胡村12组农民秦登梅的责任田里开始的,3台插秧机40分钟就将她家6亩中稻田插上嫩绿的新苗,秦登梅站在田埂上喜滋滋地说,我插了10年秧,今年终于不用自己辛苦了!

育秧是机插的难点,为了给机插提供配套的秧苗,湖北从江苏请来一批育秧技术人员前来对口支援,确保跨区机插进展顺利。湖北的水稻机插5年实现了5级跳,2004年机插3.2万亩,2005年机插25万亩,2006年机插146万亩,2007年机插235万亩,2008年早中稻已机插273万亩,加上晚稻机插,面积可达到300万亩。全省有80多个县市区,609个乡镇开展机插工作。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挺直腰板种水稻,5年来,湖北举全系统之力推进机插秧,省农机办负责推广机插秧技术的同志走遍了这些乡镇,培养了1000多名育秧技术骨干,许多乡村的田边地头都留下了省、市、县、乡农机干部和育秧技术人员的脚印。

要想富得快 责任制加机械

30年来,农机化为湖北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农机的种植大户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大冶市大箕铺镇后畈村12组农民侯安杰,2007年承包农田9280亩,其中,种粮的水田面积6730亩,种植中稻太湖糯,一季产粮336万公斤,每公斤售价2.3元,创收772.8万元,除去开支,获得纯收入70多万元。侯安杰说,是机械帮我种上万亩田,种田要说赚钱,主要是赚机械的钱,没有机械化,赚什么钱?谈都不谈!农忙季节,牛耕一亩100元钱,用机械只需15元,近4年,他投资先后购置79台农机种田。2006年、2007年他连续两年当选“全国粮食生产大户”,被湖北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标兵。2008年,侯安杰承包农田扩大到17209亩,成为全国第一种田大户。京山县永兴镇苏佘畈村一组农机种田大户刘若峥,从2003年起承包农田600亩,到2006年又增加承包面积380亩,到2007年增至1060亩。他先后投资近百万元购买农业机械,成为京山县第一个实现了小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农户。2007年,刘若峥承包农田1060亩,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全年获总收入126万元,获纯收入46万元。刘若峥深有体会地说:“承包上千亩地,靠人畜耕种根本不行,一方面没有劳力,另一方面靠人畜耕种也赚不钱,只有靠机械化种田,靠规模经营,才是赚钱之道。”

湖北农村流行一句顺口溜:哪家楼房高,哪家有机械。山区农民深感农机化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恩施州农民说:“要想富得快,责任制加机械”。房县青峰镇曾一度“农机俏过彩电”。荆州市农民把农机跨区作业形象地比喻为“流动的致富工厂”。

如今,湖北全省持续出现“农机热”,上半年,农民购置插秧机3880台,超过改革开放以来29年的总和。湖北祖祖辈辈农民盼望耕地不用牛,机收麦稻油,插秧不弯腰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全省农机化发展呈现出领导高度重视、农机部门尽职尽责、广大农民热心、社会舆论支持的大好局面,150多万湖北农机人正满怀信心,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只争朝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迎接更加光辉的未来。



http://farm.00-net.com/nz/nj/2008-7-21/nj_7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