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合作,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网友投稿  2010-07-12  互联网

现代农业“生力军”

扶持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平均每3个村有一个合作社

盛夏时节,烈日当空。虽然户外温度早已超过了30摄氏度,人稍一活动便已汗流浃背,但北京老君堂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社长薛亚轩,依然带着工人在养鸡场里紧张地忙碌着。“晚上客户就要来取鸡蛋了,我们得抓紧准备。自从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我们的鸡蛋现在是供不应求啊!”望着活蹦乱跳的油鸡,薛亚轩难掩心中的喜悦,“看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条路是走对了”。

薛亚轩从事油鸡养殖已经很多年,“以前我是一个人闯市场,虽然苦心经营,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销售渠道,不但风险大,而且收益很不稳定”。2007年,通过政府宣传,她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便萌发了成立合作社,与当地养鸡户一同闯市场的念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为合作社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薛亚轩告诉记者,法律明确了合作社的办社原则和要求、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这让我们从一开始就能沿着规范化的轨道前行”。老君堂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便制定了比较健全的章程、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及服务制度,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理会,并配备了专职财务人员。“大家都是合作社的主人,一人一票、人人平等,遇到重大事项就由全体社员讨论决定,这充分调动了参社农民的积极性”。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前行”,“合”的力量迅速显现。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发展,老君堂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社员人数由最初的50户,增加到现在的320户,年销售鸡蛋65万斤,成鸡销售达4万只,创产值656万元,社员户均增收1.2万元。

农民抱团闯市场,合作社挑大梁。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4.64万家,比2008年底增长了一倍多,大体上平均每3个村已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入社农户约2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2%,已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成为了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扶持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宏观环境日趋优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孙中华介绍说,2003年到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3.75亿元。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从2004年起,农业部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建设,截至2009年已累计安排项目资金1.45亿元。“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办、政策扶持和典型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产业升级“火车头”

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带动农业整体素质提升

“过去荔枝由于品质差、安全标准低又缺乏品牌,销路不好,现在不仅价格翻了几番,而且还远销到了国外市场。”谈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前后荔枝产业的巨大变化,广东省廉江市良垌日升荔枝专业合作社社员李炽兵感慨万千。

廉江是我国荔枝产地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荔枝生产、销售多依靠“单打独斗”,产业竞争力偏弱,农民时常遭受卖难的困扰。2003年12月,28户果农自发组建了荔枝专业合作社,共同闯市场。为了扩大影响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合作社成立之初就从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品牌、统一出口等方面着手,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并严格加以执行。经过几年的发展,“荔枝产业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6月20日,当记者来到日升荔枝专业合作社的货场时,几辆大号集装箱货车正在排队等候装车。“这些都是‘农超对接’的成果,装车后直接送进超市销售”,拍着整齐码放的荔枝包装箱,社长马洪俊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政府加大了帮扶力度,支持合作社通过“农超对接”开拓市场。“咱社的荔枝质量有保障、品牌有名气,再加上国家的扶持,如今销路早已不是问题了。”2009年,日升荔枝专业合作社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不错的销售额,而且还凭借着过硬的品质和规范化的管理,硬是把荔枝出口到了“绿色门槛”颇高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直接出口创汇15万美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个体优势转化成规模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品牌,赢得了市场。”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副站长赵铁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户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组织农民发展优势产业,开发特色产品,加快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社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带动了农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

统计显示,全国已有40000多家合作社执行了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标准,约25700多家合作社拥有了自主注册商标。

农民增收“铁靠山”

降成本,提效益,社员收入高出20%以上

6月的齐鲁大地,到处麦浪翻滚,机声隆隆,一派丰收景象。烟台市牟平区的麦田里,仲山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司学清正熟练地驾驶着小麦收割机来回穿梭,一株株金黄的麦穗瞬间便成为了机仓中“饱满的麦粒”。“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农民丰收了,我们的收入也不错。”望着自己的战果,司学清忍不住地感叹“有了合作社做靠山,挣钱就是舒心”。

司学清所在的农机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但它的前身却可以追溯到199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是我们发展的分水岭”。仲山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高洪玉介绍说,过去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规范,农民对合作组织并不太认可,不仅入社的人不多,外出揽活也不容易。“自从有了法律作后盾,合作社的境遇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可度越来越高,农民都愿跟着合作社干,因为这样不但大大降低成本,收益更是年年看涨。”今年三夏期间,该合作社共组织了200多台联合收割机赴河南周口市、驻马店市、山东青岛、威海市等地参加小麦收获作业,完成易地收割小麦15万亩,实现收入500多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实施以来,合作社发展日趋规范,已经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铁靠山’。”农业部经管司专业合作处处长刘景枢说,过去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合作社的法人资格始终不明确,贷款难、签合同难等问题非常突出。“法律实施后,合作社成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可以和其他公司企业一样在市场大潮中自由搏击,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在种植、养殖、林业、植保、技术、信息等多个领域,合作社同样挑起了农民致富的大梁。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加工、销售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据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流通成本可降低20%—30%,销售价格提高10%—20%,成员收入普遍比当地未入社农户收入高出20%以上。



http://farm.00-net.com/nz/nj/2010-7-12/nj_3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