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80后”种粮大户刘若峥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7-30  互联网

他1984年出生,刚到湖北包地种粮时只有19岁。

他从小没种过地,现在却穿着沾满泥巴的衣服熟练地开着拖拉机。

他承包的146块地从1亩到17亩不等,在哪儿、面积多大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就是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永兴镇苏佘畈村包地1290亩的种粮大户刘若峥。荆门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农机化示范市。水稻插秧时节,记者慕名前来,荆门市委常委胡道银特意推荐了这位“80后”种粮大户。

农大毕业生包地千余亩

6月6日,电话联系采访刘若峥,没想到却遭到了婉拒:“现在是最忙最关键的时候,我天天5点就得起床盯在地里,1200多亩地分散在三个村,你们来了也难找到我。”

尽管如此,记者还是一早前往苏佘畈村。戏剧化的是,一进苏佘畈村就看见路边有人开着一台旋耕机在麦地里进行秸秆还田,与记者一同采访的京山县同志说“这人就是刘若峥”。

眼前的刘若峥,头顶草帽,皮肤黝黑像个农民,但戴着宽边黑框眼镜又不像个农民;包了1290亩地算是农民,但他很少自己下地,跑遍全国各地学习又不算是真正的农民。对刘若峥来说,从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辗转到湖北包地种粮的这8年,把一个刚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变成了有头脑、有眼光的现代农民。

2003年,刘若峥随父亲来到京山县苏佘畈村承包了600亩地种粮,但他父亲当年就亏损10万元。进退两难之际,刘若峥决定从父亲手里接过这片地,盘活这片地。

“当时主要的问题是地力不行,600亩都是山坡地,水源条件又跟不上,没人愿意种,成了抛荒地。”刘若峥说。

就这么一片“种水稻旱死,种小麦淹死”的生地,在刘若峥手里变成了小麦亩产过千斤的熟地。为此,他付出了巨大努力。2003年下半年,刘若峥600亩地里什么都没种,就忙着干一件事———整地。“山坡地一边高一边低,一浇水就一边旱一边涝,首先必须整地。”他开着拖拉机没日没夜地在地里忙。整好了地,又花2万元修好了附近一个泵站,水源也得到了保障。

地整好了,水有了,刘若峥从2004年开始种水稻。那时候1个工1天工钱35元,一季水稻光人工成本就得4万元,刘若峥开始琢磨机械化种植。

京山县农机局副局长张忠新还清楚地记得2004年认识刘若峥的过程:县里组织一个水稻机插秧现场会,会上他发现一个穿红汗衫的小伙子很显眼,东问西问,听得很仔细。

那时候,县里刚刚开始推广机械化插秧,正想找些种植大户示范带动这项技术,一听说刘若峥是种植600亩地的大户,又想学技术,一拍即合。刘若峥买了一台上海504型拖拉机,县农机局提供技术服务。很快拖拉机就发挥了作用,当年除了自己使用,节省生产成本外,还通过对外服务获纯利3万多元。

初尝农业机械甜头的他,不断增加投入,先后购买了插秧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机、收割机等。包地面积也从最初的600亩变成现在的1290亩。

善于谈判的合作社理事长

面积扩大了,刘若峥又开始动脑子,他觉得化肥、种子等农资零售价格高,就想去厂家直接进货,但是咨询过才知道,企业不能将产品直接销给个人。2008年4月,刘若峥发起成立了“京山县峥嵘农庄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最初以购买农资为主,因为具有法人资格,合作社就可以直接去厂家谈判了。“当时的资金运作方式是社员先按市场价缴纳金额,通过团购谈判获得差价,差价部分用于合作社经费,其他的以即时返还和年底红利的方式返还给农户。”刘若峥说。比如说,当时与河南一家种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一次性购买棉花种子6970盒,每盒32元,比市场价每盒70元低38元,合作社按每盒34元的差价返给社员,仅此一项就为社员节本增收20多万元。

合作社同时也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现在,包括刘若峥的30多台农机在内,合作社集中了237台(套)农机,对合作社内农机具,实行统一调度,优先优惠为社员服务。合作社还建立了农机维修基金,社员根据自己机械动力大小,按标准向合作社交纳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机械重大故障维修保险基金,一旦社员的农业机械遇到如粘缸、拉瓦等大的故障,维修费用由合作社从保险基金中支付90%,剩余10%由社员自己承担。

几年来,合作社不断壮大,现有社员212户,经营耕地面积1万多亩,覆盖京山县永兴、曹武、宋河、钱场4个乡镇18个行政村,合作社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眼见为实。周边的农民逐步感受到农机化的好处,纷纷加入合作社。永兴镇杨泉村韩志远在第一次用机插秧后,到了收获时节,他太高兴了:当时机插看上去不怎么好看的秧苗,每亩竟增产147斤。尝到了甜头的老韩,2005年除夕,早早与刘若峥签订了长期机械作业合同。

有科学头脑和法律意识的“80后”

作为一个“80后”,刘若峥身上的好学精神、科学头脑以及法律意识远不是一个普通农民、甚至一个普通种粮大户比得了的。

刘若峥家里有个专门的报刊夹,里面摆满了很多报刊,荆门市还专门给作为“种粮状元”的他赠订了《农民日报》。

刘若峥还经常浏览“中国农业信息网”、“三农在线”、“湖北农业信息网”等网站,看看有什么最新政策和市场信息。

他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多次到市县农业局请教专家,咨询良种引进、科学栽培等知识,特别是在农作物生长期间的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上,他更是频频邀请农技人员到地里现场指导;他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青农工程”培训、农机作业示范培训等活动;就在记者采访的这几天,刘若峥还要到成都参加一期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

读书和学习让刘若峥对国家政策和经济走向更加了解。而强烈的法律意识也常给他帮大忙。比如包地种粮最基本的保障就是土地承包合同,在这件事上,刘若峥从一开始就极为谨慎。从最初的600亩,到后来几次签订的包地合同,他都请了律师专门把关。

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给刘若峥带来了丰产和荣誉。2009年,这1290亩地里光水稻就收了57万斤,小麦收了46万斤。他连续几年当选“全国粮食生产大户”,获得“湖北省十大粮食生产标兵”、“湖北省首届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http://farm.00-net.com/nz/nj/2010-7-30/nj_3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