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要求及新趋势

零零社区网友  2007-11-09  互联网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白人朴

党的十七大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机战线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必须深入研究新形势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要求及农机化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明确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为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一、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要求

农业机械化要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量、速、质、效四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量的增长分析。发展目标由原定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提高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在人口继续增长的情况下,由“总量”翻两番提高到“人均量”翻两番,难度更大了。意味着对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更高了。据研究,全国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由2000年接近1000美元提高到2020年达4000美元左右。全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一产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降到25%以下。此比重2000年为50%,2006年为42.6%。也就是说,未来十几年还要降17.6个百分点,要求年年持续降低1.26个百分点,一产从业人员要由2006年3.256亿人降到2020年2.06亿人左右,大约减少1.2亿人,难度是很大的。达到这个要求,一产劳动生产率应提高到1.4万元以上,约为2000年的3.4倍,2005年的2.1倍。即,今后发展要求农业用更少的人生产出数量更多、品质更优、价值更高的农产品,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就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生产要素,必须增机减人、育人、转人,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转化率。因此,农业机械装备量及作业量都将大幅度增加。从农机作业量分析,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1.22亿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1.57亿公顷,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才刚跨过40%的门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刚从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距2020年达到65%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更具体地说,目前全国机耕水平还不到60%;机械种植水平还不到35%,第一大作物水稻机种植还不到10%;机收水平还不到30%,第二大作物玉米机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玉米机收水平刚过5%。农机作业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农机装备量分析,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7.26亿千瓦,距2020年达到9.5亿千瓦的要求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玉米联合收获机2006年全国才1.5万台,山东就占了2/3还多,多数省、市、自治区目前还是空白。所以,农机作业量和农机装备量实现较大增长,已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从发展速度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才刚过40%,发展速度年平均提高0.7个百分点。到2020年,要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意味着今后十几年发展速度要比前几十年快得多,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要提高1.9个百分点左右,这个要求是高的,难度也是大的。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趋势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高举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的旗帜,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以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继往开来的精神状态,朝着在本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具体表现可概括为五大趋势:发展进程加快,发展质量提高,区域发展协调,建立理论体系,开放共赢俱增。

1.发展进程加快。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联系农机化实际,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成长期。从2004年以来,在国家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和农机化内在成长力等合力推动下,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4~2006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1.95个百分点,2006年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已跨入了中级阶段,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将在人均GDP2000~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2006年,全国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大关,达2018美元,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日益增强。2006年,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费首次突破300亿元,达319.5亿元。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技术经济条件已基本具备,预期在本世纪20年代我国可以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过去我们用50多年基本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的使命。今后,在新起点上我们要用20年完成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历史使命。

2.发展质量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趋势不仅表现在进程加快,更重要的是发展质量提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机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机作业领域向广度、深度拓展,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手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3.区域发展协调。区域协调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近年来,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引进来”,“走出去”,跨区作业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化技术合作和交流,建立区域间相互促进、共促发展的协调互动机制,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共同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发展道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要素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受益,促进了区域间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农机化发展的南北差距、水旱差距正逐渐缩小,旱高水低,北高南低的格局正在改变。2006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显示出的几个特点今后将进一步增强:一是南方多数省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提高2.1个百分点的增幅。二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三是农业机械化的水旱差距在缩小。四是东部率先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

4.建立理论体系。十七大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光辉成就有两条重要经验: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联系农机化实际,农机战线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概括,但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理论还滞后于实践。时代呼唤建立中国特色农机化理论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是该花功夫、下大力量把丰富的农机化实践,总结上升为系统理论的时候了。努力改变理论滞后于实践的局面,把实践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将是十七大后农机战线理论建设的一大趋势。在此强烈呼吁,希望政府和企业界大力支持农机化发展理论体系建设,为农机战线几千万职工、为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5.开放共赢俱进。十七大提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联系农机化实际,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逐步形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未来几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还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农业大国中,农业机械化发展潜力最大、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农机市场和农业机械生产基地,成为世界农机化发展的新亮点。多国农机正涌入中国,中国农机和服务也在走向世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农机化方面的经贸合作与技术交流,在竞争中求发展、促进步,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开放共赢俱进,为推进中国和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作出新贡献。



http://farm.00-net.com/nz/nj/2007-11-9/nj_7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