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又好又快地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零零社区网友  2007-04-03  互联网

中国农业大学 白人朴

编者按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问题,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在农机系统各行各业引起了强烈反响。农机人深刻的认识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这是对农机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就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特征,才能明确如何提高农机化水平。本期登出中国农业大学白人朴教授撰写的文章,务求以深入全面的农机化战略研究视角,对我国农机化现状做出正确理解,为农机化工作者提供专业的研究理论,供大家学习讨论。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这是因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丰、农民富、农村安稳、城乡协调、国家强盛的产业基础和基本途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必须正确认识和回答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有什么阶段性特征,如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几个问题。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跨越

《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整体进入中级阶段,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进入高级阶段。”中级阶段划分是依据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标准的两个40%。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农业劳动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降到40%,则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按照统计口径,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006年已达38%,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依此发展趋势,2007年可达40%;农业劳动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2005年已降到39.53%,此趋势还在继续。这两项指标表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跨越的转折期。从整体而言,2007年就可能进入中级阶段。这将是农业机械化战线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贡献,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将是献给党的十七大的一份厚礼。在看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还要清楚地认识我国农业生产力不发达、农业基础薄弱情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中级阶段是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以此为新起点,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完成中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并为进一步向高级阶段发展打好基础。任务光荣又很艰巨,我们必须继续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推进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工作做好。

二、阶段性特征

依据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标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0%,农业劳动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0%的发展阶段,为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0~70%,农业劳动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在40~20%之间的发展阶段,为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0%,农业劳动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20%的发展阶段,为进入了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习惯上,人们常把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称为农业初步机械化阶段,指农业机械只在某些农作物的某些生产环节开始应用,农业生产方式总体上还是人畜力手工作业居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把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称为农业基本机械化阶段,指农业机械已在大多数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广泛应用,某些主要农作物已实现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总体上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已从初期的次要地位逐步成长壮大起来,到中级阶段转化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新生力量;把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称为农业全面机械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已处于主导地位,并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展。由此可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的过程,也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用物化劳动代替活劳动、增机减人(育人、转人)的人机运动过程。马克思提出了用什么劳动资料(尤其是机械性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是区别各种经济时代的根本标志的观点。他在考察工业革命如何由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生产的大工业后,得出了机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工业革命的起点的结论。纵观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把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视为农业领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革命起点,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由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发展到中级阶段,不仅有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有质的变化提高,常常表现出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格局变化,整体素质提高三大特征。

发展速度加快是中级阶段的显著特征。中级阶段的发展速度比初级阶段、高级阶段都快。中级阶段犹如生命曲线的成长期,是S型曲线中间较快的那一阶段,而初级阶段发展较慢,高级阶段较为平稳。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符合农业机械普及加速规律。由于农业机械化从初级阶段发展到中级阶段,已有多年的经验积累与物质技术基础,装备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得到多数农民认可。发展成长期有内生的强大成长力推动,是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这是农机化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在基础。从发展环境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处于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统筹城乡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已连续几年年均减少1200多万人。农村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2005年已降至3亿以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需求日益迫切。再加上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展环境发生了更加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变化。国家加大农业投入,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从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从0.7亿、3亿、6亿到12亿,连续几年翻番增长,这种不断巩固、完善、加强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和地方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上年提高2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水稻机收水平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难度最大的瓶颈环节玉米机收,近年来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了发展速度。全国最先享受玉米收获机购置补贴的试点省山东省,2006年玉米机收水平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实践证明,迫切需要与加大支持结合,使自身成长内在动力与外在助推力形成强大合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既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又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发展趋势,形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努力,大约还要通过20年左右的奋斗,完成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发展使命。用习惯说法,中国将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那时,世界上第一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将进入高级阶段,中国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前进。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好又快地发展现代农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有较大变化,主要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农机作业格局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并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在作业领域不断扩大的同时,发展重点逐渐转移。主攻重点由初期的耕整、排灌、植保机械化向种植、收获、收获后处理、加工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新增长点向各地优势农产品机械化、产业化发展,逐渐形成因地制宜、经济有效、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格局。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发生由辅助、次要地位转化为居主导地位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格局逐渐优化、现代化。人机配置格局将由过去增机又增人演变为增机减人(育人、转人)。传统生产要素逐渐被现代生产要素替代,用物化劳动代替活劳动,农业生产者数量大幅度减少,素质大幅度提高,劳动资料大量用农业机器代替传统手工工具,畜力逐渐退出农业生产领域。在实践中,河北农民说,小麦都是机收了,现在家里已经没有割小麦的镰刀了。江苏武进的农民说,机插秧使农民站起来了,人弯腰插秧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三是农业机械装备向技术含量提高,功能增多,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系列化发展,农业装备逐渐形成系列产品、成套设备、机器体系。四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由重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开发型向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五是农机经营格局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益兴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经营组织、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迅速成长壮大,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服务机制不断创新,以跨区作业为品牌的农机作业市场不断扩大,农机服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六是农机管理走上了法治轨道。200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有关部委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或修订完善了有关配套规章、条例,我国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在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管理走上了有法可依,规范健康的法治轨道。

农业总体素质提高的特征表现为随着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得到提高,从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是农民素质提高、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应用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农民由使用传统手工生产工具到使用现代农业机器,从凭经验、体力生产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生产,必须通过培训和实践,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已有农机户近3360万户,约占农户总数13.3%;乡村农机人员已有4100多万人,约占乡村农业从业人员13.8%。他们掌握了先进生产工具,成为懂技术、会使用操作机器的新型农民,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用机械化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生产方式,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与新知识积累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把大量占用、消耗人力和自然资源,对自然依赖很大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依靠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节约人力和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投资效益。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以后,收入并不高的农民会主动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逐渐成为我国购置农业机械的主体。2005年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费财政、集体、农民和社会投入总计292.62亿元,其中农民投入273.3亿元,占93.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成为农业机械投资的主体,其根本原因是对农机投资有利可图,可以增加收入。据调查,一般农机户可年净挣2~3万元。农机人员在农村都是佼佼者,他们是农村有文化、有技术、有事业心、年富力强、热心从事现代农业建设、为大家服务的新型农民,农机户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农村呈现三新(新装备、新农民、新生产方式),农业效益提高和竞争力增强,城乡差距缩小,是农业总体素质提高的重要特征。

从中级阶段的三大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清醒认识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艰巨性,又要速度快,又要素质和效益高。我们应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努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良性互动,实现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主要措施

抓住战略机遇期,又好又快地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意味着对新阶段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有正确而敏锐的判断,正确的决策部署和应对措施。在实践中,可以有很多措施。当前,加大投入、增强供给、健全服务、加强培训、优化格局等几个方面应作为主要着力点。

1.加大投入,健全农机具购置补贴制度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大农机购置资金投入。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必须在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和健全农机具购置补贴制度两个方面下功夫,积极为发展现代农业办好事、办实事。

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功能的迫切需要。既体现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又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近几年实施以来,效果很好,深得民心。既然行之有效,就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做得更好。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补贴资金力度逐年加大,深受农民欢迎拥护,激发了农民购机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2004年以来,我国农机总动力平均年均增长约4000万千瓦,农民购置农机投入年均约300亿元,2006年已超过400亿元,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1.85个百分点,2006年提高2个多百分点。但是,补贴资金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需求,还有近1/3的农牧业县没有享受到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的阳光;据已享受到农机具购置补贴的项目县反映,目前补贴资金只能满足农民20%左右的需求;补贴农机具的种类才7大类24种,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都需要继续扩大,让更多的农机户都能够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农民购置农机具,除新增外,还有更新。据测算,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还应当逐年适当提高,达到年投入15亿元左右,占农机购置总投入的比重达到3%左右,可以发挥更好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健全农机具购置补贴制度。近几年实行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深受基层和农民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按中央要求使目标清晰、效益直接、类型多样、公平公正、操作简便的农机具购置补贴制度逐步健全,并完善实施办法和工作机制。要建立农机具购置补贴稳定增长机制及财政投入重点转移机制,推进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积极投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机多元化投入机制,使农机具购置补贴形成健全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利于调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增大投入的积极性,以利于推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推进农机工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的质量提高,推进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普及应用,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化服务增强,从而在又好又快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程中,用健全的制度来激励、规范农机具购置补贴行为,提高补贴的制度效率。

2.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农机工业的两个能力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必须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增强农机工业的供给保障能力。目前,我国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已经成为世界上农业机械生产大国。但迫切需要的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机品种、质量、性能、作业项目不适应结构调整需要和高效、安全要求,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与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导致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高端产品对外依赖度较大的矛盾凸显。作为农机生产大国,拖拉机产量、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农机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已居世界前列,但是还没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机知名企业和中国制造的农机世界知名品牌,亟待实现零的突破;中国农机国际竞争力弱,出口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进口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大功率农机目前还主要依赖进口,农机进口逆差较大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低人工成本和低技术门槛的产品经不起市场风险,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生产中高端产品,实现由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生产强国转变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农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主要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新阶段我国农机工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两个能力:一是提高我国农机产品满足国内发展需求的能力;二是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围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饲养、生物质能源四大领域,主攻急需的农机关键技术装备。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多功能农业机械,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通用型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要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装备。尽快制定有利于农用工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中央精神能尽快落实。

3.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应用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先进生产力作用。由于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的国情,不宜家家户户成套配备农业机械,发展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机社会化服务来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社会效益,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共同利用的发展道路,是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经济有效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大力发展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支持农机大户发展;引导有一定规模和服务功能较强的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形成农机社会化服务龙头组织;大力发展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严格资格认定,规范中介行为;努力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和机制,创建农机服务品牌,提高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集约化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形成农机服务新的增长点。

健全农机市场服务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物流产业。建设发达的农机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农机市场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流通企业是联接、沟通农机生产企业与农机用户之间的重要渠道和桥梁。在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设中,必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机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机市场体系,并与农村市场体系相融。要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位置良好,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机市场;积极发展农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农机社会流通网络,并实现公共营销网络与企业营销网络有效对接;大力发展农机市场信息服务;发展农机产品期货市场,发挥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

进一步增强农机管理部门的服务能力,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完善服务措施,增强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规范农机市场行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4.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发了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使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数量减少,但素质有较大提高;要求从农业转移出更多的人从事二、三产业工作,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农业和非农产业更加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更加繁荣昌盛,人们的生活更丰富,生活质量和水平更高,社会更和谐。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要在农业生产中增机减人,更要增机育人,增机转人。农机系统要充分发挥其有培训基地、师资力量、培训经验等资源优势的有利条件,在增加现代农业装备,推进农业机械化时,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工作,为农机系统培养有文化、掌握现代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另一方面,还要使发展现代农业与发展二、三产业协调,利用有利条件,拓展培训功能和空间,开展适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加大“阳光工程”支持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非农产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不仅能增强向社会有效供给农产品的强大功能,还增加了向非农产业输送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功能。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新阶段,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努力推进增机育人、增机转人工程,也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人机协调发展工程。这是一件大事,一定要抓紧抓好。

5.优化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各地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农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要求,明确功能定位,选择好发展模式,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形成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为开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空间,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撑。

同时,要建立健全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协调互动机制和合作、互助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互助,形成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大提高。



http://farm.00-net.com/nz/nj/2007-4-3/nj_74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