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江苏看我国水稻插秧机械化发展情况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8-17  互联网

王智才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生产方式,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总的看,水稻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水稻耕整地、灌溉和田间管理方面,机械化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然而水稻种植环节的机械化发展较慢,目前仍然以人工插栽为主,成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进入21世纪后,江苏在全国率先突破水稻机械插秧难题,为全国解决水稻种植机械化问题,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经验。

我国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模仿人工移栽大苗的工艺流程,设计了水稻插秧机。但因当时设计制造工艺水平不高,尤其是采用常规育秧,大苗洗根移栽,植伤严重,标准化程度低,费工耗时,故虽经大量试点,终因效果较差而自然终止。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因为国产机具性能较差,这一时期,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引进国外机具设备,并推广工厂化育秧。但由于工厂化育秧的方式不适合中国农村以家庭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且育秧成本过高,加之国外机具价格昂贵,农民难以承受,使得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又一次受挫。

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江苏农机部门组织开始了新一轮水稻插秧机械化的探索,按照农机与农艺结合,引进吸收与创新开发结合的思路,引进研发出具有较高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水稻插秧机系列产品,开发出适合机插秧的低成本、简易化的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技术,基本形成了机插秧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配套农艺技术体系,并转化为相应的机械化育秧、插秧以及田间管理标准指导生产实际。目前,机插秧在江苏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机插秧技术推广县(市)、乡镇和村组的覆盖率分别达到100%、65%和25%。2005年,江苏机插秧面积已达到254.7万亩,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超过16%。

从江苏各地的推广实践看,运用软盘和双膜育秧配套的机插秧技术,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节省秧田。由于机插秧采用的是毯状秧苗,育秧凸显高密度、短秧龄特性,秧池及肥水利用率高,可大量节省秧田并显著提高育秧工效。秧田大田比达到1:80~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育秧提高8~10倍,可大幅度节约耕地,增加农民收入。就2005年而言,江苏推广机插秧面积254.7万亩,与人工手插秧相比,节省秧池田24万亩左右,若种植小麦,按每亩600斤计,可增产1.4亿斤小麦。全国4亿亩水稻常规育秧约需占用2000万亩秧池田,如果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插秧作业,机插育秧仅约需400万亩秧池田,节约秧田相当于增加夏粮播种面积约1600万亩,将极大地降低水稻生产的机会成本,由此带来的间接效益也极为可观。特别是在我国耕地面积刚性减少的情况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节水肥药。机插秧育苗期易于集中管理,大大提高肥、水、药的使用效果,减少了施用量。大田期,采用薄水活棵、浅水促蘖、间歇灌溉的管水方式,亦可大量节省用水。适当调节用肥比例与用肥时机,可大大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由于机插秧采用的是中小秧苗,其播期比常规育秧适当延迟,错开了条纹叶枯病等病害的高发期,有效降低了水稻遭虫感病的几率,且苗期有一段时间薄膜覆盖,切断了灰飞虱等病虫的侵染途径,移栽至大田时带病率低,因而发病很轻,能减少用药次数。另外,机插秧宽行移栽,通风透光条件优越,也增强了水稻的抗逆性。在2003、2004年江苏大面积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情况下,机插水稻基本没有受到大的影响。通过典型调查看,机插水稻节水节肥节药优势明显,机插秧防治病虫害用药要比手工插秧少2~3次,对“无公害”、“绿色”稻米生产有显著作用,更能体现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要求。

节本省工。根据近几年江苏大范围的调查,机插秧与传统手工种植方式相比,可大幅度降低育秧和栽插环节的劳动强度,有明显的省工优势。一般人工手插水稻1亩需1.5个工日,采用手扶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栽插每亩只需0.13个和0.05个工日,分别提高效率10.5倍和29倍。在生产成本方面,与常规作业相比,机插秧节本优势明显。江苏2002和2003两年在苏南的金坛市、苏中的如东县及苏北的建湖县等14个县市的试验点进行了统计调查表明:机插秧综合节本30.4元/亩,与人工手插秧相比,降幅达10%。其中:育秧环节,机插双膜、软盘育秧的成本分别为23.05元/亩、28.05元/亩,较人工手插稻育秧节本32.8%~44.7%;栽插环节,虽然插秧机的折旧、维修成本所占比例较高,但机械化栽插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用工量明显减少,所需成本为88.15元/亩,也较人工手栽成本降低19.2元/亩,节本17.9%;大田管理环节,由于机插稻采用小苗移栽,在肥水运筹方面较人工手插稻更为精细,使其在这一环节的成本略有提高。机插大田管理所需成本为160.84元/亩,人工手插秧大田管理成本为155.87元/亩,增加3.2%。总体来看,双膜育秧机插模式、软盘育秧机插模式的总成本分别为272.04元/亩、277.04元/亩,分别较常规人工栽插方式节本32.9元/亩和27.9元/亩。此外,机插双膜、软盘育秧流程与技术工艺简洁明了,易操作,适应性广,投资少,农民易接受应用。

高产稳产。机插秧实现了宽行、浅栽、定穴、定苗栽插,栽后发根力、抗逆性强,能够早扎根立苗,早活早发;秧龄短、栽后分蘖期长,大田有效分蘖期增加了2个分蘖节,为争足穗奠定了基础;群体质量易于调控,且适应性广,容易获得高产稳产。2001~2004年,江苏农机局连续四年组织对同一品种的机插稻与人工手插稻的亩穴数、亩穗数、穗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等情况进行跟踪对比调查。调查范围覆盖60个县(市、区)的139个乡镇、394个村,涉及10多个水稻主要品种,共形成600多组对比调查数据。经过统计汇总表明:机插稻具有明显的高产稳产优势,产量水平超过了人工手插稻,平均增幅达5.3%,年际间变异率小于5%。

实现双赢。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首先是稻农得益,而且种植规模越大,效益越显著。仪征市种田大户王国安承包了214亩田,2002年购买了1台步行插秧机,3年下来,仅雇工插秧费就节省3万余元。其次,为农机手从事插秧机经营服务、增加收入开辟了渠道。以东洋PF455S插秧机为例,单纯机插作业收费一般在40元/亩左右,育秧、机插作业服务收费一般为80元/亩左右,年作业量平均按150亩计,则台机年收入0.6万元以上,3年不到即可收回投资,受益期在5年以上。东台市溱东镇农机大户沈长官,2004年与农户签订水稻机插秧合同600多份,机插面积达2500多亩,机插秧作业收入19.7万元,除去成本支出,创纯利8万多元。2005年,江苏全省参加跨区作业的插秧机达到1500多台,作业面积26万亩,总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

近几年,江苏省级财政用于插秧机的购机补贴标准维持在步进式插秧机3000元/台、高速乘坐式插秧机10000元/台。2005年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购置步进式插秧机的补贴标准调整为4500元/台。各市县财政用于插秧机补贴的标准一般为苏北地区1000~2000元/台、其他地区3000~5000元/台。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5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插秧机购置补贴的资金约为6800多万元,引导农民投入超过1.5亿元。与此同时,省级财政每年均按各地台机发展数量安排经费用于机插秧技术培训工作,标准为1000元/台,由省级农机管理部门组织师资培训,各县农机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机插育秧、插秧机操作及大田管理等技术培训,农机推广部门负责使用维修培训与技术服务工作。通过分期、分批组织入户式技术培训,力求让每位机插秧用户都能得到专业性技术培训,掌握和应用技术。全省先后累计举办水稻机插育秧及大田管理、插秧机操作等技术培训班800多期,培训市、县、乡水稻插秧机械化项目负责人、技术骨干及农民近4万人次,同时,借助广播电台、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采用现场会、制作发放《水稻机插秧技术》专题片和编写出版《水稻机插秧实用技术》资料等形式,加强技术的示范宣传,扩大社会影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

启示和建议

从调查来看,江苏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应当以机插秧为主要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形成了机抛秧、机直播、机插秧等几种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这几种种植方式与人工作业相比,都能够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水稻高产。但从江苏的反复对比试验看,机插秧更具大面积推广的前景。机械抛秧,利不及弊。虽然抛秧具有省工节本、前期生育进程快等优势,但由于抛栽的秧苗无序化分布,不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特别是后期通风透光性差,易形成簇状苗,高峰苗也难以控制,不利于提高大田水稻的群体质量,稳产性较差。同时抛秧作业易受不利天气的制约。近年来,科研人员研制出钵体苗行抛机,实现了秧苗有序浅栽,减少了无序抛秧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但钵体苗育秧成本偏高,辅助用工较多,且栽植株距不确定,也制约其大面积推广。

机械直播,是水稻轻型栽培中最简单的种植方式,但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只能在部分适宜地区应用。一是直播稻减少了育秧、插秧环节,直接在大田播种,在大部分双熟、多熟制地区受气温(无霜期)、茬口等条件的制约,存在着“安全齐穗”的隐患,生育期较长的优质、高产品种难以广泛推广应用;二是耕整地、播种质量要求更高,出苗率、成苗率、匀苗和基本苗控制等受天气、机械作业质量等因素影响更大;三是直播稻苗期化学除草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等。从江苏的实践看,水稻机械直播只适合在苏南及沿江的部分地区应用。

机械插秧,采用定行、定穴、定苗栽插,实现了插深、株距和取秧量的量化调节,作业质量显著提高,既体现了直播、抛秧浅栽快发的优势,又解决了人工栽插高位分蘖的问题,并且秧苗有序分布,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为建立合理的群体奠定了基础,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势条件,高产稳产性好,风险小。机械插秧采用简易、标准化育秧,成本低,秧苗素质高,农民易于接受和掌握。机械作业效率高,使用可靠,操作方便,作业受天气影响小,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作业要求。

江苏的实践表明,机械插秧技术作为一项先进农业技术,更符合我国稻作生产特点,更有利于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未来水稻种植的主导性技术。

——推进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江苏情况看,稳定水稻生产必须要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缓解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及时完成田间作业,保证粮食的丰产丰收。机插秧省工节本,节约秧田,减轻劳动强度,实现稳产高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经综合测算,水稻应用机插秧及配套育秧技术种植,亩均节本增产增效达80元左右。同时,插秧机的拥有者把它作为一种经营创收的手段赢利。因此,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得到了各级政府重视、受到了农民的欢迎。2000~2005年,江苏水稻插秧机数量和作业面积成倍增长。全省历年新增插秧机台数分别为164、468、1224、2060、2619和6321台,新增量达6157台;水稻机插面积从3.6万亩发展到254.7万余亩,增长近70倍。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农民迫切需求带来了水稻插秧机械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喜人形势,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步伐。

目前,在江苏的辐射带动下,安徽、江西、浙江、四川、上海、湖北、湖南、广东、贵州、黑龙江、辽宁等11个省市也都开展了机插秧技术的多点示范,贵州、湖北等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还对加快推广机插秧做出了批示,机插秧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为加快水稻机插秧发展步伐,推进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建议:

将发展水稻机插秧作为“十一五”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阶段。突破水稻种植机械化瓶颈,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门应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发展水稻机插秧作为“十一五”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力争水稻插秧机械化有一个大的突破,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

强化政策扶持与资金引导,加快技术普及。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目前处在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推动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抓住技术培训示范的关键环节,实施项目带动,安排专项资金,狠抓机插育秧及大田管理技术的培训与示范,让更多的农民和农机手掌握机械操作使用和相关配套农艺技术,确保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成功。二是将我国水稻插秧机械的推广列为各级政府的购机补贴范围并予以倾斜,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各种渠道资金对插秧机械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深化技术研发,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坚持农机、农艺技术协调发展,加强优势技术的集成整合,进一步熟化和健全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体系。在进一步熟化常规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对杂交稻、超级稻等育秧插秧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在试验研究水稻机械育秧插秧共性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不同品种、熟制等因素对机械插秧与育秧影响的研究,提升水稻插秧机械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鼓励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后劲。推进水稻插秧机械化发展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国家应扶持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机械插秧与育秧社会化作业服务,鼓励和支持以区域内规模化服务和跨区作业为方向的机械插秧与育秧农机合作组织、协会、专业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建立完善水稻机械插秧与育秧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同时,建立和完善机械插秧信息交流平台,加强高性能插秧机械的维修保养和配件供应能力的建设,提高跨区作业的组织水平,完善跨区作业的保障制度等,提高水稻插秧机械使用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强水稻插秧机械化发展后劲。



http://farm.00-net.com/nz/nj/2006-8-17/nj_7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