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浦江平一农业机械化令全国农民“羡慕” |
|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14 互联网 |
|
:江胜忠 黄黎明 “伟大祖国新事多,机器帮人来干活;社员一声命令下,机声隆隆唱欢歌。耕田耙地栽新秧,割稻脱粒又推磨;实现农业机械化,粮棉增产跨大步。”这段顺口溜,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农业机械化时的即兴之作。其实,在那个年代,浦江县的农业机械化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原平安公社平一大队(现浦南街道平一村)基本实现水稻插秧机械化,在植保、排灌、收割、脱粒、运输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70年7月,在湖南株洲召开的全国水稻插秧机现场会上,平一大队被授予全国水田插秧机械化先进单位,会上提出了“省省有武鸣、县县有州萍、社社有平一”的口号。自力更生办农业机械化昨日,记者查阅了有关浦江县六七十年代农业机械化的史料,并采访了原浦江农机局局长倪德章等人,重温了那段“自力更生办农业机械化”的历史。浦江县的农业机械化工作起步较早。1959年11月7日,中共浦江县委从各部门和单位抽调了13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在大许生产队(今黄宅镇大许村)开展机电化试点,当时确定了水轮机综合加工、机动打稻机、自来水站建筑、玉米脱粒机等八项改革任务,经过21天的努力,除自来水站建筑未完成外,其余七项改革任务均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1966年春,由浙江省水利电力厅厅长张振芳等领导组成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到浦江县开展社教活动,确定大溪公社文溪大队为农业机械化试点。通过试点,扩大到平安公社平一大队、平湖公社洪山大队等大队,利用五个重点大队达到平原、丘陵、山区推广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当时的平一大队,有11个生产队,384户1632人,集体耕地1285亩。虽然每人平均不到一亩土地,但在那个大搞农业生产的年代,劳力还是显得有点紧张,往往顾了抢季节,就顾不上精耕细作。激起全大队社员发展农业机械的决心来自于两个对比。1962年,平一大队晚稻遇到干旱,大队从县里借来一台30匹马力柴油机,从1公里外抽水抗旱,只用了几个劳力,就使500多亩晚稻获得了丰收;1966年“双抢”期间,第六生产队到立秋后6天,还有不少田来不及翻耕,在这节骨眼上,县农垦场来了一台中型拖拉机,不到两个小时就翻耕了8亩多田。为购农机,大妈把卖鸡蛋的钱也贡献给集体了1966年开始,平一大队运用人力手扶插秧机插秧,开始发展农业机械。1966年冬,上级分配给平一大队一台“丰收-27”型拖拉机。这台机器要12000元钱,而当时大队库存现金还不到2000元。社员宋士寅当场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100元钱投资给集体。60多岁的大妈吴雪钗把卖鸡蛋攒下来的15元钱也借给大队。群策群力下,大家凑足了购买第一台拖拉机的钱。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原来的土地条件已不适应机械化的要求。当时平一大队的土地分布在两个畈、五条垄上,大大小小有2700多块。全体社员大干了五个冬春,移坟填沟,填平水塘120多口,斩弯取直了旧小溪,平整了土地900多亩,新建了7条长达6800多米的灌溉小渠,架设了田头电线6000多米。1969年6月,平一大队又引进了“浙江东风-2”型机动插秧机进行试验。1969年全大队机插面积达到765亩,基本实现了水稻插秧机械化,在植保、排灌、收割、脱粒、运输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从此不再“弯腰弓背手种田”为了使平一大队的经验得到推广,浦江县委先后在平安、大溪等7个公社、32个大队进行试验并推广。1974年春,浦江县委在平一大队召开了3000多人的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大会,推广使用插秧机。1975年全县增加插秧机2500台,达到5700余台,平均26亩水田拥有一台;早稻机插面积达到81600亩,占早稻总面积的54%;晚稻机插面积达到68700亩,占晚稻总面积的62%。从根本上改变了“弯腰弓背手种田”的面貌。1975年上半年,国家农牧渔业部电影制片厂到平一大队拍摄了“稻田养萍”的机械化插秧部分场面,在全国放映推广。下半年,上海科技教育电影制片厂到浦江县拍摄了“机器插秧好”的彩色新闻纪录片。至今,浦江的农业机械化再度得到推广与普及。统计表明,2008年该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2.62万千瓦,农业机械总量达到0.8万台件,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实现了耕作与水稻收获机械化,水稻机插与油菜机收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运输、排灌、脱粒、植保、农副产品加工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
|
http://farm.00-net.com/nz/nj/2009-9-14/nj_31104.html |