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动员令

网友投稿  2006-08-17  互联网

张蓝水

编者按:   2006年的“两会”闭幕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眼下,全国的农机化生产从春耕春播转向准备三夏生产阶段。在立足本职,为农机化事业努力工作的同时,农机业界的专家学者仍将继续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化工作的创新思路,学习研读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热潮也仍然在延续。继本报连续登载了农业部农业机械检验鉴定总站焦刚站长的《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化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农机监理总站丁翔文站长的《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几篇理论文章后,读者反响强烈,纷纷围绕“新农村建设”、“一号文件”等关键词向本报投稿,本期选登的张蓝水研究员的文章,通过对2006年“一号文件”的文本解读,分析了“一号文件”对于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特为刊登,以飨读者。

2006年,中央连续第三次下发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学者说,近三年的三个一号文件分别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其实不然,虽然各有所侧重,但每个文件都全面涉及了农村各方面的问题。为农机业界人士所关注的是,自从2004年一号文件重新提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决策以来,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有农业机械化问题。

从“推进”到“提高”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二部分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在位于此部分的第5条“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中,提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这是新一号文件对农业机械化提出的核心要求和工作目标。自从1986年“七五”计划纲要提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后直到2003年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断断续续有过不加修饰词的“推进农业机械化”文字,却从未有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鲜明语汇。这也是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令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者特别受到鼓舞的原因,这显示出农业机械化对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央从更高的视角看待农业机械化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央一号文件也是中央适时发出的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动员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图景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处于第一位的就是“生产发展”。中央一号文件把建设现代农业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新农村与以往农村的重要区别或特点就是农业现代化。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只有生产发展,才能“生活宽裕”,有条件实现后几项目标。改变传统手工劳动方式为现代机械化劳动方式是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农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承负着低效率的繁重体力劳动。只有机械化的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让农业劳动变得更加轻松,从而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享受现代文明生活。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就是生产方式的机械化。中央一号文件使用“大力推进”的提法,把农业机械化放在建设现代农业更关键的地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先例的提法。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办法是使更多的农民进入高回报率的工商业领域。在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前提下,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防止农业的滑坡,采用“影子劳动力”的机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唯一正确的选择。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改过去泛泛的“推进农业机械化”提法,强调“大力”二字,既显示中央决意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坚定信念,也显示国家已经具备加速推动农业机械化的经济实力。

四个重点亟需提高

 2006年一号文件不仅重申2004年一号文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策、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和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补贴试点,而且指出了当前亟需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的4项工作重点。一是重要农时,二是重点作物,三是关键生产环节,四是粮食主产区。这说明,这4个方面的农业机械化尚不能满足目前国家发展的要求,亟需进一步提高水平。

 重要农时,是需要劳动力的高峰期。农时不等人。“不违农时”是尊重自然规律、获得农业丰产丰收的根本保证。要保证农忙时节,进入工商领域务工农民不停工返乡,又不使留守在家的辅助劳动力过于劳累,唯一的办法是靠农业机械化。农机的配备应以满足农时高峰期需求为标准,但我国现在的农机保有量还达不到这个要求,“三夏”时节存在多年的拦截收割机现象就是例证。由于农机天然是季节性作业,因此农机全年利用率低成为满足重要农时对农机需要的一大难题。在经济规模较小的农机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机组织形式下,能否完全靠市场经济机制解决这一问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大课题。

 优先解决重点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是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民走选择性机械化道路的重要实践。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优先选择农村运输机械化,接着选择小麦收获机械化。近些年,水稻栽植和收获、玉米收获等方面的机械化已经取得重要进展。解决重点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是我国农民依据生产需要和自己的经济条件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理性选择,从目前的情况看前景光明。在这样的时刻,国家出台扶持政策将令农机化发展如虎添翼。

 优先解决粮食主产区机械化,是13亿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特点一是农时严格、作业量密集,二是生长期长、期内作业量少。在农业生产中,粮食生产最宜于优先实现机械化,我国农业机械化最早就是从粮食生产领域开始的。粮食主产区作物品种单一,种植面积大,土地平坦,最利于实行机械化。粮食主产区优先机械化既有利于满足农时严格、作业量密集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更多农民去从事工商业,尽快致富。同时,粮食主产的全程机械化也对其他作物机械化具有巨大示范作用。

 中央提出提高这4个类型的机械化水平,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巨大杠杆,将全面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力。

开拓农机化新领域

 2006年一号文件在论及新农村其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中,有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涉及农业机械化工作。这实际是赋予农业机械化的新任务,将为农机化提供新的开拓领域。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被列为第二部分的第10条,其中提出“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文件强调“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诚然,一般农活可以靠手工来完成,只是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这些活,只要时间允许、人自愿,为少花钱,可以不用机器。但是第10条提出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物质工程的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等”,无一例外都只能依靠机器设备来完成,而无法用手工进行。畜禽粪便制复合肥、太阳能和风能利用、秸秆制可燃气、秸秆制燃料块、秸秆制颗粒饲料等,都只能是现代机械技术的产物。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无疑为农机化提出许多新任务、新课题,有的则是农机化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是农机化本身固有的优势,是人力所不能奏效的。近些年,温室技术、利用设备和仪器模拟农作物生长环境、实现了农业工厂化生产已渐渐形成气候,这不仅提高了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而且实现四季常年生产,无形中等于增加了几倍的耕地,因此是明显的“节地”农业。无土栽培和立体种植,已不只是“节地”,简直是人为“造地”。这些只有采用现代设施设备,才能为之。近些年,微低灌设备、精密深施肥、精密喷洒农药、精密播种等农机化技术,为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做出巨大贡献,这些是手工农业时代不可想象的。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既是中央对这些农机化新技术的肯定,也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机化工作赋予新的责任。

新一号文件在第四部分第15条提出“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科学施用化肥,作为一项包括精量施用和地下深施在内的农机化技术已经延续多年。但是对增施有机肥尚未引起农机化领域重视。许多发达国家的农户,兼营种植业与养殖业,他们就很重视有机肥的处理,这对畜舍清洁、防止环境污染和增加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靠手工解决厩肥处理和施用,劳动强度极大,又脏又累,而在这些国家,处于社区中心的大型农业机械站备有大型的施厩肥机,为农户进行田间施厩肥作业。当前,我国基本上靠手工劳动施用有机肥,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施肥积极性,其结果是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降低,畜禽粪便成为环境污染源。落实2006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引导增施有机肥”根本办法是解决有机肥从畜圈到田间施用的机械化问题。这同样是摆在农机化领域的新课题。

以促农增收为旨

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三部分第11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提出“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在第六部分第26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央明确提出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这是我国加速城市化的一个重要信号。

一号文件在第三部分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主要提出3条途径:一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二是“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三是“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简单说,这是从农业内部、农业外部、政府补贴三个角度开出的促进农户增收的3个“药方”。由于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少,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对菜农、果农和特种种植户与养殖户增收效果较为明显,但对粮食主产区和广大粮农来说,根本的办法就是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以增加农业外收入。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势必提高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程度,而规模经营必须有农业机械化作保证。换言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质是机械化的农业。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减少了,农业的巩固和发展就要靠这少数农民在生产方式是进行大的变革,使用现代农机提高生产手段的科技含量以便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不仅要保证原有城市市民对农业的需要,而且要保证脱开农业生产进入城市的新市民的需要。城市化的发展势必加重农业机械化的责任。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强大技术支撑,而且是国家城市化的强大社会支撑。

中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决策,是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需要,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是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速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机械化正迎来最庄重的使命,迎来我们期望已久的好时机。可以预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将大显身手。



http://farm.00-net.com/nz/nj/2006-8-17/nj_7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