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网友投稿  2007-10-08  互联网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宗锦耀

我国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一、深刻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

目前,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靠科技,而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突破了人力、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既有利于节本增效,又有利于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比如,联合收获小麦可减少小麦遗洒损失5%~8%,机械栽插比人工手插亩均节约成本30元以上,提高亩产25公斤以上。2006年,4100万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全国农机服务经营利润达1087亿元,相当于每人可以从农机经营中获得2650元的纯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使用农机参与乡村道路建设、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地推动村容整洁。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农机大户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已经成为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改变九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同时,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农村转移2.1亿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经营比较粗放,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有效提高。随着留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减少,迫切需要用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缓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拉动农机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正确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推进农业机械化,既要遵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又必须从我国国情和“三农”实际出发,牢牢把握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律,明确发展目标,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遵循经济规律。马克思说:“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按照这一经济原理,一旦农机作业价格低于人力作业价格,农机比人工在经济上、时效上、质量上综合考虑更合算的时候,农业生产才具备了普遍采用农机作业的经济前提。国内外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在经济可行这个前提下,结合农业劳动力、土地资源、农业种植制度、国家和农民经济条件等情况,辅以恰当的政策引导,探索出适合国情的良性发展机制,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选择符合国情的模式。综观美国、欧洲、日本等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的农机化发展模式,他们之间的发展道路和主要目标也有差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劳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路线;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路线;日本、韩国户均土地规模20亩左右,主要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路线。他们的共同点有三个:一是走高度的资金和技术密集的路子,机具技术含量高、价值大;二是农机一般只是作为替代人力、畜力作业的手段;三是农户的投入能力较强,购买农机主要是农户自有自用,为自家农业生产服务。而在中国,农民数量巨大、户均耕地很小(7.3亩左右)、农民收入很低的国情所决定,以上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需要走出不同于以上模式的一条新的道路。

回顾历史,我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探索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值得反思。第一、在过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对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采用国家包办、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试图速战速决,超越了生产实际需要和经济可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没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第二、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国家政策引导,基本上完全由农民自主发展,小型拖拉机增长过快,大量农机装备利用率很低,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产出率低,这种发展也是不经济的、不合理的。从中可以总结出两条经验:一是国家不应是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其主体应该是广大农民。二是要把国家的意志和农民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有效引导这个前提下,保证农民的自主发展。只有这样,农业机械化才能走上结构比较合理、技术装备水平比较高、资源比较节约,国家和农民投入最省、最有效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解决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生产的矛盾。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高,而我国农民户均耕地只有7.3亩,在这样情况下,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从1996年起,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作业。联合收割机跨县、跨省转场数百公里,作业时间从平均每年5~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平均单台单季作业面积由在本地作业的400~500亩增加到1000~1500亩,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有效作业时间甚至能长达50天以上,作业面积达3000~4000亩。小麦机收成本也从刚开始的40~50元/亩下降到近两年的30元/亩左右,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6年的78%。联合收割机的投资回收期从原来的10年以上,下降到3年左右。良好的投资回报率,促使全国各类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从1995年的7.5万台激增至2006年的56.8万台,年均增长20%,2006年参加跨区机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总数达到39万台。

目前,跨区作业已从小麦机收扩展到水稻机收、水稻机插、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秸秆还田、植保等环节,诞生了一批农机专业户、农机作业协会、作业公司。这一模式的成功,解决了我国农户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农户平均拥有耕地面积不及欧盟国家的1/40、美国的1/400的小规模农业的情况下,实现了小麦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以及超过发达国家的农机作业高效率和高利用率。跨区作业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了机具的重复购置,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做到了“买不起、用得起”,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在这种机制的带动下,农机化发展将越来越快。可以说,农机跨区作业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我国发展农机化必须走自己的路。我国人多、地小、农民收入低、积累少,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其他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不同,我国的农机不仅要作为替代人力、畜力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手段,而且要作为农民节本增效、农机手勤劳致富的工具;我国农民购买农机特别是价值较高的大中型机具不仅要为自家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社会化服务。所以我国农机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应该是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机大规模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效益,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三、努力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跨越

当前,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发展机制等条件已经俱备,我国农机化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但目前我国农机化发展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引导调控能力较弱,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品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机安全法规不配套,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机耕道、农机场库棚等农机化基础设施薄弱,机械作业效能难以充分发挥;燃油价格持续攀升,影响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扶持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农机化投入不足等。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是:保持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保持较快增长,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有新的突破,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农机装备总量达到8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到2020年,装备总量达到9.5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重点,可以概括为:努力提高四个水平,着力构建四个保障。

提高四个水平,即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生产水平。一要加强农业机械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积极构建新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和省级农机科技创新平台,集中力量突破农机化科技近中期发展的瓶颈问题,创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大力推广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油菜、花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努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养殖业和林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切实做好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植保等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技术推广工作,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二要加强宏观引导,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实施好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促进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保有量持续协调增长。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探索建立和实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机具,发展节能环保和多功能机具?熏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技术水平提高的发展方向转变。三要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加强农机化应用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县乡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履行好公益性职能。引导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机械跨区作业,不断扩大规模和范围。通过大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由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由种植业机械化向农林牧渔、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等领域拓展。四要强化农业机械监督管理,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规,强化农机监理执法工作,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和宣传教育防范体系,努力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

着力构建四个保障,即要为农机化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装备保障、质量保障、维修保障、人才保障。第一,促进农机工业发展,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装备保障。引导和鼓励农机企业增加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农机企业。鼓励发展新型、大中型农业装备,提高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性能水稻插秧机、谷物干燥设备、采棉机等国产化水平和技术档次,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第二,规范农机市场秩序,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质量保障。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在用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的行为,规范旧农机具交易,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扶持发展区域性农机中心市场,鼓励发展农机连锁经营,培育一批农机流通骨干企业,畅通优质农机产品销售渠道。第三,大力发展农机维修业,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维修保障。引导扶持建立区域性高性能农机具维修中心。依法对农业机械维修业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提高农机维修网点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鼓励农业机械生产、销售单位开展农业机械维修服务,为农业机械使用者提供方便。第四,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技能开发,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机化技术学校、重点农机企业等建立农机人才培养基地,分层次培养农机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高技能人才。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特别强调一下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问题。农业机械化是个过程,除了技术装备进步以外,更重要的是路径选择,方向对了,事半功倍。如何以最佳的资源配置、最稳妥的步骤、最可行的办法,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大的课题。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农业机械化事业是一项伟大、光明、灿烂的事业。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也一定能够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宗锦耀司长在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分会“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节选) 



http://farm.00-net.com/nz/nj/2007-10-8/nj_7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