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北大荒,浓墨重彩写传奇

网友投稿  2010-08-02  互联网

“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出心底……/啊,北大荒,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

一曲《北大荒人的歌》,撼醒了亘古荒原。自1947年以来,百万拓荒者把汗水、泪水、血水融入荒野,用青春、智慧、生命浇灌黑土,终将祖国东北角染成一片绿色。曾经渺无人烟的北大荒如今已建起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

63年来,垦区累计生产粮食4504亿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3334亿斤。

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中华大粮仓”。同时,九三粮油、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成为带富农民的“火车头”、转移农民的“传送带”;百余座农垦新城成为新时代农垦人引以为豪的美丽家园。

得益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种地不再“看老天脸色”

7月的三江平原,满目葱绿,稻菽飘香。

“今年春播受低温影响拖后一周,但插秧结束不比往年迟,苗情还好于往年。”创业农场职工李金欣兴奋地说,新买的高速插秧机派上了大用场,效率是普通插秧机的3倍,他的家庭农场310多亩地插秧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

“分局860万亩水田的浸种、催芽、播种、整地、插秧、收获和秋翻地作业,一年中只用‘七个10天’即可全部完成。”建三江分局党委书记王金会认为,农业生产之所以不再“看老天脸色”,得益于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垦区创造了以“四到户、两自理”(土地、机械、盈亏、核算到户;生产、生活费自理)为特征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0多万个家庭农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目前,35%的规模家庭农场经营了垦区82%的耕地,家庭农场户均经营土地350亩以上,最大的经营规模可达1万亩以上。

土地规模经营让大农机威风尽展。目前垦区已建成农机装备作业区266个,拥有大马力现代农机装备600台(套),农用飞机50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10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96%,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发展水平都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农机装备水平的全面提升,也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目前,垦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70%,农业职工人均生产粮食35.4吨,超过了发达国家劳均生产粮食25吨的水平。

高度的农业机械化使垦区实现了跨区作业,带动了周边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2009年,垦区完成跨区作业面积2300万亩,推广良种2237万亩,为地方开展种植业保险2100万亩,“场县共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至今,垦区已累计完成水利工程投资93.3亿元,重点建设了兴凯湖、勤得利、江萝、查哈阳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4大水利工程体系,使60%以上的耕地得到设施保护。此外,垦区在4000多万亩耕地上建成了由7万条林带构成的4万余个网格的防护林工程,农田林网化达到90%。

依托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农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等优势,农业标准化得以落实到田间地头。

“以往种地是凭经验,现在根据水稻叶片生长情况抓生产,比以往‘掐日子’准多了。”七星农场职工张景会口袋里常揣着一本《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的小册子,“三叶半可以插秧,四叶以后分蘖……按这本小册子搞生产,傻子也能把地摆弄好!”

看叶子就能种好水稻,那是现年87岁、被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一生的研究结晶。他56年在田间留下的足迹能绕地球两圈,为的就是寻找出水稻那十几瓣叶片下的科学规律。

垦区现已拥有一支由15个科研院所、9个技术推广中心、103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和7万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庞大科技支撑体系。依托这一体系,垦区做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要领直接到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82%、67%,气象、土肥、种子和植保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日渐完备。

“目前,垦区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业航化作业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介绍,垦区累计已培育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去年垦区粮食综合亩产达到431.3公斤,比上年提高18.95公斤。垦区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4大作物的平均亩产,分别比地方农村高出200公斤、150公斤、100公斤和50公斤。

2009年,垦区连续第六年获得粮食大丰收,总产实现330.5亿斤,粮食总产和增产幅度再创历史新高。

建大基地、树大龙头、塑大品牌,从农业开发走向工业开发

初夏时节,走进黑龙江农垦宝泉岭分局的食品工业园,仿佛来到了一个庞大的“食品王国”,米业、酱业、肉业、奶业、蔬菜加工业……2.6平方公里的园区里,30多家工业企业个个红火。

双汇北大荒肉业日加工能力将由46吨扩大到100吨、中日合资企业日鲁北大公司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将由1万亩扩大到2万亩、全国最大的宝泉岭酱业新增5万吨生产线将于年底投产……今年前4个月,这里就完成了工业增加值近4亿元。

这样的农业产业化场景,让老北大荒人感慨万千。

建场初期,垦区工业大多以“小粮油、小修理、小建材、小酿酒、小乳粉”为主体,这些小而散的农产品加工业难以承担起牵动垦区经济转型的重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垦九三分局日益发觉“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如何冲破传统产品农业的制约、改变农产品“原字号”进市场的状况?

他们利用种养业基础较好、土地相对集中、局办场办工业发展较快的有利条件,把全局194万亩耕地集中到4580名种田能手中,并成立11个产业服务公司,根据企业需要组织生产,使产品生产走向专品经营、精深加工、成品贴牌外销的市场经营轨道。农田变成“第一车间”、场长变成经理,农区工业化冲出了一片晴天。

九三分局的有益尝试,为垦区大步迈向市场趟了路。进入新世纪,垦区大手笔重组了稻米、油脂、面粉、麦芽、乳品、肉类等农产品综合加工企业,结束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品牌过多过乱的历史,增强拉长了以种植业、养殖业、特色经济为主的产业链——

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借船出海”,相继在大连、天津、广西防城港等地各建一处年加工150万吨大豆的控股公司,目前,集团年加工大豆能力可达700万吨,一举跻身全国大型企业500强;

投资1.9亿元的北大荒牛业10万头肉牛屠宰生产线,从2005年4月末动工兴建到当年建成投产,仅用了150天,创造了同类企业建设的新速度;

北大荒米业对垦区的米业加工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现下辖32个制米厂、14个子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制米生产线140余条,年加工稻谷能力700余万吨,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稻米加工企业;

垦区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组建了北大荒商贸集团,建成了覆盖华东、华北等8大销售区域的省、市、县三级代理分销网络,设立零售网点15000多处……

建大基地、树大龙头、塑大品牌。北大荒依托九三粮油、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等1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油、米、面、薯、乳、肉等10大主导产业。目前,垦区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达到2000万吨,年处理鲜奶能力77万吨,生猪屠宰能力500万头,粮豆、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70%和100%。“北大荒”品牌无形资产价值已达到205.36亿元,在2010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上列第四十五位。

完善功能,集聚产业,构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迎着初升的朝阳,七星农场职工高文福驾车从七星家园社区出发,顺着笔直的田间公路前往20公里外的第二管理区作业站。身后城镇社区的新楼房里有他一套115平方米住房,而前方的家庭农场,800多亩稻田在等着他去管理。

“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几代农垦人的梦想,已然握在他的手中。

63年来,伴随着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的脚步,100多个国有农场、9个分局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同时又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分局局直机构、农场场部和厂、矿、校所在地便形成场镇。这就是农垦小城镇的起源。

按照“集中建设、集约发展、集聚人口和产业发展”的思路,黑龙江垦区近年大力推进“撤队建区”,原有2241个生产队建制全部撤消,着力重构“四五”城镇体系:即分别按照地级市、县级市、乡镇级和新农村标准,规划建设5个中心城、50个重点镇、50个一般镇和500个管理区。

去年,80多亿元资金纷纷流向垦区的城镇建设。地处偏远的逊克农场去年投资1亿多元,依山傍水在场部建设了75栋住宅楼,一年的建设就超过了30年的总和;七星农场一年拆迁15个居民点,改造房屋1536户。

截至去年底,垦区已累计搬迁717个居民点,涉及7.9万户居民,拆迁面积44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总面积564.5万平方米,相当于前5年的总和;整理复垦耕地约1.37万公顷,相当于又增加一个中小型农场。

垦区还把小城镇建设与泥草房改造、危旧房改造、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等政策支持结合起来,各农场因地制宜,探索出“上级政策争一块、一事一议提一块、招商开发引一块、过紧日子省一块、置换方式节一块”等多种方式,破解建设资金瓶颈。查哈阳农场去年用于城镇建设总投资达2.2亿元,20万平方米住宅楼房的开发建设,农场全部招商开发,没花一分钱。

垦区把集聚产业作为“抓城”的重中之重,以业聚人,以业兴城。眼下,大西江农场的林苗产业、鹤山农场的圆葱产业、荣军农场的沙棘产业、嫩江农场的脱毒马铃薯产业、跃进农场的亚麻产业……“一场一业,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脉络渐明。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垦区城镇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日益完善:形成了分级办学的终生教育体系,人均受教育年限11.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年;健全了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拥有医生6.7人、住院床位4.7张,人均占有卫生资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层卫生所覆盖率100%;建成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公路通车里程达1.51万公里;广播电视通信网络全面覆盖,电话入户率75%以上;建成大型文化体育广场100余个,70%以上的基层单位建成了文化活动室。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垦区与地方打破樊篱,携手把“场县共建”向纵深推进。据统计,2009年,垦区与地方共建学校34所,互免借读费就近入学学校90所,农村到农场就读学生3万多名。91所垦区医院成为地方的互为定点医院,农村到垦区就医达6万多人。45%以上的毗邻场县或交叉小城镇基础设施实现共享。

到今年底,农垦城镇化率达到67%,其中,建三江、宝泉岭、红兴隆等8个城镇先后晋级全国小城镇建设的先进镇、试点镇和示范镇行列。

“2012年,我们将全部完成居民点撤并拆迁工作,最终保留500个左右的管理区,届时垦区城镇化率将达到80%,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隋凤富介绍,届时这些小城镇吸纳周边农村居民务工、经商、置业和居住的人口规模将达50万人。



http://farm.00-net.com/nz/nj/2010-8-2/nj_3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