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甘肃天祝县农机事业60年发展回眸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7-28  互联网

:梅生虎 马永昌 梅玉珺

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60年来,农机化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中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引导到自发,从粗放到精细,从创新到发展,逐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祝县境内农村耕牛和农具极度匮乏,农户拥有旧式农具每户平均不足1.5件,农业机械几乎为零。为了迅速改变现状,天祝县首先利用旧式农机具逐步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到1958年成立了第一家农具厂天祝县农具修造厂(现更名天祝县富强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畜力犁、马车盘、架子车盘、老式犁铧,维修各种机械;1964年天祝县农牧业机械局成立,开始对全县的农机进行管理指导,在全县建立示范点,形成大办农机化的局面。1965年,成立了天祝县第一家国有天祝县农牧业机械公司(现名天祝县农牧业机械有限公司),负责全县农牧机械的引进和供应工作,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农机物资国家配置。1970年后国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天祝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到1973年全县12个人民公社全部建立拖拉机站,组织统一机耕和农田作业,开始集约化农业生产。1983年人民公社撤销,改为乡(镇)农机管理站负责本地区农、牧机械管理工作;天祝县农具修造厂开始仿制简易农机具,农牧业机械公司实行价格双轨制,大部分农机物资由国家统一配置,同时本地自产的小型农机具开始出现在农机公司货柜销售。据统计,仅1972年全县拥有各类农机具7237件(台),总动力达1484千瓦。1982年建立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负责全县农牧机械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1984年建立了天祝县农机监理站负责全县拖拉机和驾驶员的安全监理工作;建立和加强农机油料分配制度;建设基层农机站服务体系。农机经营模式逐步调整,天祝县农机局利用政策,积极推动农民联户、独户购置经营农机。一些农户购置拖拉机搞运输,有的后来发展成为集运输、耕整、收割、排灌和饲料加工一体化的农机专业大户,成为农村发展农机化的中坚力量。1987年后,继续加快实施乡镇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在政策与资金上向农机专业户倾斜。发放低息贷款和扶助款,鼓励广大农牧民群众购买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脱销。200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51372千瓦,农机拥有量达到35575台。2006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相继出台,从农机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科研开发、质量保障、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扶持措施和安全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为依法管机、依法兴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法制环境。

经过60年的发展,天祝县农牧民长期使用的耕作、收获、脱粒、加工等传统农具,大部分逐渐被农业机械化所取代。仅2010年上半年,天祝县农机局争取农业机械购置项目补贴资金230万元,启动民间资金约800多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743台,惠及19个乡镇721户农机户,其中:补贴各类动力机械259台、其他机械484台;完成机耕3.6万亩,机播3.9万亩,机械深耕1.1万亩,化肥深施18.02万亩;培训农机人员480人;检验各类农机具2100台,检验率为71%;农机驾驶人员到期换证133人,换证率65%,拖拉机报户281台。主要引进推广了日光温室卷帘机、机械剪毛机及洋芋起垄机等机械。在小麦、马铃薯、油菜、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和机械剪毛等方面逐步由机械化替代,农业机械成为农村生产贡献率约58%,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争取购机补贴资金685万元,拉动农民购机投入2400多万元;累计补贴各类机具3830台件,农机总动力达18.56万千瓦时。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逐步完善,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机服务成为农民增收、行业发展的新亮点。全县共有农机人员137人,其中管理员61人、技术员53人、监理员25人。全县有乡(镇)级农机管理服务站18个,共67人。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开办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机培训班,提高农机驾驶和维修操作、农村建筑工匠、沼气工、村级动物防疫员等的素质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致富进程加快。进一步实施农机修理网点规范化管理,消除购机户后顾之忧,改造维修网点63个。开展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维修执业技能等级、维修设备等普查摸底,实行登记造册、建档建卡,为维修网点科学布局、规范管理、整合资源奠定基础,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监管。



http://farm.00-net.com/nz/nj/2010-7-28/nj_3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